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扶正去寒中药(食补扶阳不怕寒),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扶正去寒中药(食补扶阳不怕寒)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扶正去寒中药(食补扶阳不怕寒)

小编导读

说起“扶阳学派”,想必大家马上会想到附子、干姜、肉桂、细辛一派大热之药,但如果你以为扶阳派只会重用辛热药酒,大错特错了,在扶阳派一代宗师吴佩衡先生总结的“中药十大主帅”中,寒凉药占据了其中四味。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吴佩衡先生应用“将军”大黄的经验心得。

大黄色黄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毒而排脓血。《本经·下品》:“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隐庵曰:“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

《伤寒论》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也。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只下胃热面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躁懊憹。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

《伤寒论》有三阳下法。

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上)

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阴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阳明证有三下法。大承气汤结热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气汤微和胃而下小结,其性较轻;调胃承气汤只下胃肠之热,而无结粪,其性和缓。

阳明有三急下证,少阴亦有三急下证,厥阴证尚有热深厥深之应下证,均以大承气汤急下。因阳明燥急邪热之证,亢阳灼阴,肾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阴,缓则亡阴而逝。

按阳明证,当下不下为失下,不当下而下之为误下,失下误下,均能变证危笃。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少阴急下三证。土胜之极,则成下证。少阴证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是土燥而水亏,失期不下,水涸则死,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若自利清水,其色纯清,心下疼痛,口中干燥者,是土燥水亏,伤及肾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土燥水亏,伤其脾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水旺火熄,土败人亡,故少阴(寒水)宜负,而阳明(燥土)宜胜,但少阴不可太负,阳明不可太胜,太胜则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证,故当急下,此即阳明之急下三证也。以阳明而伤少阴,故病在阳明,亦在少阴,两经并载,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太阳阳明合病,湿从燥化,湿热内逼,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者,宜大承气汤下之。痢疾当大下,下之则畅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义也。还有枳芍顺气汤,痢疾初起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甚则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黄之功也。

枳芍顺气汤:大黄三至五钱,枳实三至四钱,厚朴三至四钱,黄芩三钱,杭白芍八钱,榔片三钱,广木香一至二钱,甘草二钱(旧衡)。

可加入车前仁二三钱尤良;痢疾较重者,加芒硝三钱,更易畅通,最为速效;红痢多者,加黄连一二钱。若畏惧不敢用上方等凉下,缓则变剧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黄之功,专下燥结之证,属邪热燥结,咸宜加入方剂中,奏效迅速。至于阴燥便结者,又当温下之。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大黄通其结,姜附温其寒,大黄走而不守,使下通后毫不伤中损正也。

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用,细辛二两(这是金匮原方分量)。

温脾汤:又名双龙汤,即四逆汤加芒硝大黄,附片二至三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大黄三钱,芒硝三钱(旧衡)。

若大便燥结不通,其人素体虚寒,并无邪热渴饮等证足征,始可用此温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饮有邪热者,忌用此法为幸。大黄之用途颇多,不能尽述,凡属阴盛阳衰,肠胃虚寒等证,须当慎用。

想学习吴佩衡先生的“中药十大主帅”中其他九味药的用药心得吗?

想了解扶阳宗师善用的经方验方吗?

这本吴佩衡先生的经验总结值得一读——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吴佩衡》

本书从川籍名医吴佩衡先生的生平简介、代表医著、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学术传承5个方面,对其医案、论文、著作等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总结,重点发掘吴佩衡先生与中医辨证论治经典著作《伤寒论》相关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有特色的学术观点,展现川籍中医名家风采。本书既是对名家经验的总结提炼升华,同时也是编者作为后学晚辈自身的学习心得体会。(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吴佩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徐姗姗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扶正去寒中药(食补扶阳不怕寒)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