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发布
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此次“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都有谁?
他们深耕哪个领域?
快来跟随小编一起去认识他们!
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童朝晖: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重的病人
童朝晖, *** 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专家、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作为呼吸危重症专家,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SARS、流感、鼠疫、新冠肺炎……他始终奋战在抗疫战场最前沿。2020年1月,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早提出“临床诊断”及“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等重要救治理念,获得“重症八仙”的美誉,为抗击疫情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出征时,街道空荡、病毒来势汹汹;归来时,人潮涌动及大地回春。
他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将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首次将内科胸腔镜技术引入中国,在国际上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检查……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危重的病人,他始终坚守在重症救治第一线。
荣获全国优秀 *** 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医生”、“北京榜样”、第十、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杜斌:在国际重症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杜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国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杜斌的身影。”2003年以来,杜斌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任务,被称为“敢死队队长”。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1月18日即奔赴武汉一线指导危重症救治。武汉战“疫”告捷后马不停蹄到全国多地继续指导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再次回家已是次年1月,387天之后。
从医近30年,杜斌坚持“离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每次出差回京,无论多晚,永远是直奔病房……
作为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代表,杜斌牵头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改善患者结局,在国际重症专业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杜斌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是千千万万个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护神”。
赵扬玉:守护危重孕产妇的使者
赵扬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国家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中心负责人。
从业30余年,赵扬玉常年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深夜接到急救电话赶往海淀区各家医院是常事。曾为了救治一位重症产妇,她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医院直至病人转危为安。
针对凶险性胎盘植入这一疑难杂症,她在国内首次提出胎盘植入凶险等级预测评分系统和围手术期分级管理体系,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组织教材和团队深入基层、边远地区进行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后出血并保留生育年龄妇女子宫,造福更多患者。此外,赵扬玉带领团队在国内开展胎儿宫内诊疗技术,填补了国内脐带结扎减胎术等相关技术的空白,现已成功完成百余例胎儿镜宫内手术治疗。
疫情发生后,她4次出席国家新闻发布会进行权威发布,并且与团队完成了当时最大样本量的COVID-19孕产妇描述性研究,该成果对指导我国围产期保健及制定相应预防和诊疗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刘景院:北京防疫救治一线的“铁人”
刘景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每天干的是与死神和瘟神较量的活儿。2003年非典,他坚守重症救治一线,被患者称为“铁人”;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刘景院团队冲锋在前;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肆虐,刘景院团队负责北京的筛查工作,守卫国门;2016年,他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中国首例黄热病和裂谷热病例;2020年1月19日,他和团队经过两个月的恶战创造生命奇迹——肺鼠疫患者康复出院,同一天,又收治了北京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此后,刘景院带领团队把北京三分之二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气管插管和切开是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重要一环,操作时近距离开放气道一瞬间,患者分泌物喷溅,医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有病人要插管,肯定我先来。”对于这种高危操作,冲在前面已经成了刘景院的习惯。从20多岁血气方刚到年过不惑,在最危险、最辛苦的传染病危重症救治一线,刘景院28年始终坚守,成为一名北京战“疫”人。
张罗:在鼻过敏学术界打下中国“阵地”
我国估计有约2.5亿人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但耳鼻喉科医生数量相对较少。为了让庞大的患者群体得到有效治疗,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鼻过敏科张罗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建构对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途径。
张罗团队进行国内第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家底”;首创蒿属花粉疫苗舌下免疫治疗研究,为我国7000万黄花蒿过敏患者提供可能根治的治疗方案;推动北京等17个城市建立花粉浓度监测预警,为患者打造出行指南;创新性应用国际标准化尘螨过敏原集群皮下免疫治疗方式,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率下降;先后主持制订了我国过敏性鼻炎及免疫治疗、慢性鼻窦炎等多领域第一个英文诊疗指南,研究成果入选美国和英国最新免疫治疗指南。
