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陶渊明在世人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超凡脱俗不执着于名利的隐士,他追求自由的生活,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故而辞去了官职,从此隐居山林。而在古代,除了像陶渊明这样真正不在乎功名的隐士,还有许多追求功名的文人。
他们并非是追求荣华富贵和高官利禄,更多的是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就算是生性豪放的李白也曾说过他想要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事成之后自己便云游四海,深藏功与名。
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也是这样一个不在乎身份地位的人,他曾经坚决不授大元帅军衔,但是为他定制的镶有纯金国徽的大元帅制服曾送交给他亲自过目。
“大元帅”之称呼
“大元帅”这个称呼一出现,或许首先就会让人想起窃取了20世纪中国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元帅”这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在《左传》中,这个大元帅即是中军主帅之意。当时,晋国有一位名将叫做先轸,他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数次立下汗马功劳,于是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到了20世纪以后,大元帅就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军队最高统帅的名称,其中黎元洪、孙中山和张作霖还有蒋介石都曾经有过大元帅的头衔。
不过,我国1955年设立的大元帅头衔却与民国时期有所不同,这不是作为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个头衔,而是属于军队的军衔,这也是中国人民 *** 部队走向正规化的结果。
中国的军队刚从抗日战争的泥沼中挣扎出来,转头又奔赴了朝鲜战场,所以部队内部的规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决定对中国人民 *** 实行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
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从诞生以来就与毛主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27年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决裂之后,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的工作。
回到长沙之后,毛主席向中央发去了一封急电,说我们一定要打出 *** 自己的旗子,不再依靠 *** 。这就鲜明地表露了毛主席建立属于 *** 自己的革命武装的决心。
1927年秋天到1928年春天,中国 *** 共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湘南和黄麻四场起义,而这四场起义后留下来的部队全部被编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毛主席亲自领导指挥,一路高歌猛进,对 *** 造成了严厉的打击。
随着战役的部队推进,工农革命军的队伍日渐缩小,为了维持工农革命军的活力,毛主席着手开始了“三湾改编”,这也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这次改革的成功,证实了毛主席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三湾改编”确定了 ***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真正地有了属于无产阶级的“枪杆子”。
1928年,工农革命军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九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红军的主力部队又有了新的名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无论称谓怎么改变,毛主席对军队的整体领导是没有变化的。
毛主席之所以对于军队建设处理地如此游刃有余,一方面是由于他曾经有过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中国的史书和兵书烂熟于心。中国 *** 建党的时候,全党五十多个党员里,只有毛主席曾经当过兵。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革命的火焰席卷全国。毛主席弃笔从戎,进入了湖南的革命军队伍,化名为“毛润之”被编入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毛主席也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然只在部队里待了半年时间,但他还是在军队中深入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为之后他军事思想的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说毛主席与中国革命军队的关系如此紧密,建国后的那次授衔理应给毛主席授予最高的“大元帅”军衔,我们只知有开国十大元帅,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毛主席是“大元帅”这件事。
毛主席拒绝“元帅”头衔
1953年12月, *** 中央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会议上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事项,首先是今后中国人民 *** 要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和军衔制三大制度。
党中央认为,这三项任务之重,军衔制的敲定实行又是重中之重,进入和平年代之后,我们不再有像战争时代那样紧迫的危机感,人民军队如何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活力,这都要靠军衔制来实现。
军衔不仅是象征着军人的个人荣誉和地位,更是体现着军队的正义威仪和尊严,军衔制的实行,能够充分调动数十万以军事工作作为职业的军官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毛主席很是赞同此项决议,经过一年的酝酿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便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 *** 军官服役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 *** 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此条例一出,居于头等功的必然是毛主席,按照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他的历史功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拟定的授衔方案中,毛主席将被授予中国唯一一个最高军衔——“大元帅”。
当方案交给毛主席审阅时,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确认那些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的将军们都得到了应得的军衔之后,他对着工作人员摆摆手说,这个大元帅他不当。
毛主席的这句话可让军委总政治部的人傻了眼,按照章程规定,这个军衔是非毛主席莫属的,他不当可如何是好。一时之间,上下都来劝说毛主席,但毛主席的态度非常坚决,他郑重地又声明了一遍,大元帅军衔和徽章他都不会接受。
不过到最后,大元帅的制服还是让毛主席亲自过目了。不了解毛主席的人或许会很纳闷,这明明是天大的荣耀,为什么毛主席坚持不接受?
