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随着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走红,甚少被人关注的三线老厂区随之出圈。
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工业建设中一个极其特殊的符号,经历了那段 *** 燃烧的岁月后,在三湘四水辽阔大地的深处,隐藏着许多如电影中一样深藏故事的工业遗址。
这些工业遗址,既是我们回顾与感受共和国工业建设历程最好的生动教本,也是我们不忘初心,对为共和国发展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前辈们最好的褒奖与肯定。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你好!老厂房》专题报道,一起走近它们,找寻湖湘大地隐藏的历史密码!
湘中有座神奇的燕子洞
在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的山沟里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上世纪60年代,一所军工企业红日机械厂就藏身其中。这个被称为燕子洞的洞穴里,有一座三层楼高的洞中厂房,是中国军工系统最大的天然洞穴,似有点魔幻超现实的味道。
红日机械厂一号工程燕子洞内
红日机械厂即兵器工业部第544厂,邮政信箱湖南新邵第6号信箱。根据 *** 主席关于加强战备、加快战略后方建设的指示,决定新建10个高射武器项目国防工厂,544厂就是其中之一。走近燕子洞,发现这里有着普通小镇的平常与孤寂,却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美丽风景。
燕子洞里有故事
红日机械厂很有意思,它是由西安844厂即东方机器厂包建。取名“红日”是因为“红日”出自“东方”。
红日机械厂的选点设计与建设,贯彻执行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全厂布局在南北长4公里,东西长不到1公里的长条形袋状地区。
厂区位于一个袋装山沟
红日机械厂的一号工程是燕子洞。这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洞穴,洞口面西,分前厅、后洞两部分。单层面积6000平方米,在里面建成三层厂房后,建筑面积约为19000平方米。洞内面积占生产面积的74%。这是中国兵器工业系统最大的天然洞穴。洞内实行人工通风、通气,调节空气和温湿度。洞口有个天然外沿,据设计工程师说,天上的侦查飞机也无法发现洞口。洞内生产车间三层楼,每层楼里可以开汽车运输材料和产品。
红日机械厂靶场遗落的旧手套
一号工程是红日机械厂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集中了人力物力昼夜突击施工。1966年11月投入施工,1969年9月就完成了全部土建和安装工程,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红日机械厂弹痕累累的靶场
544厂的选址按照三线建设“山、散、洞”方针的要求,全厂生产厂房分散在3个洞、5条沟、4个区,职工住房分散在21个居住点,房屋建筑追求“民房化”,即“远看像村庄,近看像民房;不进工厂门,不知是工厂”。职工宿舍大量使用“干打垒”建筑样式。
作者住过的门牌号码
笔者住在西梅市居住点,马路对面的就是东梅市居住点。大人上班踩着军号声往燕子洞里走去;小一点的孩子跳跃结对往梅市小学去,大一点的孩子走路往双湾子弟中学去读书。
来自西安的工程人员和家属到了新邵这个山区很不习惯。出门抬眼就是山丘,看不远,常年雨水多。大家自嘲地编起了顺口溜:湖南有三宝,雨伞套鞋烂棉袄。一年四季离不开这三样东西。
红日机械厂西梅市宿舍区
那时,一栋二层的小楼住八户人家。楼上四家,楼下四家。家里没有上下水设施,洗衣洗菜淘米都在楼下水龙头下接水。两三栋楼才有一处公共厕所,厕所也是旱厕。女人与孩子最怕晚上去上厕所,生怕坏人与“鬼怪”。逢着下雨刮风,老人与孩子上厕所就更畏难了。
楼道里的幸福味道
