本
文
摘
要
●著名词作家、《鼓浪屿之波》词作者张藜逝世
●本报带您回溯30多年前这首歌的诞生过程
1981年,歌曲《鼓浪屿之波》诞生
1984年,这首歌在央视春晚唱红
这首歌的词作者其实来自东北
《我和我的祖国》也出自其手笔
1998年9月,环岛路上的《鼓浪屿之波》雕塑建成。该雕塑长248.71米,宽3.7米,后来还被列入吉尼斯纪录,成为“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图为昨日拍摄的雕塑。(本报记者 黄少毅 摄)
【人物名片】
张藜(1932-2016),我国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辽宁大连人。1981年,他在厦门参加采风时创作了《鼓浪屿之波》的歌词,1984年,这首歌在央视春晚上一唱而红。在此之后,张藜又创作了《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山不转水转》等多首脍炙人口歌曲的歌词,成为享誉全国的词作家。
5月9日12时52分,中国著名词作家张藜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张藜先生与厦门、鼓浪屿有着不解之缘,不过提起他创作的一首歌,您一定不会陌生——《鼓浪屿之波》。这首早已成为厦门城市名片的歌曲,正是由张藜作词。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知情人士,并综合张藜先生生前自述及厦门市图书馆相关藏书,为大家回溯《鼓浪屿之波》的诞生过程。
本报记者 黄晓波
老科班来闽采风
当时是1981年,年近半百的张藜此前被下放农村十多年,这时候正一心要施展抱负
16岁就考上鲁迅艺术学院的张藜是个才子,想不到意气风发之时,却接连碰上“反右”和文革,被下放农村十多年。1978年,张藜已经46岁了,但 *** 之后的新气象,催使他接连加入中国作协和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打算好好施展自己憋了满肚子的抱负。
1981年的株洲仍显得凋敝,但行人脸上已有了生气,来这开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年会的张藜为眼前的气象暗暗高兴。年会还没开完,他又接到福建音协组织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入闽采风的邀请,不过等他到达福建时,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早已结好了对子,就剩张藜一个“孤老哥”,面对眼前的情况,张藜不慌不忙,没有二话就跟着大部队上路了。
采风团走过了惠安、泉州、石狮……大伙儿才算知道张藜底气何在。原来,这位谙熟乐理、演过歌剧、写过小说、住过牛棚的老科班早就在生活的磨砺中练就了一手“因地制宜”的本领,既能按照常规先词后曲,也乐意接受其他作曲家的谱子再填词,不结对子,他反而更自在,更放得开。再加上年纪在团里属“长辈”,张藜一路不仅没出洋相,反而落了个采风团“总裁”的名声。
采风渐渐进入尾声,一行人来到了厦门,住到鼓浪屿上。十余天下来,同行的《歌曲》杂志老编辑钟立民把张藜的能力都看在眼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两人合作的《鼓浪屿之波》。
鼾声中写出经典
张藜把鼓浪屿的大街小巷逛了个遍,最终伴着涛声与同屋作曲家的鼾声写出了歌词
钟立民也是位老科班,虽然这些年来主业是编歌,但他一直将写曲作为“副业”。一天晚上,就在其他人已酣然入睡之时,钟立民悄然步出陆军疗养院住地,徜徉于鼓岛海畔。伴随着山海撞击的回响,他的思绪也渐渐融入到天风海涛延绵悠长的韵律之中……音乐的灵感,产生了。
钟立民把新作出的歌曲谱在一张小纸片上,交给了自己早已认准的张藜。张藜对着曲谱哼了一遍,眼睛立马就亮了。“浪打鼓,鼓作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其像日夜思念大海彼岸难平的心潮?”在厦门工会招待所的床上,张藜临床眺望鼓浪屿海滨,和着鼓浪屿的涛声,哼着纸上的旋律,久久难以入眠。
带着这些思绪,接下来几天,张藜把鼓浪屿的大街小巷逛了个遍,鼓浪屿没有车水马龙、只有琴音海涛的雅致内敛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这次采风中经历的一幕幕也放电影般在心中重现:大陆这边思念去台丈夫的妻子,日日站在海边礁石上期盼亲人驾船回归;而在台湾的福建人为让孩子不忘本,特意做了故乡的沙盘,时时向孩子讲述大陆的风貌,乃至冲破重重阻挠辗转迂回返乡问祖……张藜万千思绪充盈胸中,终于在一天中午,蹦出“思乡、思乡、鼓浪、鼓浪”的句子,随即前伸后延、一鼓作气,没过多久,《鼓浪屿之波》这首被无数人传唱的歌,就在同屋作曲家黄政的鼾声与窗下鼓浪涛声的交相鸣奏中,诞生了。
一首歌情牵两岸
基隆官员来厦听到这首歌后深受感动,基隆市市长还曾在活动中引领嘉宾共同演唱
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鼓浪屿之波》在张暴默的演绎下一唱而红。随着《鼓浪屿之波》的走红,张藜的命运轨迹或多或少因此改变。张藜夜以继日的歌词创作开始收到回报,在与李谷一合作了《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后,张藜一发不可收拾,《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亚洲雄风》等经典歌曲一首接着一首在他笔下创作出来,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词作者,并担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从两位作曲家、作词家之间的灵感碰撞,到成为鹭岛随处可闻的经典曲目,《鼓浪屿之波》一转眼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2013年4月17日,鼓浪屿的音乐家们在基隆市中心首次唱响了《鼓浪屿之波》,完美地将鼓浪屿的精致与优雅呈现在了台湾同胞面前。说起这件事的起因,还得归功于《鼓浪屿之波》。此前,基隆派出专员来厦商谈设立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事宜,第一次听见《鼓浪屿之波》,为歌词中提到的基隆大感惊讶,这首名曲中传递的浓浓亲情,一下拉近了厦门与基隆两市之间的距离。2011年,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正式揭牌,仪式上,基隆市市长还引领两岸嘉宾引吭高歌了《鼓浪屿之波》,这经典的一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三十年前一次采风活动中的无心插柳,却让《鼓浪屿之波》独木成林般荫庇着鼓浪屿、厦门及基隆今日的连理亲情,牵起两岸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