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出身不凡
我们去探寻任何一个姓氏,几乎都背负着一个传奇的出身,同样,周姓也不例外。
传说,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嫄因踩了巨人的脚印(“履大人迹”),而生下后稷,因此被抛弃,所以,也称他“弃”。当然,现在我们看来,这纯属无稽之谈,但是,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几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总有一个极其神奇的出身,比如后稷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二弟契,是其母亲简狄在亳都(今河南商丘)旁的玄丘河沐浴之时,天空飞来一只神鸟,落到河边戏水。等神鸟飞走后,简狄发现神鸟留下一枚玄鸟蛋,服下而怀胎生下了契,后来契成为了商的始祖。再比如,后稷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三弟尧,其母亲庆都在初春时节的正午时分,乘船游玩时,看到天空出现一条赤龙,而到了晚上,又梦见赤龙扑到她的身上而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尧,后来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其实,通过这些神奇的传说,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已经没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父系氏族社会。
后稷因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因此,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会种地的后稷必然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就封他为邰国(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的国君,号曰后稷,得姓姬氏。
后稷
后稷有其同父异母的五弟台玺,后稷因疼爱他而把王位传给了他,台玺又将王位传他自己的儿子叔均,叔均又把王位传给了后稷的儿子不窋,而不窋的孙子就是公刘。公刘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并将部落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陕西省彬州,旬邑县西南一带)。
公刘
所以,在很多文献记载中,台玺、叔均与后稷都被尊为周朝先祖。
亶父兴邦
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因避西北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从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继续继承后稷的事业,大力发展农业,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因古公亶父的部落在周原这个地方,所以,人称其为“周人”。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非常想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三子季历,但是,“废长立幼”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长子继承是永恒不变的祖制,古今中外的世袭王朝莫不如此,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骨肉相残,从而影响部落的发展,这是古公亶父不愿意看到的,也不能看到的,于是,在王位继承这个问题上,古公亶父闷闷不乐。
古公亶父之所以一心想将王位传三子季历,是因为他发现季历的儿子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是周部落继续发展的最佳人选,而想让姬昌能够继承王位的前提,是其父季历可以继承王位,然后季历再传给姬昌。
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发现了父亲的心事,就主动放弃了王位,并说服自己的二弟仲雍也放弃王位,并在古公亶父生病之际,借故为父亲去衡山采药而离开了周原。
古公亶父
后来,古公亶父病逝,太伯和仲雍回乡奔丧,在古公亶父的灵位前,季历和众人都要求太伯能继承王位,太伯强烈推辞不受,并带着二弟仲雍再次 *** ,来到了长江以南的梅里(今无锡),并在身体刺上纹身,剪断自己的头发。因为上古有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也毁伤,孝之始也。”太伯这样做,是为不孝,再也无法进周原的庙堂主持社稷,以断绝季历再邀其继承王位的可能性。
出走的太伯和弟弟仲雍最终在吴地定居,由于太伯礼让王位的品德令人钦佩,四方民众纷纷归服于他,并拥立为吴太伯,成为了吴地的部落首领。
太伯由于没有子嗣,死后,将部落首领传给了他的弟弟仲雍。武王建周以后,找到了仲雍的曾孙周章,正式册封为吴王,而周章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的先祖。
文武兴周
古公亶父病逝后,由于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季历顺利继承了古公亶父的王位。季历,原名历,因古代记载人物时,用“伯、仲、叔、季”来表明长幼次序,他最小,所以称之为“季历”。
