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复旦大学最佳医院排名(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2022),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复旦大学最佳医院排名(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2022)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复旦大学最佳医院排名(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2022)

2021年度

复旦版

中国医院排行榜揭晓

重症医学科全国排名第2

放射科全国排名第5

肾脏科全国排名第12

重磅

11月20日下午1:30,复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正式发布,全国百强医院榜最新阵容新鲜出炉。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居百强医院第46位,比上一年度跃升12位,位列复旦版进步最快医院排行榜第2位。重症医学科排名全国第2;放射科排名全国第5;肾脏科排名全国第12。肾脏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心理精神科获华东榜提名。

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列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第46位。

2021年度

进步最 *** 行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跃升12位,位列2021年度进步最 *** 行榜第2位。

2021年度

华东地区综合排行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列2021年度华东地区综合排行榜第20位。

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

重症医学科<<<<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位居2021年度全国重症医学专科综合排行榜第2。

放射科<<<<

中大医院放射科位居2021年度全国放射科专科综合排行榜第5。

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

重症医学科>>>>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位居2021年度全国重症医学专科声誉排行榜第2。

放射科>>>>

中大医院放射科位居2021年度全国放射科专科声誉排行榜第5。

肾脏科>>>>

中大医院肾脏科位居2021年度肾脏病专科声誉榜提名第2。

2021年度华东地区

专科声誉排行榜

重症医学科<<<<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位居2021年度华东地区重症医学声誉排行榜第1。

放射科<<<<

中大医院放射科位居2021年度华东地区放射科声誉排行榜第2位。

肾脏科<<<<

中大医院肾脏科位列2021年度华东地区肾脏病声誉排行榜提名第1。

内分泌科<<<<

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位列2021年度华东地区内分泌科声誉排行榜提名第5。

泌尿外科<<<<

中大医院泌尿外科位列2021年度华东地区泌尿外科声誉排行榜提名9。

心理精神科<<<<

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位列2021年度华东地区精神医学声誉排行榜提名4。

全国上榜学科风采

重症医学科

学科介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我国首批临床重点学科、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唯一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内重症医学高峰学科,一直引领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

完备的医疗救治体系

把高水平救治作为学科的立身之本。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形成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治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为重症医学规范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中国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质量控制标准,在29省1025家医院进行常规重症医学质控。牵头及参与制定了28项国内外重症疾病诊疗指南及共识,制定全谱系重症疾病的规范评估及诊疗流程(60项),初步构建了我国重症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构建远程信息实时采集的AI和VR赋能新型Tele-ICU,实现远程辅助决策支持。建成覆盖全国29个省216家医院的重症医学协作网络,服务范围覆盖约2亿人,年救治重症患者2万例。

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重症医学人才。学科始终将人才培养摆在学科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我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和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通过教学改革、规划教材编写、专科专项技能培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医学继续教育及师资培训等重要举措探索我国重症医学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我国重症医学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学科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2名,国家高层次人才获得者1名,国务院 *** 特殊津贴获得者2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人才6名;培养重症医学硕士、博士500余人,培训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进修生3000余人;牵头重症呼吸支持协作组、体外生命支持协作组等,开展规范化培训及技术推广超过300次,覆盖学员超万人。持续为全国重症医学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引领着我国重症医学科人才培养。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研究体系

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长期动力。学科紧扣应急重症的关键问题,凝练主攻方向,专研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精准化治疗,着力构建重症医学临床及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并促进转化应用。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在包括世界顶尖医学期刊NEJM,及重症医学顶刊AJRCCM、CCM等发表,近5年发表SCI收录期刊近200余篇。取得了影响广泛的科研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

勇于担当重症医学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学科在抗击“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救援、抗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百余次重大医疗救治任务面前,担负起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单位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突发的危急关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共派国家及省级专家215人次驰援一线,包括以邱海波和杨毅教授为代表的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52人次,在武汉、黄石、吉林、新疆、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江苏、福建、甘肃、陕西、内蒙、天津、山西、上海、四川、海南、 *** 等全国60余地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 *** 员、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巾帼文明标兵、江苏省道德楷模等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荣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首批认定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学科带头人

邱海波

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主任医师,东南大学副校长。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总编辑、美国重症医学杂志(CCM)中文版总编辑。

