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领域最高的荣誉称号。在我国,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55年首次选聘以来,截止2021年,我国的两院院士共有2724位,包含中科院院士1499位(含已故院士),工程院院士1225位(含已故院士),其 *** 有34位双院士(以上均不包括外籍院士),女院士145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院士还不到3000人,能够当选,都是人中龙凤了。尽管也有极少数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没有当选为院士,如屠呦呦、顾方舟、南仁东等,但总体来说,院士仍是我国学术领域精英中的精英。23位两弹一星元勋和3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就是杰出代表(于敏、程开甲和孙家栋获得了这两项最高荣誉),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院士。
女院士人数很少,占院士总数量的5.3%;那么夫妻都是院士的,就更少了。我统计了一下,中国迄今为止,共有24对夫妻院士,如有遗漏,欢迎补充指正。排名以夫妻一方当选院士的时间先后为序。如同一年当选,以姓氏拼音为序。
一、钱三强 何泽慧
年轻时的钱三强与何泽慧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之父”。他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组织能力出色,动员了15位两弹一星元勋回国,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为两弹研制输送了914名科学家。钱三强是战略科学家,他高瞻远瞩,在1960年底即调集人马进行氢弹的预研,正是在他运筹帷幄下,我国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仅相隔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了氢弹。钱三强对两弹研制居功至伟,实际上的总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晚年钱三强
1955年,钱三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泽慧(1914.3.5~2011.6.20),是杰出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清华大学的同学。她出身名门,18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何泽慧力压钱三强、王大珩和于光远等天才,以清华第一名毕业。后来,她到德国柏林学习弹道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巴黎小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工作,在世界上首先观察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尽管因为钱三强夫人的身份,没有进入原子弹研制核心团队,但是仍对两弹研制做出突出贡献。她领导团队研制出点火中子源,并攻克了氢弹的一个关键数据,让我国氢弹研制少走弯路,提前了两三年炸响。
晚年何泽慧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2020年,获得核工业功勋奖章。
晚年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
二、吴仲华 李敏华
年轻时的吴仲华、李敏华
吴仲华(1917.7.27~1992.9.19),工程热物理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58年提出重点研究项目(交通运输)“运输工具用燃气轮机”,并担任负责人,同年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热工系主任。
提出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被国际命名为“吴氏通用理论”,理论中的基本方程则称为“吴氏方程”。
李敏华(1917.11.2~2013.1.19),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主要研究塑性力学,在塑性问题的解析方法、结构强度、疲劳失效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晚年的吴仲华、李敏华夫妇
三、张文裕 王承书
年轻时的张文裕、王承书
张文裕(1910.1.9~1992.11.5),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1956年回国后,次年(1957年)与钱学森、郭永怀等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72年,张文裕牵头,与谢家麟等共18名科学家联名向周总理上书,呼吁建造高能加速器,并得到总理高度重视,迅速批准。
年轻时的张文裕
王承书(1912.6.26~1994.6.18),核物理学家,她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为了国家,三次转行,三次说“我愿意”,隐姓埋名30年,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王承书
1956年,她与丈夫张文裕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如果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她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她深感自己回国晚,争分夺秒工作。后来,她转行搞热核理论研究,又转行做铀同位素分离,成为该领域奠基人,提炼出高浓缩铀,为原子弹提供了核燃料。之后,她又转行担任大型扩散机总设计师,为国家奉献了一生。
张文裕与王承书
四、曹天钦 谢希德
曹天钦(1920.12.5~1995.1.8),生物化学家,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1958年首先建议开展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并参加了领导工作,毕生从事蛋白质和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曹天钦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谢希德(1921.3.19~2000.3.4),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之母”,可以跻身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谢希德
1958年,与黄昆合著《半导体物理学》,至今仍是经典著作。
1983年,谢希德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是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
曹天钦、谢希德夫妇
五、何炳林 陈茹玉
年轻时的何炳林、陈茹玉
晚年何炳林、陈茹玉
何炳林(1918.8.24~2007.7.4),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为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1985年担任新组建的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1988年获得“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证章。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茹玉(1919.9.24~2012.3.11),有机合成化学家、合成农药化学家。1965年陈茹玉采用先进方法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除草剂“除草剂Ⅰ号”。2009年获得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六、谷超豪 胡和生
年轻时的谷超豪、胡和生
晚年的谷超豪、胡和生
谷超豪(1926.5.15~2012.6.24),世界级著名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胡和生(1928.6.20~ ),数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女院士。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七、邹承鲁 李林
邹承鲁、李林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在剑河划船
晚年的邹承鲁、李林
邹承鲁(1923.5.17~2006.11.23),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是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关键人物。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林(1923.10.31~2002.5.31),李四光独生女,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温超导的研究。在1960年代,李林参与到原子弹研制工作,为中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她没有选择再要孩子,只有以前生的一个女儿邹宗平。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八、闵恩泽 陆婉珍
年轻时的闵恩泽、陆婉珍
晚年闵恩泽、陆婉珍
闵恩泽(1924.2.8~2016.3.7),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婉珍(1924.9.29~2015.11.17),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及石油化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以来致力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陆婉珍的弟弟陆钟武也是院士。