继承王位的季历,不敢忘其父古公亶父之遗志,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训练军队,加强边境戍卫;对外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对骚扰部落的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扩张军事实事。在商文丁时期,季历领导下的部落越来越强大,引起了文丁的不安,以对其封赏为名,召季历到国都,将其囚禁。季历宁死不折,遂绝食而死。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承了王位,下决心要为父报仇,而对抗强大的商王朝,姬昌没有贸然反叛商王进的统治,而是励精图治,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使自己的部落不断的强大;与此同时,商王朝却因为连年旱涝灾害,国力每况愈下,灾民游离失所,纷纷前来投靠周部落。
周文王
随后,文丁的孙子帝辛继承了王位,他不以民众为重,对内耗民力营建朝歌,加重赋税徭役,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平民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商朝与所属各方国的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季历的孙子姬发兴兵灭商的时机到来了。
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姬发联合天下诸侯,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商朝军队临阵倒戈,帝辛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据文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周朝建立后,姬发的弟弟姬旦首创谥号,给其父姬昌上谥号“文”(经纬天地曰文),商帝辛上谥号“纣”(残义损善曰纣)。
天下归心
武王建立周朝后,延续了商朝的旧制,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诸子、弟、功臣和前朝遗臣分封到全国各地,为天子戍边,其中,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被至鲁国。
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却得了重病,在武王克殷三年后,病逝,其子周成王姬诵继承王位,姬诵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决定留在京都,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去鲁国就任。
临行前,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吃的食物,这是因为,我听说天下的贤士前来投奔了,我害怕和天下的贤士失之交臂。所以,你到了鲁国,一定要礼贤下士,不可怠慢于人。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及“束发吐哺”的来历。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曾有诗云“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度赞扬了周公姬旦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的高尚情怀。
周公姬旦
周公姬旦在周成王可以独立处理朝政后,不贪恋权力,能及时还政于周成王,甚至受到不公平待遇也无怨言。其兄管叔和其弟蔡叔图谋不轨,在周公姬旦辅政期间,他们在周成王面前说周公姬旦欺侮幼主,图谋篡位。周公姬旦为了自辩清白,主动请辞了相位,避居不出。后来,管叔和蔡叔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 ,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姬旦被重新启用,率兵灭了他们。
周公姬旦的高尚情操被历代君主所推崇,汉武帝末年,由于巫蛊之祸,造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汉武帝临终之时,命宫廷画师绘周公负王图,赐于顾命大臣霍光,希望他能想周公一样辅佐幼子汉昭帝刘弗陵,并能像周公一样,不贪恋权力,在汉昭帝成年后,能还政于朝,只可惜霍光最终还是辜负了汉武帝的信任,发动谋反,最终被灭族。
幽王烽火
在《伊索寓言》中,说有一个小孩在山坡放羊,有一天实在是无聊之极,就高喊:“狼来了,狼来了”,大人们闻声而来,才发现是熊孩子的恶作剧。第二天,他又故技重施,又让善良的人们上了当。如此三番五次后,有一天,真的来了一只狼,他的哭喊声再也引不来大人们来打狼,最终被狼咬死了。
而在西周末年,也有一个中国版“狼来了”的故事。
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叫褒姒。褒姒虽然美得让周幽王着迷,却从来不会笑。周幽王用尽各种方法,包括跳舞、唱歌,立她为后,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也难博其一笑。
有逆臣献计,何不燃起烽火,让众诸侯前来求驾,看王后是否能笑。
在当时,周天子是天下共王,各地诸侯都有责任及时保卫周天子的安全。为了能及时联络天下诸侯,每隔10-15公里,就会修筑一座烽火台,上面放有狼粪和木柴,白天点燃狼粪可见黑烟,晚上点燃木柴可见火光,一方有难,只需要点燃狼粪或木柴,各个封国就会发兵前来救援。所以,后世就把狼烟和烽火比喻为战争。
烽火戏诸侯
有一天,周幽王携褒姒登上烽火台,不顾众人的阻拦,下令点燃烽火,一时间,一座座烽火台接棒式被点燃,伸向远方。当那些身披重甲、汗流浃背的勤王之师汇聚到骊山脚下时,却听到了幽王的声音从山上传来:“没有敌人,我只不过为了解闷而已”。