邱海波教授从事重症医学临床、科研、教育三十余年,伴随着中国重症医学从萌芽到壮大,作为国内学科领军人物为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的建立和规范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次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症患者救治领域,发挥引领性作用: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全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长期从事ARDS/sepsis发病机制与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近200篇,总影响因子700余分,他引4000余次。部分论文发表在NEJM,Intensive Care Med,Clin infect Dis,Crit Care Med,Crit Care,Anesthesiology等专业顶级期刊及专业Q1期刊。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卫生部重大行业专项等课题3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荣获全国优秀 *** 员、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全国最美医生、全国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杨 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 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会长。

作为国家及省级重症医学专家杨毅教授以精湛的医术在抗击重症甲型禽流感、南京7•28事件和昆山8•2爆燃事件、盐城风灾救援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担任组长或专家,为重症患者的救治做出突出贡献。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先后担任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重症医学组组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转战江苏及全国20余地,圆满完成历次任务。同时开展大量科学研究,针对重症新冠患者制定了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治疗流程,在全球首次提出清醒俯卧位理念,针对高流量患者首次提出无创Test理念,制定无创及有创通气的治疗策略;相关内容发表在AJRCCM(IF 30.528 ), Lancet Digit Health(IF36.051),JAMA Network Open, Annal Intensive Care上。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3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五洲女子科技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1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放射科

学科介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江苏省唯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A类、“985”、“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创建之初便设立了放射科,我国老一辈著名放射学家荣独山、邱焕杨、张秉彝、蔡锡类等教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八十余年尤其是近十年的建设,中大医院放射科高速发展,位居中国放射专科综合排行榜第五名(2021复旦版),医学影像学专业排名第一层次A+(2021软科)。已获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013)、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重大疾病智慧诊疗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0)、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2022)、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3)、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15)、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2016)、江苏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2004至今)、江苏省介入诊疗中心(2010)、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学重点实验室(2007)、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至今)、江苏省优势学科(1-3期,2011至今)、江苏省品牌专业(1-2期,2015至今)。

1989年科室引进江苏省首台磁共振扫描仪,2007年安装国内首台7.0 T Micro磁共振。近期引进了多台高端 CT、MRI、PET/CT、PET/MR等设备,又使得中大医院放射科增添了飞翔的翅膀、驶上了更快的车道。学科已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与优势,以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分子影像学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学科获得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近年来学科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ogy、Radi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Advanced Materials、PNAS等重要期刊,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等。

学科团队实力雄厚,已获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带头人滕皋军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揽国际三大顶级介入学会——美国、欧洲、亚太介入放射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负责人居胜红教授为获得多项国家高层次人才荣誉。成员包括中组部火炬计划获得者、长江讲席教授、达摩院“青橙优秀入围奖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二、三层次培养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实力强劲、多学科交叉且富于创新的医教研团队。

学科成员在国内外各级专业学会中担任重要职位,学术地位及临床水平得到广泛认可。包括: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主席(2016-2018),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2011-2017)、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常务委员,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理事长,教育部医学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粒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介入诊疗规范化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家卫健委肝癌诊疗规范化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放射粒子分会主任委员等。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始终秉承“厚德、精业、敦行、至善”的精神,重视医、教、研协同发展,锐意进取,止于至善,相信在全体科室成员的努力下定会再创辉煌!

学科带头人

滕皋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兼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临床工作近40年,发明多项介入新器械、新技术及新理论,尤其对肝胆肿瘤、食管癌、椎体骨折、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治疗有重要学术贡献,并写入国内外临床指南。近年来,针对中晚期肝癌,创新性发明或发展多种血管 介入和消融微创技术,牵头制订TACE临床指南和国际专家共识,发起肝癌介入多学科联盟,推动建立以介入微创为中心的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体系。

主持包括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 (APSCVIR)前任主席。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和欧洲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CIRSE)fellow; 获CIRSE(2015)、SIR(2017),APSCVIR(2019) 的最高荣誉奖。获中国医师奖(2018),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等荣誉。

居胜红

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首席教授、博导,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多项国家高层次人才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Radiology、Advanced materials、EJNMMI、Stroke等高水平国际期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奖项。

现任中华放射学会常委、中国放射医师协会常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腹部影像学会执委、江苏省放射学会副主委,江苏省放射医师分会常务等职务。获中华放射学会年度金奖、全国百名“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荣誉。

