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上天竺法喜寺一定人满为患。这香火鼎盛的背后,是法喜寺与观音、与天台宗的千年法缘……
1.慧理赠名,道翊开山
在杭州西湖西面的群山之中,有一众寺院,其中,尤以灵隐寺、天竺三寺最为著名。
上天竺位置、地形示意图,左下角红点处即法喜寺依《天竺山志》,东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年,西印度僧人慧理到钱唐,在见到武林山后,惊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
天竺,即印度。在慧理的一声惊叹下,天竺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佛教文化的基石。
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峰北也建起了一座“灵鹫寺”——即灵隐寺的前身。后来,在飞来峰以南,陆续建起三座寺院,统称“天竺三寺”。而作为文献记载中的杭州佛教第一人,慧理也成为灵隐、天竺的开山祖师。
灵隐寺前的理公塔,为纪念慧理而建慧理住世时,为杭州佛教文化打下了基础,灵隐寺、下天竺寺等寺院,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而在慧理身后,僧徒们逐渐向群山深处进发,三天竺寺的创建,由下而中,由中而上,最终在五代时,基本形成了上中下三天竺寺的格局。
中天竺法净寺前的照壁,同样是观音菩萨的名号三天竺中,上天竺寺创建时间最晚,也最富于传奇色彩。
后晋天福(936-944)初,道翊和尚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正禅修间,忽见山中有奇木放光。惊异之下,遂至近前将奇木取下,没想到,这块奇木的形象,很像观音菩萨。道翊觉得此事奇妙无比,遂往杭州城里请匠人孔仁谦刻成观音像。
十余年后,从勋和尚自洛阳来到杭州,随身带来了古佛舍利。古佛舍利与天竺有缘,便被置于奇木观音像的头顶,于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昼夜白光,士民崇敬”。
上天竺法喜寺,放生池中的散财童子在道翊、从勋为上天竺带来“镇寺之宝”后,上天竺寺,开始崭露头角。
2.灵感观音,有求辄应
有了舍利木观音这件“镇寺之宝”后,上天竺的香火开始旺了起来。渐渐地,连皇帝也开始关注起这座山寺来。
北宋开宝五年(972)夏五月,大雨连日不息,多条大小河流决堤,百姓受灾无数。面对大雨带来的水灾,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大臣建议,遣中使驰驿赍香,往上天竺寺“虔祷之”。很快,天窟窿被堵住了,河流也归于故道。
“嗣是凡水旱疾疫,必祷焉”——此后,但凡有水旱疾疫,官家都会派人来上天竺礼拜观音菩萨。
上天竺法喜寺内,颇有禅意的对联上面这段记述,出自《上天竺讲寺志》,多少有点夸张的成分。
当时,杭州正处在吴越国统治之下,而赵宋与吴越国之间隔着南唐,赵匡胤的使者想来杭州,得坐船从山东出海,在宁波登岸,再沿浙东运河往西,最后过钱塘江抵达杭州。中使带着一身行头来到杭州,虔诚地斋戒沐浴之后再开始礼拜观音,很可能开封的夏天已经过去了……
不过,寺志的记载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北宋的皇帝不会来上天竺寺礼拜,不代表其他人不会来上天竺寺求这求那啊。北宋初年,上天竺的香火渐渐旺了起来,上天竺,也开始进入主政杭州之人的视野中。
上天竺法喜寺,放生池与天王殿“真宗咸平元年(998),给事中张去华守杭,正月至五月不雨。遍祷望,旱弥甚。迎(观音)大士于梵天寺,率官寮拜祷之,雨随澍,四境沛足”
“绍兴五年(1141),夏大旱,遣杭州府守,迎天竺观音于法惠寺……香焰起,行云满空,大雨沾足”
“万历八年(1580),五月淫雨,大水当道。迎大士入城致祷,三日后随应”
……
灵隐寺内景自宋至清,身居上天竺的这位(木刻)观音大士,一直护祐着一方平安。主政杭州的地方官员,无不知晓:天竺观音,灵验无比,求雨得雨,求晴得晴,赖诸法力,风调雨顺,衣食无匮。也正因为此,上天竺有个一个响亮的名号:天竺灵感观音院。
而它的神异,迎来了大人物的称颂与赞叹:
大文豪苏轼在祈晴得晴后,说“慧光照临,阴沴消夏。拯农工于沟壑,宽吏责于简书。某等共衔不报之恩,愿颂难名之德。恭驰梵宇,少荐微诚”。
宋孝宗则说“朕每有祷祈,随念感应。曰雨曰暘,不愆晷刻”……
上天竺法喜寺山门,匾额上刻:观音第一灵感道场至两宋之交,上天竺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名寺,与此同时,寺院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
3.台宗重镇,乾隆赐额
中唐以降,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背景下,观音菩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日剧增。而作为江南观音信仰的中心,上天竺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
清朝初年,亲身经过明末战乱的张岱,在《西湖梦寻》里如是记述上天竺的盛况:
崇祯末年又毁,清初又建。时普陀路绝,天下进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当甲东南。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内外无下足处,与南海潮音寺正等。上天竺法喜寺,照壁,处处可见观音菩萨上天竺在民间人气居高不下,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同样地位特殊。
自宋至清,因为祈雨灵验,上天竺历来为地方官商、甚至最高统治者所重。清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乾隆帝初次南巡时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
乾隆南巡,自然不是只为游山玩水。他到杭州,对于求晴得晴、求雨得雨的上天竺,格外重视,而同列“三天竺”的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则多少有点陪衬的意味——这一点,从法净、法镜的得名都晚于法喜,便可见一斑。不过,在乾隆南巡时,上天竺法喜寺的定位早已明了:研习以天台宗典籍为主之佛教经典的讲寺。
中天竺法净寺,大殿内有仿莫高窟220窟壁画上天竺原为禅寺,直到北宋末年,有一位南屏梵臻法师,得四明法智法师之真传,来驻天竺。
四明者,即今之宁波,地属浙东,而浙东为天台宗之发祥地,高僧众多。南屏梵臻法师,携天台妙法,至钱塘江北岸弘道,一时间,宗风大盛,“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
在两宋之交,天台宗在杭州落地生根,上天竺也开始由禅宗向天台宗转型。
杭州佛教文化重镇——灵隐寺今日的上天竺,全称为“上天竺法喜讲寺”,乃是一所以研习台宗经典为主的佛寺。当然,宗派上的变迁,于尘俗之人而言并不重要。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上天竺斋堂里5元/人的自助素食,管饱,不 *** ,而且,很好吃!
还有那穿透世俗红尘的大红灯笼,华灯初上,仿佛在告诉世人:俗世与净土,只在一念之间。
挂满大红灯笼的上天竺法喜寺当然,作为一座千年古刹,上天竺还藏着些许惊喜。
庄严的法堂里,有关智者大师生平的壁画,仍在创作中,而当它完成、开放之际,天台智者的荣光,是否会在这天竺山间,重新照亮世人呢?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主要参考资料:
《上天竺法喜寺志》《杭州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