因为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事业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他的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崇高理想,他勤奋学习,四处辗转,为的就是找出一条能救中国的路。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未来是康庄大道还是荆棘小路,他都不在乎。
既然毛主席的最终目的不是名与利,那么这些荣誉于他来说也就无足轻重了。毛主席个人不需要这些荣誉,但是他却坚持让在革命年代立下过赫赫功勋的老将们得到应有的待遇,这是毛主席的惜才爱才之心。
而且,毛主席一直坚持的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亦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和农民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毛主席非常喜欢和老百姓交流。
1953年春天,适逢新春佳节,毛主席来到武汉黄鹤楼,瞻仰“龟蛇锁大江”的壮丽风光。当时,毛主席穿着一身普通的中山装,低调地带着口罩,悠闲地信步在游客中间,就像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忽然,两个系红领巾的学生似乎是认出了毛主席,飞快地跑过来对他敬了个礼,毛主席弯腰亲切地拍了拍她们的肩膀。
身边的人看到此情景心中很是震撼,他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像普通人一样走在百姓中间,还是如此地亲切和蔼,群众们纷纷向毛主席涌来,自发地围成一个圈,大家高呼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摘下了口罩,与百姓们问好,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气氛融洽无比。
毛主席拒绝接受大元帅军衔的时候曾经说过,穿着那身元帅服太不舒服,以后到群众中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与人民的亲近之心,也是毛主席坚辞大元帅军衔的重要原因。
1954年的一个深秋,毛主席在周总理等 *** 人的陪同下,来到了 *** 的小礼堂。军衔办公室定做了一批样衣军服,上面有着不用的军衔标识,陈列在 *** 的小礼堂里,专门请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三总部首长们进行参观和审定。
当时的军衔制度是根据苏联的制定的,所以“大元帅”的服装和军衔徽章也一并做了,大家都觉得,即使毛主席不当大元帅,这个位置也非他莫属,服装制式都制作出来,以表国家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
进入礼堂之后,负责领导军衔办公室工作的总参军务部队列处处长李平首先引导着毛主席来到了身穿“大元帅”服装的木制模特面前。
只见这套大元帅肩章上的两个国徽是纯金的,帽徽、星徽、符号等等也都是用纯铜手工打造,胸前缀着金黄色的绶带和流苏,袖口和衣领绣有金黄色的边饰, 很是威严肃穆,彰显最高领导人的领袖气质和风范。
但是毛主席似乎兴致不高,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打量这套大元帅服装,半晌没有言语,脸上逐渐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他摆摆手对着身前站着的“大元帅”说,“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毛主席此话一出,让李平心里十分忐忑,他心想,难道是毛主席不满意这套服装吗?还是制式有何错误?规格不够高?还是服装的材料用得不太好?一时之间,李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脑袋上直冒汗,身旁的周总理向他微笑致意,暗示他不用太过担心。
周总理看着已经略过了大元帅制服,走到其他地方的毛主席,心中又涌起了熟悉的感觉,毛主席仍然是从前带领他们打江山的毛主席。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慕荣华富贵名声权势,也从来不讲究排场。
毛主席在小礼堂里走了不少时间,反复看除了大元帅制服之外的军装,不时还上手触摸,像是在确认它们的质量和舒适度。
看完一圈之后,毛主席问李平这些服装和现在的军装相比,价格如何?李平知晓主席向来都是十分节俭的,于是着重说明了一下,他们设计和制作这些军装的时候,严格从节约的角度出发,找到既统一正规,花费又小的方案。
毛主席听了之后连连称好,再次叮嘱他们,量产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成本,一定要做出质量又好,价格又漂亮的军装,除了节约之外,舒适度和质量也要放在首位,已经是和平年代了,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战争时期,一定要让我们的军人穿得舒适。
李平听了这话之后,心中感到十分温暖,他郑重地向主席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毛主席笑道,“就这么定了!”
伟人的格局
“天下熙熙,皆为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参透的道理。现如今,到了21世纪没有丝毫改变,而且变本加厉。
追逐利益,追逐名誉,是永恒不变的议题,但是总有像毛主席一样的伟人,他们心中怀揣着的是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名利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天边的一抹浮云,这就是伟人的格局。
当我们还在为柴米油盐挣扎的时候,他们所凝视的,所关照的,所思考的,是国家兴亡,是人类生存。我们或许无法和伟人相提并论,但是毛主席这样看淡名利的心态,我们可以学习。
这种豁达的心态,是治愈我们被无穷无尽的工作压垮心灵的良药,“知其善者而从之”,我们虽达不到伟人成就的高度,但是可以在心灵上无限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