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五代十国·闽国(公元909年—公元945年)
福建最强城市:福州——(福建城市首次进入同时代的全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政治】: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梁太祖朱温,册封河南人王审知为闽王,创立闽国,首都福州。
【农业】:闽国时期,王审知实行保境安民和轻徭薄赋的政策,福州的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审知统治时期,全福建境内都已经是“荇菜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盛世景象。
【航海业】:唐朝和闽国时期,福州与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印度的海上贸易更加频繁。天成三年(928年),“新罗僧洪庆自唐闽府航载大藏经一部至。”;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日本圆珍和尚随商船来到福州,在福州开元寺就中天竺般恒罗学悉昙。据《入唐五家传》记载,咸通六年(865年),有日本商船“自大唐福州得顺风五日四夜著值嘉岛”。
据日本国的史书记载,大中六年(852年),唐朝商人钦良晖的商舶从日本肥前国值嘉岛扬帆归国,在海上航行六日,最后在福州连江登陆。
天佑三年(906年)又有“西天国僧声明三藏”来福州讲经布道。此外,当时大批 *** 帝国(黑衣大食)的商人也蜂拥而至福建沿海口岸(包括福州)贸易,以至有“海夷日窟,风俗时不恒”的说法。
【资料来源】:
《闽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福州城南口》
《福建通志·卷2》
《闽侯县志·卷14》
《金石萃编·王审知德政碑》
《闽中金石志》
蒙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福建最强城市:泉州
【政治】:蒙古皇帝忽必烈攻灭宋朝后,嫌宋朝的“三司”管理制度太麻烦,认为宋朝设置那么多官吏完全没必要,于是就把“三司”合并为“行中书省”,即“行省”。虽然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也导致行省最高长官的权力太大了,元朝行省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王国,这是元朝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蒙古将军阿刺罕率大军入闽,元军入闽的过程中,福州、建宁府、南剑州都造到战火的极大破坏,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落千丈。泉州则因为波斯商人蒲寿庚与元军里应外合,没有遭受什么大的战火就被元军占领,城市实力得以保存。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设立“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同年,忽必烈命令两淮输送粮食五万石赈济泉州军民。因为缺水缺粮,农业无法为继,三年后“福建行中书省”不得不迁回福州。
【航海】: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陪同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儿汗国阿鲁浑汗,其庞大船队从泉州出海;
至正二年(1342年),罗马教皇特使·意大利人玛黎诺里访华,访华结束后,由泉州坐船回国,他在《奉使东方录》中写道:“刺桐港为大商港,面积广大,人口众庶。”
同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州。至正十四年(1354年)写成《伊本·白图泰游记》,赞誉“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至正九年(1349年),江西南昌人汪大渊以在泉州出洋的亲身经历,写《清源续志》一书,声称元朝时期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至正八年(1348年),南安县令张夔建造万石陂水利工程,长100余丈、宽20丈,灌田万余顷。
【商业】:《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蛮子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人。此外商人们租船装货,对于精细货物必须付该货物总价的百分之三十作为运费,胡椒等需付百分之四十四,而檀香木、药材以及一般商品则需付百分之四十。据估算,他们的费用连同关税和运费在内,总共占到货物价值的一半以上,然而就是剩余的这一半中,他们也有很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往往运载更多的商品回来交易。”
【资料来源】:
《元史》
《马可波罗游记》
《伊本·白图泰游记》
《奉使东方录》
《清源续志》
大清帝国(1644年—1611年)—【1885年台湾建省,脱离福建】
福建最强城市:福州
大清帝国是福建历史上继五代闽国和宋朝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清初,福建是靖南王·耿精忠的领地。公元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王庄起兵反清,经过八年战争,康熙大帝成功击败叛军。期间,福建又与盘踞在台湾的明朝残余势力对峙,为了围困明郑势力,清朝在福建实行“迁界禁海”,使百姓大受其害。
随着清朝取得战争的胜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朝开始调整政策,逐渐废除“海禁”。清初的连番战火,使得福建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倒退的情况,福建百姓生活非常贫苦,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福建,从康熙中期开始,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振兴福建。
首先是“展界”,使百姓获得土地,大力垦荒,重视粮食生产,为了辅助垦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下令福建人所垦的荒地“五年后按亩起课”,这样使垦荒和恢复生产有了非常充足的时间。
其次是减免赋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免福州等二十六州县被兵后久荒田地积久钱粮银三万三千余两,米四千六百余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免闽清等三县额赋有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免闽县等五县本年分旱灾额赋有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免同安县本年分水灾额赋有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福州二处额银三万六千六百两零,米六千四百石零,尽与豁免。”
康熙中后期的福建已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稻米,收成时称为早稻与晚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宁府“得产嘉禾一本,双穗者二十六。”,康熙末年同安县更是出现了“一亩之田,播种三斗五升”的大丰收。
