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花溪区,游完花溪,我们便向青岩古镇奔去。
青岩古镇,明初设屯堡,原为军事要塞。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正位于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到了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开始建青岩土城,直至数百年多次修筑扩建,方改为石砌城墙。
我们从定广门进镇,到了街里迎面是一座白石牌坊,四柱三门,正中匾额:"升平人瑞"。据说,青岩古镇四门内外有八座石牌坊,但保存下来的只有三座。我们漫步镇中,多是青石板路、石头路,古香古色。
小镇古建筑比比皆是,我们先来到了"状元府"。"真是古镇飞出了金凤凰",可喜可贺。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1857年出生于青岩,清光绪五年中乙卯科举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同年殿试获一甲一名,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以状元及第"的第一人。
大院门口,上悬一匾:"文魁",左右对联:"琴鹤谱德,论语传家。"据说,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期,系穿斗式悬山顶结构,二进四合大院,是典型的南方式建筑,也是青岩古镇近百处文物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院内有双井,名曰:状元泉和聪明泉,分别是赵以炯与三弟赵以焕在光绪十二年赴京应考前亲手所挖,两眼泉水相距不远,却水位一高一低。高的是赵以炯所挖,中了状元,自然是"状元泉";低的是赵以焕所挖,中了进士,那就是"聪明泉"。
文人盛赞:"朝天双井聪明水,及第甲科魁斗才。"从此,周围好多年轻人,每逢应考之前,都要来此饮状元泉和聪明泉。这双井便成了青岩老百姓心目中的两口灵泉。
院内屋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外楹柱联:"尽获多传贤母教,登堂喜到状元家。"当然各屋还有联,如:"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庐"、"庭前梅报平安讯,云外鸟传如意音"等。小院还有赵以炯的文物展、生平展,以及名家书画展,还是挺温馨的。
进了"赵公专祠",即赵以炯之父——赵国澍祠。赵国澍也是青岩知名人物。匾额曰:"一乡称善",联语道:"各乡能孚望,四民诵武勤耕安梓里;立身凛君子,三畏达材成德喜佳儿。"匾额又悬:"功著粉榆",联语又说:"大仁大义召迁国澍成典故,唯教唯经铸得隙门显辉煌。"有一联:"一案惊天传史话,千秋正本待今评"。
祠内塑有赵国澍雕像:"桑梓之荣",像旁也有联:"精忠碧血酬国志,厚德丹心护民安。"赵国澍不仅教子有方,出了一个状元,三个进士,而且行侠正义,破家纾难,组兵御敌,保卫府城,直至饮恨沙场,为一乡称道。特别是当列强侵华,有外国教士专横傲慢,实为教会败类时,他又敢杀洋教修士,焚烧教堂,造成了轰动全国的青岩教案,大长了人民的志气。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捐资专门修建了这座祠堂。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相对是后方,但日本军机仍是不断地空袭贵阳。为了更好地保护抗日革命家属,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即在青岩借用背街和南街等民房将革命家属加以安置,直到1960年,周总理视察贵州时,这些革命家属的身份才得以公开。
这里有周恩来的父亲,年近八旬,住在背街丁氏人家。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院墙多是用短片石垒砌,院门框是用细原木,门上横梁也是用原木搪起,上挂一黄色木牌,书写到,"周恩来父亲曾居地"。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走进去普普通通的地面,没有任何装饰,旧墙、旧瓦、旧窗扇,中间倒是木板门扇,左右贴有红对联。看似二层楼又不像,上面两旁窗户太小。
进了屋内,又是普普通通的屋子。有周老先生的相片,有其他领导参观时的照片。中间一高几,上放一白瓷罐,左右有普通的座椅。据丁家人介绍,当知道是周总理的父亲后,这才将仅存的部分家具、物品保存下来,展现着过去的艰苦岁月。
告别"周恩来父亲曾居地",我们来到了邓颖超母亲的曾居地。邓颖超的母亲转到青岩后,与乡亲们相处很好,她还随时行医济人,深受乡亲们的尊敬。1960年5月,邓颖超来贵阳期间,曾专程来到青岩探望她母亲生前居住的地方,表示了对老人的怀念,以及对青岩人民的忠心感谢!
随他们一起转移来的,还有博古的奶奶和小女儿、李克农的父母、妻子及弟侄等等二十余人,分住在各个家庭,青岩人民为革命也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后,"兵临贵阳逼昆明",1935年4月10就曾经过青岩古镇,奔惠水,向滇急进,留下了许多传说和胜迹。
青岩古镇现今仍保留着许多古建筑,除上述外,有道观的万寿宫,有佛院的慈云寺,有儒学的文昌阁------真乃五彩缤纷,形象各异,应有尽有,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彩文化。
九口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