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石墨烯智能发热服。
在9月21日一23日举办的第四届 *** 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一套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石墨烯智能发热服的同款服装,成为 *** 科博会上的一大亮点,引人注目,这套发热服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可持续发热4小时。
石墨烯是什么?远红外又是什么?在医学应用上有着怎样的作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什么是石墨烯?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业界称之为“黑金”,它已经与纳米、5G、基因、航空、核磁等并驾齐驱,成为燃科技的代名词。
近年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广泛在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元件、生物检测、疾病诊断、肿瘤治疗、生物成像和药物输送系统等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有研究表明,石墨烯能吸收和辐射高达40%的远红外线。
甘肃新烯旺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振才介绍,红外线是在所有太阳光中最能够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射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生命之光。人体也是一个天然的红外线辐射源,其辐射频带很宽,无论肤色如何,活体皮肤的发射率为98%。
“石墨烯远红外具有发热的特性,发热时释放的6-14微米远红外与人体远红外线频谱几乎一致,当两个波长相等并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时,远红外热能将深层渗透肌体,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组织新陈代谢,增加再生能力,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功效明显,”高振才说。
同时,近几年在军政研企等各方面的联合推动下,我国石墨烯研发、生产与应用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阶段,涌现出一批批石墨烯相关的创新成果。如 *** 市场上,甘肃新烯旺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石墨烯理疗护具、发热服饰、家庭供暖和能量房等生活应用系列产品,备受广大市民青睐。
“如纯石墨烯护眼罩,是石墨烯发热膜在电的作用下转化为热能,可连续释放远红外,给人体带来微电流的热电 *** 效应,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还有驱寒除湿等作用。”高振才介绍,石墨烯远红外能量房适合所有人群使用,特别是有宫寒、痛风疾病的老年人、上班族等。能量房具有强化细胞能量代谢和提高免疫的功能,能帮助有需求的人解决多重疾病问题。
2患者体验如何?
34岁的王浩庆和50岁的杨彩霞已经亲身体验了石墨烯能量房的理疗效果。
今年2月27日,王浩庆起床刷牙时,发现嘴角有点歪,说话口齿不清楚。他赶紧到西固区居住地附近的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是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通俗说就是中风面瘫了。”王浩庆无法接受这一打击,34岁正当壮年,突发的病症让他颓废了许多。
在后期的康复过程中,他听朋友说石墨烯远红外对病症有帮助,就去体验,“在接受石墨烯能量房远红外理疗时,开始几天没啥感觉,20天后,身体有了些许变化,后来一天比一天好。”在坚持理疗三个月后,7月23日他再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他很欣慰,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这就意味着他的病情基本康复。
另一体验者杨彩霞,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和糖尿病多年。今年4月份,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腿疼得下不来床,关节僵硬,胳膊抬不起来,起初卧床在家贴膏药、口服止疼药,但一个月后还是不见效,到医院检查,血沉一项的指标就在70mm/h,参考范围是0-20mm/h。
同样是听别人介绍,石墨烯远红外线理疗可以改善关节疼痛,对调节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功能等有一定的疗效。“钱已经花了不少,再花一次也是碰运气。”杨彩霞的家人带着她在西固区的石墨烯理疗体验馆进行理疗。
“在石墨烯能量房理疗10天后,便秘缓解了,胃口也好了,一个月后,类风湿因子也下降了一些。”在第二次6月24日的检验单上,她的血沉指标下降到49mm/h。
10月11日,记者在杨彩霞家见到她时,她正在蒸馍馍。“你可能都不相信,几个月前床都下不来,现在能做饭干家务,每天走路8000多步。”杨彩霞说,很多人见了都不相信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缓解了。
远红外线对细胞的共振效应、渗透作用、温热效果在养生健康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石墨烯能量房就是采用这一原理,“在石墨烯能量房坐30分钟,相当于45分钟的淋巴排毒,相当于细胞运动3600万次,也相当于排出4.1克内脏毒素。”高振才如是说。
3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
在记者的采访中,各类关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能量医学、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及疗效的赞誉层出不穷,而石墨烯材料的系列产品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特有的“保暖性”给很多患者带去了温暖,带来了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8月30日,方大炭素与 *** 大学签订了石墨烯方面的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建石墨烯研究院,欲打造引领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石墨烯研发机构。
有业界人士表示,目前,石墨烯产业还处在量产探索阶段,各国对这一新兴材料还处于专利布局期与产业化动向初期,对高品质石墨烯的批量化生产及独特应用技术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尽快迈进未来世界新材料和工业发展的顶端,“这个又被称之为未来革命性的材料,必将带给人类更多的益处。”
文/图 *** 晨报/掌上 *** 记者丁毅 欧阳海杰 实习生 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