康熙大帝还亲自提倡福建地区的灌溉之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曰:“福建稻田,以山泉灌之。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朕记此言,收玉泉山泉水所灌稻田,亦照此法,果然早熟丰收。”
展界、积极垦荒、倡导灌溉、减免钱粮,为福建农业在“康乾盛世”时期大发展奠定了基石,福建的经济、文化在清朝达到高峰,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福建更是成长为全中国省份里数一数二的工业巨人。
【商业】:清朝的福州南台,已经成长为福建最大的贸易中心,据福建地方志《闽产录异》记载,“康乾盛世”时期,福州的皮革、角器、骨器都有自己的商行,商业非常繁荣。
雍正进士年间的江苏进士潘思榘在《江南桥记》里写到:“南台为福之贾区,鱼盐百货之辏,万室若栉,人烟浩穰,赤马余皇,估商舶,鱼蛋之艇,交维于其下;而别郭司马之治,榷吏之廨,舌人象胥蕃客之馆在焉,日往来二桥者,大江波然,绾毂其口,肩靡趾错,利涉并赖。”
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恢复《禁海令》,只保留一个广州作为外贸港口,于是闽南茶商都汇集到广州做茶叶生意,这就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多为福建人的原因。广州对武夷茶贸易的垄断,造成茶价上涨。 *** 战争前的广州,50公斤中等红茶可售25银元的高价,英国人为了购买武夷茶,每年都要运到中国1000万银元。在重商主义盛行的英国,人们将白银流失当作经济上的“失血”。因此英国人一直盼望打破垄断,争取多口岸购茶权。他们发现,福州位于闽江下游,与武夷山一水可通,若在福州口岸采购茶叶,比在广州采购武夷茶要节省许多运费。所以英国一直盼望打开福州市场,压低茶价。 *** 战争后,英国人终于达到这一目的,迫使清朝答应开放福州口岸。不过由于福州人的 *** ,英国在福州长期无所作为,直到太平天国爆发,局势才发生变化。当时太平军进入江西,赣江上的船工纷纷加入太平军,武夷山通向广州的通道被切断,英国人无法购得武夷茶,闽北茶农也无法出售茶叶,人心惶惶。美国花旗银行派人到福州采购武夷茶,获得大利。福建巡抚王懿德趁机上奏朝廷,允许各国商人到福州购茶,于是福州在1853年后,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茶市之一。英、美、法诸国商人采购茶叶,主要是在福州市场,这给福州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咸丰十年(1860年),福州茶叶出口达400万磅,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
晚清的福州,海船码头已经转到马尾港。但是批发贸易,一直是在南台港。《申报》记载:“福州之南台地方,为省会精华之区,洋行茶行,密如栉比。其买办多广东人,自道咸以来,操是术者,皆起家巨万。”当时福州南台岛上的洋行有:英国的裕昌洋行、协和洋行、卜内门洋行、颐中洋行、怡行洋行、天祥洋行、复兴洋行、太古洋行;美国的美孚洋行;日本的三井洋行、铃木洋行;德国的禅臣洋行、德士古的洋行、东亨洋行等等等等。清朝的茶叶买卖实行预付制度,各国商人来福州采购武夷茶,每年共支出1000万至2000万银元!而晚清每年的全部税收也不过4000万银元左右,如此巨大的白银流入南台,又经南台商人之手带到闽北茶市,福建经济顿时繁荣起来,尤其是南台市区,成为国内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当时因战争的影响,江南及岭南的城市都遭到破坏,上海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福州的繁荣显得格外突出,清朝将全中国最大的造船厂设在福州马尾港,也就不奇怪了。
【航海业】:清承明制,凡琉球“进贡来闽,夷使所带银两货物例准其在南台柔远驿开市贸易。”清朝的封舟多征用民船,但朝廷不给船主租金,只准许船主自己带货物到琉球做生意作为补偿,并对贸易的货物全部免税。因此作为封舟被选用的船主,个个都携带大量货物前往琉球贸易,使福州与琉球贸易大幅度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此时福州洪塘港已经淤塞,闽江上下游来往的船只多直接开进南台港,使南台商业日臻繁荣。
《大清会典则例》提到福建港口的税收“系南台、厦门、泉州、涵江四口各号海船,每尺科税银五钱,一年两次征收” 这说明福州南台是清朝福建最重要的海港,其贸易额远胜厦门、泉州、涵江等港口。
【造船业】:
1868年6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艘千吨轮船“万年清号”在福州马尾港下水;
1872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艘巡洋舰“扬武号”在福州马尾港下水;
1888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艘钢甲战舰“平远号”在福州马尾港下水;
1899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艘鱼雷快艇“建威号”在福州马尾港下水;
【国际地位】:
清朝和民国初期的福州,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拥有17家外国领事馆的国际化大都市
福州仓山区这个岛屿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分别是: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德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
【资料来源】:
《康熙中后期福建的农业经济政策》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65·杂记》
《福建地方志·福州市志》
1893年8月3日,福州青洲石船坞竣工,船坞长125.4米、宽33米、深9.24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船坞,在全世界的排名仅次于英国利物埔船坞。
19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艘3000吨级军舰“宁绍号”在福州马尾港下水,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
福州马尾造船厂到1907年为止,共造船总吨位57550吨,占全中国造船总吨位的82%,颠峰时期是全亚洲最强大的船舶制造业中心
【清末民初的情况】:
1917年5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公交车在福州开通,全程5公里,分段售票。
1919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在福州马尾试飞成功。这架飞机也是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是冯如于1909年9月在美国设计制造、在美国奥克兰试飞的)
191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鱼雷轰炸机在福州马尾试飞成功。同年,福州实现飞机批量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