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毒诫》是一部港人念怀老港的鸡汤片,充满新世纪以来一贯的港味。
我去看的时候正是中午,放映厅里只散落着坐着3个人,包括我。另外两个大姐,一个三十多岁、一个四十多岁,大概年轻时是古天乐或者刘青云的粉。
本以为刘青云、古天乐会上演一部紧张悬疑的黑帮片。看完发现,电影虽然披着最近较火的 *** 题材的外衣,但核心却是一部温情治愈片。刘青云让我想到了林尚义,那个在《古惑仔》等电影里时常出现的牧师。他自述混过社团,现在奉耶稣为老大,时常劝黑帮人员入教。《毒诫》的故事正是围绕着刘青云如何从一个 *** 的社团成员转型为道友展开。
电影《古惑仔》剧照。右为林尚义。
刘国昌选了一个救赎的主题,但电影中感伤的情绪却盖过了对觉醒、向善的表达。这种感伤的情绪,部分源自于现在香港市场的没落,更多可能源自于港人地缘心理的变化。
与老式港片相比,刘国昌将视角锁定在香港老城区和本港人身上,电影中没有出现外地人的角色。在电影中,城市的巷道包藏着颓废与堕落,将一众角色困囿其中。电影所呈现的,是本港人的困顿与伤怀。
80、9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是整个东南亚的电影文化中心。在香港电影中,周围地区都是附庸和落后的角色:菲佣“玛利亚”、大陆来的“老表”、台湾来的黑社会;尽管港片中的本港人也都是些市民小角色,却个个乐观向上,结局一团和气。那时候庙街的市井气,充满人间烟火气。
香港九龙城庙街
94以后,香港电影市场开始衰退,新世纪以来,在大陆崛起的背景下,“东方明珠”的光芒也不再如过去耀眼。港人可能发现香港也不过是茫茫大陆的一隅,自己也不再处于世人宠爱的中心。繁华的香港在世界可能也不过是屋村一样。不夸张的说,近年香港电影中的街道,突出了逼仄空间给人的压迫与束缚感,充满死气。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场景没变,但相比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港味变了。
97以来香港电影人开始倾向拍摄反省港人港事的题材,试图找出本港人的精神内涵。从《老港正传》、《金鸡》到《细路祥》再到去年的《老笠》,莫不如此。年代越近,越发死气沉沉。在《香港制造》、《老笠》中,都有年轻人跳楼自杀的场景。在《毒诫》中,刘青云所扮演的陈华在老街中逃命,导演用特效模拟出香港的俯瞰图,来喻示港人逃脱不了的困境。
《毒诫》剧照。
在影片中有一处构图令我印象深刻:刘青云和江一燕在狭窄的楼道间争执,左边是被打翻的牛奶,右边是黑暗的楼梯,后方是被反锁的门,江一燕转身下楼,摄影机从左上方俯拍刘青云。黑色的墙与白色的牛奶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使人物所处的空间更加逼仄,刘青云无处可去,人物角色显得无力而彷徨。(网络上没有剧照资源,留待后补)
陈华始终没有离开慈云山,就像香港人始终倦守着香港一样。当面临外部危机时,人们的反应通常都是紧缩身体,保护自己,自我意识反而更加强烈。
之前说影片中的伤怀盖过所应体现的积极意义,在于香港人似乎更愿意自救,而不是用更开放的心态包容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他们对现状存在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空间限制了自己,一方面又蜷缩于这种空间当中,怀念过去甚于迎接新的未来。
在医院,陈华三人笑着回忆了自己打打杀杀的过去,电影中也出现了临阵磨刀这样不多的笑点。对于“堕落”的过往,对于彼时或此时的困境,电影体现了爱恨交杂,爱大于恨的情绪。
《毒诫》剧照。构图在破败的背景和过时的造型中突出了角色的正面气质。
这让我想到了《香港制造》,三个香港年轻人在满山坟地中呼喊与奔跑。
《香港制造》剧照。
也许香港电影再也回不到以往的黄金年代。但只要存在这种香港特色的地缘心理,相信香港电影人的灵感不会断绝,会拍出类似《香港制造》一类令人惊艳的小众好片。《毒诫》也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尝试。香港优秀电影的标签会从喜剧、动作一类,将来也许会转向地域文化一类。
简短评价:
3星半。影像上佳、故事性弱、演员阵容强大,尤其是见到久未谋面的达叔和断水流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