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非遗文化产业现状(国内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论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非遗文化产业现状(国内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论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非遗文化产业现状(国内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论文)

播放总量超308亿次!

海外群体喜爱的十大中国非遗文化发布

2022年6月8日,由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成立的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了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TikTok平台公开的数据,分析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的传播效果及影响。

报告显示,TikTok上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总量目前逾308亿次。

根据非遗海外关注度,遴选出了10项最具热度的中国非遗文化。这10项非遗文化分别是:武术、春节、木兰传说、中医针灸、京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竹编、皮影戏、二胡艺术。

在这10项非遗文化中,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类目的有3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竹编。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显示,非遗国家级项目总计3610项,其中传统技艺相关项目高达629项,位居非遗文化10大类别之首!传统手工艺在中国非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报告显示,在海外新媒体的研究中发现,非遗提升海外影响力,高参与度是关键。在高热度的非遗传播话题下,存在着互动性强、视频创作者众多这两大现象。

海外新媒体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显示,个人效应的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竹编师傅潘云峰、李年根等一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爱好者为非遗代言,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某个非遗项目的海外影响力。

榫卯:源自中国,影响世界

榫卯,也叫枘凿,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加固物件,这也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特征之一。在TikTok上,最热门的一条榫卯视频播放量高达5250万。另有创作者展示不用一颗钉子盖房子、做家具,该视频高达770万播放量,海外网友纷纷在其评论区评论,“中国人如此有才华!”、“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图源:TikTok

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中国木艺结构的精巧,也为榫卯结构做了“正名”。在海外,为了方便理解,有人将榫卯构造称作“中国版乐高”。但仔细看过榫卯构造的视频后,不难发现,这种传统的木造结构蕴含着中国传统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严丝合缝,牢不可破。其设计思路远比乐高要更加精巧复杂。

微陶:微观艺术,见匠心

短视频媒体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也给予了观众更深入的交互体验。制陶是中国的标志性传统手艺,微型陶瓷则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类。

通过TikTok平台,手指头大小的花瓶、杯碗走红海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手艺人制作微陶的视频在TikTok播放量已超1.5亿。

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是TikTok上微陶工艺的代表人物。他的手里有着一个微观世界,他最小的作品,直径仅有2毫米,轻到连一只苍蝇也可以抓住!

图源:TikTok

王文化的微陶视频,在TikTok上单支最高获得了4500万播放量,并吸引了上百名用户争相合拍。中国陶瓷文化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时光流转千年,不论是传统的制瓷工艺,还是创新的微型陶瓷,均俘获了国内外网友的心。

竹编:不可居无竹,竹可编万物

竹编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TikTok上竹编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突破8200万。来自浙江杭州临安的竹编师傅潘云峰,他制作竹编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了3800万。

图源:TikTok

江西省新余市的竹编匠人李年根,有着50多年的竹编技艺。在他的手下,竹篾丝可编制成万物,孙女的书包、家中的生活用具皆由竹子编织而成。

竹编师傅们通过创新,还用竹子制作出来手机支架、二维码等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在这些非遗传承人手下,万物皆可编。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通过小屏幕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非遗制作场景、工艺流程等,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直观真实地展现在了全球观众面前,一些民间非遗达人和他们的匠人精神也被更多海外观众所知晓;而海外爱好者也通过短视频成为了中国非遗传统的信使,通过生动有趣的记录和互动传播着中国非遗。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手艺人,用更丰富、创新的形式,将非遗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手艺之风,正借着海外社交媒体吹向全球。军师七妹团队也在这股浪潮之下,探索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活化运用,以“手工网课”的形式,助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远播海外。

更多非遗文化产业现状(国内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论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