自认倒霉的各地军队只得狼狈撤退,这时,一向阴沉着脸的褒姒才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重重封赏了献计的逆臣,这就是”千金买笑“的由来。
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隔三差五就命人点燃烽火,却不知道死神已经离他越来越近了。
平王东迁
周幽王在纳褒姒之前,有王后申氏,生有一子宜臼,并被封为太子。
褒姒后来生下一子伯服,周幽王爱屋及乌,居然将申后和太子宜臼全部废掉,立伯服为太子,褒姒为王后。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大忌,而在美色面前,周幽王失去理智,不仅废掉了太子宜臼,还让申国国君杀死已经废掉的太子。申国国君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外孙,还规劝周幽王收回成命,重新宜臼为太子,远离褒姒,以免重蹈妲己乱国的覆辙。
周幽王大怒,立刻下令革除了申国的封号,并派兵前去征讨,万般无奈之下,势单力薄的申候只好向西部的犬戎求救,双方约定,犬戎帮助申候攻陷镐京,将其外孙扶上王位,镐京的财物全归犬戎。
当申候和犬戎的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周幽王在镐京的军队远远无法抵抗这支虎狼之师,下令点燃烽火,当烽火传递到各个分封国后,都以为又是周幽王在搞恶作剧,竟然没有一支队伍前来相助。
当申候和犬戎的大军攻陷镐京的消息传到各个分封国后,周幽王和伯服早已死在了乱军之中,褒姒也下落不明。
面对被犬戎洗劫一空的镐京城,太子宜臼只好决定东迁洛阳,在洛阳即位天子,他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
这一时期,周平王将其少子姬烈(少子就是小儿子),分封于汝坟为汝坟侯(今平舆县安城故城遗址),因其城池位于汝水故道南岸,所以又称之谓”汝南“。后来,秦统一全国,汝坟国也一并被灭,其后世子孙在此继续聚族而居,为纪念祖国周王朝,以国为姓,得姓”周“,号称”汝南周氏“。
周氏图腾
清嘉庆年间的《汝宁府志》曾记载:”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称周氏“,汝南周氏就成了周氏后人寻根问祖的源头。
据史料记载,周平王有三子,嫡出,分别是长子姬泄、次子姬狐、少子姬武,姬泄在周平王在位期间就已经病逝,而次子姬狐,在周平王病逝后,召其继承王位,在从封地回洛阳途中,伤心过度,回到洛阳不久就病逝,而三子姬武,文字记载不多,一直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说她是姬武的后代,才逐步有了名气。
欧阳修《新唐书》有记载”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可见,姬烈应该是庶出,因为按照周王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嫡子可以承袭天子位,而庶子只能被封为诸侯国君,所以,周平王死后,在长子和次子先后无法承袭王位之时,将其王位传于长子姬泄之子,是符合当时的宗法制度的。而后世像这种祖传孙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明初,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其位传给了朱标之子;中原王朝附属国高句丽的第二十代国王高琏,在位70余年,寿命长达百岁,死的时候,太子早已去世,所以,也是由其孙子继承了王位。
但是,从这里也可以断定,姬烈只是庶出子,但不一定是早小的儿子。
从周平王开始,周天子的权威就跌落了神坛,开始了风雨缥缈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厮杀。
细柳武风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立大一统的汉朝。刘邦死后,吕氏家族当权,大肆屠杀刘氏子弟,在这国家存亡之际,跟着刘邦打江山的周勃和陈平挽救了汉朝,将刘恒扶上王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史称“周勃安刘”。
据史料记载,周勃是沛郡丰县人,祖籍卷(古音读quan)县,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
这里说的祖籍,通常是指以父系祖先、祖辈的家族长久的居住过的地区,一般指祖父的出生地。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昭随儿子去陈留(今长垣)上任的途中,曾写下《东征赋》,云:“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阳武之桑间。”意思是说,越过崇山峻岭,经荥阳又路过卷县,在原武吃过饭歇歇脚,住宿在阳武的桑田之间。
这里提到的卷县现已不存,其治所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原武镇西北四公里的圈楼村,后并入原武县,原武县后来跟阳武县合并为原阳县。随着新乡市区的南扩,如今的卷城(圈楼村)已划归了平原新区。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来,在周勃或者周勃祖上搬离卷县到丰县时,位于黄河沿岸的卷县已经有周氏家族的存在。
周勃的次子周亚夫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特别是在平叛吴王刘濞领导的七国之乱过程,立了大功。
汉文帝时期,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为了鼓舞士气,文帝亲自到三军慰问,他派先头卫队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 ”一直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汉文帝感慨道:“这才是真将军啊!"