肾脏科

学科介绍

中大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刘必成教授。科室是江苏省肾脏病医学创新中心、省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工作站,有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9名。设立肾脏病研究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子课题、重大国际合作等课题5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18项,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Cell Death Differ、Kidney Int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合计>2100分。在炎症与肾脏纤维化机制、肾脏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血管钙化与罕见病钙化防御、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外泌体作用机制与治疗工具开发、肾性骨病、疑难罕见肾脏病诊治等研究中有较深厚的积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钙化防御研究处于国际前列。科室设立钙化防御诊治与研究中心、现代化肾脏病理诊断中心、基因分子诊断中心、完善的临床数据库、病例队列以及生物样本库系统。

学科带头人

刘必成

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院长,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首批首席教授(二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ISN fellow, Vebleo Fellow。

兼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病学会Fellowship委员会委员,东北亚肾病学会委员,中国肾脏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肾病协会主任委员,Frontier Physiol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荣誉: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突出医学成就奖获得者,江苏省首批卫生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发生机制及诊治新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等课题30余项

发表著作:累计发表中英文论文550余篇,其中在Sci Advances, JASN, KI, Cell Death Differ, Diabete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30多篇,总IF>2100,主编中英文著作8部,副主编、参编著作50部

获奖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其他成果奖1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专利6项,入选Elsevier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顶尖临床科学家

张晓良

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博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肾内科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江苏省重点人才项目一项、江苏省重点研发一项、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BL2014080)项目子课题一项。

曾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苏皖赣血液净化血管通路联盟理事长,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中国罕见病协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常委,江苏省罕见病学会法布雷病组副组长。

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钙化防御基础与临床研究;疑难罕见肾脏病分子诊断研究;数字技术赋能肾脏健康管理;炎症细胞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机制;迁移小体(Migrasome)细胞生物学研究。

医院简介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始建于1935年,其前身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历经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 第84医院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历史上名家辈出,戚寿南、姜泗长、张涤生、牟善初、阴毓璋、王士雯、贺林、杨焕明、樊嘉、滕皋军等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曾在此校园求学或执教,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笃学重研的传统。

经过87年的发展,中大医院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也是江苏省首批通过卫生部评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中大医院位列复旦版中国百强医院排名第46位(2021年度),重症医学科排名全国第一(2019年度)、全国第二(2020、2021年度),放射科排名全国第五(2021年度),肾脏科排名全国第十二(2021年度);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A+。现有编制床位2499张(含江北院区);中大医院致力于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人才梯队,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等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

中大医院医院获批成为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国家级质控中心1个,省级质控中心2个。现有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医学重点实验室4个,拥有一批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等。积极培育医学影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影像医学、危急重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具有强大科研资源集聚能力的平台,争当科研领域中的“国家队”。

医院综合实力雄厚。在重症医学、介入微创治疗、影像诊断、心血管疾病、血液净化、泌尿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妇科肿瘤微创手术、脊柱病变微创治疗、心身疾病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小耳畸形再造、卒中治疗、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新生儿重症抢救等多方面居国内领先,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分子影像、卒中后忧郁、器官纤维化、急性肺损伤等机制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显著特色。

中大医院现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400余台,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512层CT、PET-CT、3.0T MRI、平板DSA、直线加速器、数字化乳腺机、3D腹腔镜等高精尖设备,获得甲类设备PET-MR配置许可。

中大医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6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2人,是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培化基地,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中心住院医师结业理论试题开发基地。

近年来,医院获得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大重点类项目13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青类项目400余项。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4个。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40余项。

中大医院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在新冠疫情发生伊始至今,共派出数十批专家驰援鄂、黑、吉、京、新、陕、冀、沪、川、琼、藏、蒙等地,为江苏及国家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建设,通过帮、传、带、扶等方式,10余年来对新疆、 *** 、青海、陕西户县、米脂、云南南华、江苏涟水等多地的数十家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帮扶、人才帮扶、设备帮扶等,完成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援疆任务、援青任务等。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联体建设形成了“中大模式”,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进行了采访报道。

近年来,医院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医院”、全国省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卫生部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领航专科发展新时代

奋进学科建设新征程

中大加油

未来可期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丨程守勤

编排丨刘敏

海报、校对丨王倩

配合丨重症医学科 放射科 肾科

截图来源丨健康界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更多复旦大学最佳医院排名(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2022)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