据资料介绍,1966年至1967年,红日机械厂建“干打垒”宿舍65栋,20000平方米;建设砖木结构宿舍19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从1976年开始建设带阳台和厕所的宿舍。住宿面积标准,到1970年以后建设的宿舍才达到人平住房面积6平米。
1969年的夏天,紧挨西梅市宿舍的后山顶上水塘决口,山洪顺势冲下来,很多人家里泡了半米深的水,家具板凳都漂在浑浊的水上,都担心“干打垒”的房屋会被水泡酥软垮掉。“干打垒”的住房也有好处,那就是“冬暖夏凉”。
西梅市作者曾经住过的楼栋
依山而建的宿舍,是不会更多考虑房屋朝向的。朝东朝西的都有,住的人也不会去在乎坐北朝南的讲究。每栋屋前都有一个小坪,七八家共用一只水龙头。下班后,大人在忙着淘米做饭洗衣晾被,孩子们忙着追打嬉闹。小小的坪坝承载着所有人的快乐记忆。互相有什么隐私,有什么困难,不说出来也会有大伙来帮,谁家有人病了,就会有邻居端上热汤或者送上一两瓶糖水罐头表示慰问;谁家做了好菜,香味迅疾传出来,一定会端出给左右邻居分享。
小小坪地,是每家每户做藕煤的地方,只要开始和煤,就会有邻居男子汉主动拿出自己的藕煤模子前来帮忙,半天的时间,一千斤藕煤就能完成。日落前,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齐齐来帮忙收藕煤块。
有一次,作者不小心,把胳膊摔成骨折,父母都不在家,是邻居赶紧要车及时送到了几十公里之外的邵阳市人民医院。夏天的夜晚,搭几铺竹床,大人给孩子说着故事,有时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有时望着天上由靶场打出的曳光弹划出的闪熠。一只水龙头,一个小小坪地,夏夜的乘凉,装满了经历过那段日子的幸福记忆。
红日机械厂的大礼堂
如今,我们大都住在城市高高的楼房里,往往对面住着谁都不清楚。一年到头,也难得与邻居打一声招呼。住宿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优越了,我们却都怀念那个好几家住着一个楼栋的温暖日子,怀念村落式的居住模式。
老厂区不止是回忆
搬离红日厂寸石宿舍已有近三十年。作者常常往寸石厂区跑,看看那些熟悉的场景,看看那些曾经热闹、踏过无数次的大路小路,与空荡荡的车间空窗对话,与建筑物周边蓬勃生长的茅草对视。作者家住过的那栋小楼,已在工厂搬迁后,移交地方管理。整栋楼以5000元卖给了当地一家陈姓农户,农户用来储存粮食和农具。小心地走上叽叽嘎嘎的楼梯,踩在声响不停与满是灰土的楼板上,往日生活场景瞬时重现。
如有伙伴们相遇,还是你东梅市,我西梅市的。我们住一栋的邻居尽管已是天各一方,分散在祖国各地,但聚在一起,还清晰地记得住在一起时艰苦但快乐的日子。楼上楼下,前后左右,都能记忆深刻。
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山沟里搞建设,真是抱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已经有八九十岁了,但他们写的往事回忆中,都是透着骄傲与自豪。这真是共和国一段火红建设、大干快上的光辉岁月。我们如今学党史,温故知新,不忘初心,回忆这段峥嵘岁月,就是对革命历史的最好纪念,是对我们大国制造大国工匠的最好褒奖。
作者住过的宿舍已成为农民的粮食仓库
上世纪90年代末,即国家“七五”至“十五”期间,顺应发展要求,全省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改造。红日机械厂按规划整体搬迁到了岳阳冷水铺,沿袭红日精神,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已经寂寥的老厂房
如今,我们走进遗存在新邵寸石的厂址,机器轰鸣、人声鼎沸都安静了下来。建筑物在寂寞中回忆着曾经的火红年月,一砖一瓦在无声诉说着火热的岁月故事。常有老人带领着儿孙,特别是清明节前后,老人指着这里,指着那里,激动地说着往日的艰辛与奋斗。在这片热土,他们艰苦过,他们创造过,他们为国家的军事工业强大做出了贡献,他们无悔青春无悔年华。
撰文 摄影 | 陈刚 编辑 | 谭琴 实习生 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