周亚夫
周亚夫的后世子孙,以“细柳”为堂号,建家庙,以纪念他的英雄事迹。
唐肃宗(其子就是戏曲《打金枝》中的唐代宗)年间,皇帝封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姜尚为武成王,并建武成王庙。到了唐德宗时期,增设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周勃、周亚夫被选入庙祭祀。
赤壁英姿
宋神宗时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引发的乌台诗案,将一代文豪苏东坡谪贬黄州。政治上失意的苏东坡只能寄情山水之间,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苏东坡乘着一只小船去赤壁浏览,在那里,他想起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周瑜大战曹操的情景,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虽然,我们今天知道,博学多才的苏东坡在地理方位上出现了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丝毫不影响苏东坡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在词中,把周瑜的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描述的活灵活现,我们仿佛能看见周瑜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将八十万曹军杀的灰飞烟灭。
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而庐江郡周氏原本汉初自汝南郡分出的又一支著名周姓望族,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位列唐朝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爱莲文韵
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理学思想应动而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在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而理学思想的鼻祖就是周敦颐。
周敦颐,出身汝南周氏一支,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其后程颢和程颐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认为,菊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之富贵,唯有莲花是花之君子,他以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有独立人格,令人敬佩。其作品《爱莲说》流传千古,其后世子孙,取其”爱莲“二字,作为堂号建庙纪念周敦颐。
周敦颐
在今天好多的周氏祖祠中,常见的“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就是指西汉的周亚夫和南宋的周敦颐,这一文一武,成为周氏家族的荣誉和骄傲。
横眉子牛
1906年3月的某一天,在日本一个医学院的教室里,放映着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影片,只见影片中,被日本说成是俄国人间谍的中国人,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拉到大街上砍头示众,而此时,四周围观的全就是普通的中国民众,虽然他们的身材比日本人还高大,体质比日本人还要强壮,但是个个无动于衷,满脸是麻木不仁的神情。教室里一个日本学生喊道:“从这些麻木的中国人身上,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
此时,教室突然站起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向说话的日本学生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然后,昂首挺胸地走了教室。
这位年轻人,后来就是我国著名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是南宋理学家周敦颐第三十二代孙,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学校学习,日本的电影事件对他触动极大,他深深的感到:学医并不能拯救全中国的人,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鞠躬尽瘁
1911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了当官,也有学生回答为了发财。当问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时,他站起来,铿锵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后来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 *** 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是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代孙。
周恩来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一生信念如一、操守如一的人。周恩来就是集天地正气和古今完人优秀品德于一身的人。他的崇高精神特别是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理想信念,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感召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中树立起一座伟大精神丰碑,成为中国 *** 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永远的榜样、光辉的榜样。
现在有资料显示,周敦颐十世孙周澳迁居到今天的绍兴,绍兴周氏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周澳生有四个儿子,其中周德的后世子孙就有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而周完一的后世子孙就有周恩来、周恩恩溥、周恩寿三兄弟。
周恩来对于与鲁迅同宗的关系曾多次提起过。
1938年10月19日,在武汉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的大会上,他说:“在血缘上,我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生在绍兴城的周家。”
1969年 *** 九大期间,周恩来到北京饭店拜访鲁迅二弟周建人时,曾用绍兴腔亲切地对他说:“建老,我已经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周建人忙说:“你是总理,这样叫我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