在他的推动下,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llergy》首次推出中国主题期刊,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张罗担任客座主编,撰写述评。“这是中国人在国际学术界取得的辉煌成绩。”
詹庆元:引领中国ECMO应用与创新
詹庆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五部主任,全国呼吸与危重症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他长期坚守在危重症临床救治工作第一线,近10年主持救治了近万例呼吸危重症患者,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生命健康护航。
詹庆元所在科室是国内最大的呼吸危重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最重要的呼吸危重症研究与创新中心之一。他建立了国内ECMO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操作规范,开展了国内第一项ECMO多中心协作研究,完成了国内最多例数的ECMO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工作,创下同时运行ECMO最多、无肝素 ECMO运行时间最长等多个国内纪录。
2020年,詹庆元全面负责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临床工作,救治重型及危重型患者100例,救治成功率96%,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他关于治疗呼吸衰竭的创新研究,为广大医师提供了专业经验。他致力于呼吸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担当起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职责与使命。
孙 宁:把手术做成艺术的“三不”医生
孙宁,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教研室名誉主任,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被同行誉为中国小儿泌尿外科的“一把刀”。
从医38年来,他为上万名儿童解除病痛,把手术做成了艺术。难治的尿道下裂、尿道外伤、复杂肾脏肿瘤等很多人不愿做、不敢碰的手术,他总是来者不拒。比如尿道下裂修复,这事关孩子一生的幸福,孙宁把手术做到了极致。在3厘米左右的 *** 上动刀,层层缝合要二、三百针、打800-1500个结,不仅要恢复功能,还要追求外观好看。他总是处处为患儿着想,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一不收红包,二不收回扣,三不收锦旗。
他和泌尿外科团队带动全国小儿泌尿外科的发展,帮助30余家医院发展小儿泌尿外科。64岁,他远赴新疆,担负起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别人不解,他却平淡地说:“我是一名医生,一名 *** 员,初心就是帮助病人。既然国家需要,新疆的孩子们需要,我就过来。”
阮祥燕 :冻存卵巢组织 移植生命希望
阮祥燕,1964年12月出生,1985年3月入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门诊联合党支部书记、内分泌科主任。
1999年,阮祥燕被引进到北京妇产医院负责建立国内首个更年期综合指导中心及妇科内分泌科。2010年,阮祥燕前往德国访问学习,发现了生殖医学前沿的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她热血沸腾,一心想将此技术引进国内,造福于千千万万个不幸的患者与家庭。2012年,在北京妇产医院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是个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2016年9月,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手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进行中国前10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全部成功,成功率国际领先。2020年12月,实现了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自然成功妊娠。2021年8月31日,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首例健康婴儿诞生。阮祥燕带领团队3次实现我国生殖医学史上零的突破,她被媒体称为“中国卵巢组织冻存第一人、中国‘冻存婴儿’之母”。
徐兵河:为抗击乳腺癌贡献中国智慧
徐兵河,男,汉族,195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现任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主任。
徐兵河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肿瘤内科和乳腺癌专家,在乳腺癌临床和转化研究领域耕耘3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施乳腺癌个体化诊疗。他善于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抓住治疗时机,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他的系列创新性成果使乳腺癌治疗发生根本性转变,5年生存率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68%提升至93%,跃居国际先进行列。
徐兵河院士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参加中央保健工作20余年,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23部国内外指南,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自然系列杂志等发表论文15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奖14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项。他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制订国际乳腺癌诊疗指南,为人类抗击乳腺癌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为我国肿瘤内科的传承、创新和走向国际做出了突出贡献。
郭 卫:勇扫恶性骨肿瘤手术“雷区”
20年前,郭卫接任科主任,年手术量不足200例;10年前,他声名远扬,成为国际保肢协会主席;今天,他的团队在骨肿瘤诊疗领域享誉国际。
恶性骨肿瘤是致残率最高的癌症,在过去,患者最终几乎都要面临截肢。郭卫不服,他带领团队在手术台上勇扫“雷区”,不断创新、全力以赴。他开创性地解决了骨盆肿瘤整块切除及骨盆环重建、儿童保肢、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等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前后路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多个团队参与48小时完成,郭卫团队仅需要5到6个小时。同时,郭卫利用球囊止血技术,将出血量从一万多毫升下降到平均2000毫升。这项技术为全世界骨肿瘤手术提供了标准和参考,也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过去八成患者截肢,现在90%以上能保腿,我们要让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郭卫自主研发3D打印骨盆环人工假体,通过19项专利成果技术转化,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辅射更多同行掌握技术,让更多的病人获救。
致敬医者
编辑: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