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镇,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一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在古镇中织成了密布的水网,数千年间滋养着这片广阔的土地。古镇中的民居临水而建,依然保留着宋明两朝的风格。数十座古老的石桥连接着灵渠的两岸,柳树垂垂,漫漫水街,宁静而悠远。
行走在古镇中,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千年古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眼前这条修建于秦朝时期的古运河——灵渠。即便是在20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为人们所使用。经年不息的灵渠水穿越历史的时空,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位于两江交汇之处的兴安古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运枢纽,而连接两大水系的灵渠,更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挥师南下。
在气候潮湿,毒虫遍地的岭南,50万大军被困在了密林深处,因为交通不便,很快就断了粮草。为了解决后勤补给,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连接起湘、漓两大水系,用水路运送粮草。
为修建灵渠,官府开始四处招募工匠。古镇上有三名手艺超群的石匠,他们既是同行,又是结拜兄弟,大哥姓张,二弟姓刘,三弟姓李。他们觉得修建灵渠是件有意义的事,便一同前去应征。三人中,大哥张石匠的经验最丰富,官府就命他主持水渠的修建,并让张石匠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按期完工。可没想到的是,工程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兴安河道里面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下面的沙质土延误了工期。秦王朝为确保工程质量,制定了严苛的律法,张石匠没能按时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被斩首示众。一时间,灵渠的修建陷入了困境。就在这个时候,二弟刘石匠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决定代替结拜兄弟完成这项未竟的职责。
他在大哥的基础上改进了建造方法,加快了施工进度。当工程按期完工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可是,不久之后,一场罕见的暴雨来袭,洪水冲垮了新修的水渠,二哥也被砍了头,三弟李石匠看着两位大哥先后丧命,痛不欲生。为了能够修成这座凝聚着三兄弟心血的工程,他决定全力以赴,接下重任。
李石匠吸取了兄长们的前车之鉴,在河床里打下了松木桩,加固了工程基础,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项重大工程。大坝修成后,皇帝下旨重赏,却被他拒绝了。三个兄弟结义时曾许下诺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渠道已经修成了,李石匠不想独享其功,决意也随两位大哥一块去了,就拔剑自刎了。
三兄弟用生命的接力,历时三年的时间,带领众多的工匠,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灵渠建成后,中国从北到南的水路运输畅通无阻,秦军势如破竹,很快便统一了岭南,并把疆域一直拓展到南海,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兴安也因灵渠,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重要航运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中转贸易,形成了热闹繁华的水上集市。小镇里的人们在临水处开店经商,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当年的三位异姓兄弟,没能亲眼见证灵渠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没有预想到小镇日后会因灵渠而兴盛繁华,但他们的义勇精神却感动了一代代兴安人,人们自发地在灵渠旁修建起一座墓碑,以示纪念。明朝时,官府又对墓碑进行了修缮,并追封三兄弟为“镇国将军”,把他们视为忠义无双的表率。义勇立世的文化从此伴随着经年不息的渠水,流淌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直到今天,依然滋养着这方水土。
如今,灵渠被世界水利专家称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历经2000多年的时光,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依然坚固如初,发挥着它防洪、灌溉的作用。千百年来,灵渠引来的河水,滋养着这一方水土。同时也把深明大义,勇于承担的精神,浸润到每一位古镇人的心田,成为兴安人世代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