九、许国志 蒋丽金
许国志、蒋丽金夫妇
晚年的许国志、蒋丽金
许国志(1919.4.20~2001.12.15),运筹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中国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丽金(1919.4.15~2008.6.9),有机化学家,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十、徐光宪 高小霞
徐光宪、高小霞结婚照
晚年的徐光宪、高小霞
徐光宪(1920.11.7~2015.4.28),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稀土事业的奠基人,被称为“稀土之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高小霞(1919.7.7~1998.9.8),分析化学家,专长电分析化学和极谱催化波以及环保大气污染监测仪的研制。在极谱催化波的理论与应用方面从事了大量工作, 在国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十一、周廷冲 黄翠芬
年轻时的周廷冲、黄翠芬
晚年周廷冲、黄翠芬
周廷冲(1917.3.6~1996.10.20),生化药理学家,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翠芬(1921.3.6~2011.8.9),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基因工程的创始人之一,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夫妻俩也是中国人民 *** 第一对院士夫妇。
十二、杨立铭 夏培肃
年轻时的杨立铭夏培肃
晚年杨立铭、夏培肃
杨立铭(1919.2.20~2003.1.12),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夏培肃(1923.7.28~2014.8.27),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十三、范海福 李方华
中年范海福、李方华
范海福、李方华
范海福(1933.8.15~2022.7.8),晶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方华(1932.1.6~2020.1.24),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200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十四、刘元方 唐孝炎
刘元方(1931.2.17~ ),核化学放射化学家,为我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过许多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唐孝炎(1932.10~ ),环境科学家,中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包括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唐孝炎的哥哥唐孝威也是院士。
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十五、王阳元 杨芙清
年轻时的王阳元、杨芙清
晚年王阳元、杨芙清
王阳元(1935.1.1~ ),微纳电子科学家,中芯国际创始人,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主任,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
王阳元主要从事微电子学领域中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的研究。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杨芙清(1932.11.6~ ),计算机软件专家,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十六、周秀骥 马瑾
2000年周秀骥、马瑾与外孙女
周秀骥(1932.9.24~ ),气象学家,先后创建和发展了我国的云雾物理、大气电学、大气湍流、大气遥感、中尺度大气物理、中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等分支学科,是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马瑾(1934.11.27~2018.8.12),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主要从事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十七、王圩 吴德馨
年轻时的王圩、吴德馨
王圩、吴德馨金婚纪念日
王圩(1937.12.25~ ),半导体专家,199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吴德馨(1936.12.20~ ),微电子学家,在国内首先将正性胶光刻和干法刻蚀等技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并进行了提高成品率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十八、柯伟 李依依
年轻时的柯伟、李依依
晚年的柯伟、李依依
柯伟(1932~ ),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长期从事疲劳及环境敏感断裂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
1997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李依依(1933~ ),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十九、章申 匡廷云
年轻时的章申、匡廷云
晚年章申、匡廷云
章申(1933.10.24~2002.9.3),地球化学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匡廷云(1934.12.29~ ),植物学家,中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入选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二十、陈竺 陈赛娟
年轻时的陈竺、陈赛娟
陈竺、陈赛娟与恩师王振义
陈竺(1953.8~ ),医学家,主要研究白血病系统生物学、人类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的系统生物医学等。主持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工作,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07~2012年担任过卫生部部长。
陈赛娟(1951.5.21~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建立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
2003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二十一、裴钢 马兰
裴钢(1953.12.11~ ),细胞生物学家,
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曾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裴钢院士
马兰院士
马兰(1958.9~ ),脑科学家,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1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二十二、郑树森 李兰娟
郑树森、李兰娟
郑树森、李兰娟
郑树森(1950.1~ ),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主要从事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研究。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1947.9.13~ ),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在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做出过卓越贡献。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十三、周又和 郑晓静
年轻时的周又和、郑晓静
现在的周又和、郑晓静
周又和(1957.5~ ),力学家,现任 *** 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
202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郑晓静(1958.5~ ),力学家,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二十四、林圣彩 李蓬
林圣彩、李蓬夫妇双双受聘为郑州大学教授
林圣彩(1963.10~ ),代谢生物学家,长期致力于细胞代谢稳态维持及其调控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202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李蓬(1965.10~ ),分子生理学家,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脂肪细胞,乳腺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机制。
201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2022年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
以上就是我查找到的24对院士夫妻,如有疏漏之处,欢迎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