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竹节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竹节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文章通俗易懂,充满童趣,以儿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故事,即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事。这些内容,表现了童年游戏给儿童带来的乐趣,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描写,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告诉我们拥有一颗小小的童心有时能带来大大的快乐。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中学,小学阶段的学习已使他们对记叙类的文章能够进行整体的把握,并能感知作者情感。但到了初中,随着阅读篇幅的加长,阅读难度的增大,对文中关键语句的解读,学生往往会理解不够深入、不够精准。以本文而言,从文中感悟出童年游戏的快乐或许并不难,但要是使学生真正读透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或言外之意,就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字斟句酌,品读语言。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正快乐,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围绕“竹节人”这一线索,理清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
2、品读关键语句,探讨玩竹节人的乐趣。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充满童趣又略带夸张幽默的语言,探寻玩竹节人的乐趣。
教学难点:
体会并理解竹节人游戏中蕴含的童心童趣。
教学课时:
预设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观看斗竹节人视频,引入课文。
二、落实基础,梳理情节:
检测一:掌握字词读音
风靡俨然破绽颓然疙瘩卡住挨揍鏖战一绺偃月刀金箍棒
弄巧成拙叱咤风云
检测二:梳理文章情节
学生:()竹节人()竹节人()竹节人
老师:()竹节人()竹节人
三、初读课文,揣摩文本:
1、搜索关于竹节人制作方法的句子。
把毛笔竿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2、分析玩竹节人的客观条件(或玩法)。
四、深入品读,把握情感:
1、品读分析8-19自然段,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举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一下课,便得意洋洋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着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2、由斗竹节人部分延伸,引导关注学生们玩竹节人的场面。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五、思考探究,解决疑难:
探究学生心理发生转变原因。
(沮丧得要命→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六、小结课文,领悟主题:
感受、理解快乐的真正源头,即拥有童心,往往能够收获快乐。
七、作业布置,以读促写:
1、任选“读读写写”中的3个成语(四字),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2、把第19段的内容进行扩写,可加入对竹节人的描写。(1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