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杜甫
在成都,被这样一种文化所吸引。漫步在宽窄巷的街头,仿佛行走在时间的罅隙。
时间的河流在这里分支,外面的世界匆忙、浮躁,脚步凌乱,而宽窄巷里却是悠闲、自在、静好,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
有道是“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这句话充满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辨,有趣、有识、有理,意蕴深厚,值得玩味和咀嚼。
宽与窄只是相对而言,有宽便有窄,宽窄文化中蕴藏着无尽的人生美学。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宽与窄超越了字面传达出来的意思。
心宽了,世界就大了;心窄了,世界就小了。
宽窄在己心,如何看待宽窄,如何把持宽窄,别人帮不了你。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人生三境之说:“少年不得顺境,中年不得闲境,晚年不得逆境。”
年少未经事,路途走得太顺太宽,容易轻狂犯错,迷失方向。人到中年是身体与精力最好的阶段,如果太闲,容易丧失斗志。人到晚年经不起折腾,如果路途走得太曲折太窄巴,容易一蹶不振。
世间万事万物,有宽有窄,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舍有得,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表层上那般泾渭分明,宽不一定宽,窄也不一定窄,宽窄的背后是玄妙的道家思想,是哲学的辩证。
宽是一种豁达,窄是一种微妙,需要大的人生智慧去辨别和断识。
人生在世,有高峰便有低谷,有顺境便有逆境,有宽便有窄。无论宽窄都是人生常态,行到宽处要善待他人,行到窄处要善待自己。遇宽不骄傲,遇窄不气馁,才是人生的智者。
在当下的今天,日子过得宽之后,少有人愿意再谈窄。但 “宽处不一定宽,窄处不一定窄”,关键在于心境。所谓“道路有宽有窄,生命有厚有薄”,古人把窄日子过宽的例子比比皆是。
王阳明12岁时,问私塾先生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半信半疑,说:“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先生无语,恰巧父亲在边上,笑着说:“你想做圣贤啊?”
王明阳,21岁中举,28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阳明又很长时间请病假。等到35岁时,人生忽起波澜,他惹恼了大太监刘瑾,刘瑾是皇帝眼面前的红人,一手遮天,阳明在北京故宫午门外被“廷杖”,贬往贵州龙场驿。
阳明的这些经历平淡无奇,官场漩涡,代代不绝。阳明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略显神秘的精神生活。他在认真、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安身立命?
但古时候的读书人,观点不一,目标不同。天天念圣贤书,但目的只在于科举。读圣贤书,学做圣贤,逻辑上成立,但没有人真心当一回事。
1、人心为宽,良知为窄
孟子讲恻隐之心,并且从恻隐之心出发,总结出人性的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孟老爷子主张 “人性本善” 的四端说。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每一个人心中具足良知、良能,因此只要向自己的心学习,就能拥有一切、成就一切。 宽的是人心,窄的是良知;人心有良知,良知又矫正着人心;宽窄互溶,互道。
“心能转物”是“正”,“心为物转”是“邪”。我们认为,任何人如果能“致其本然之良知”,那么就一定可以实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外王事业。
2、知是宽,行是窄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一个“内圣外王”的修学模型,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四项是“内圣”,后三项是“外王”,中间的“修身”是内圣转向外王的枢纽。
同是读书,普通人只是寻章摘句,与文字百般纠缠;阳明较真,一定要践行,不肯把书只是“念”过,一定要将“格物致知”践行到底,有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实证精神,也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按当下的说法,就是干事创业的能力,至少是好好工作的能力,在红尘修行中,有生存立足的资本。
3、宽窄相通才是大道
宽是问题,窄是方法;宽是自在,窄是担当;阳明“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启迪后人无数。在此之下,我们建立起一种品评人物的新模型,所有人都可以按照“担当”与“自在”——“窄”与“宽”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不担当还不自在”,无宽无窄,这是普通人,芸芸众生;
第二类人,“不担当但自在”,有宽无窄,以佛、道中人最为典型,他们不再担当人世间的责任,但自在,甚至大自在;
第三类人,“有担当但不自在”,无窄有宽,典型的如诸葛亮、曾国藩,的确做了大事,但人搞得很累,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弄得后人看他们的事迹,心里觉得很抱歉;
第四类人,“担当又自在”,有宽又窄,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部分达到了此等境界,而阳明实现了“大担当下的大自在”,宽与窄相通的终极人生境界。
人生之路,有时候的确是需要从一道窄门进去,然后,才能看到宽阔的天地。但这道窄门,却是你最难逾越的地方。而通过窄门的时候,机遇、意志和才能都是缺一不可的。
人生事业,有时宽有时窄,但在窄的地方仍然可以做出很宽的事业来,有时面对很宽的局面不审时弄不好也会走进很窄的小胡同。
宽窄相济,四川文化之魂,天地自然之法,生命哲学之本。窄和宽,看似相反,实际上也是共生在一起的。
如果去过成都宽窄巷子的朋友 ,肯定知道 “宽巷子” 并不比 “窄巷子” 宽多少,“窄巷子” 也不比 “宽巷子”窄几分,实际上这个“宽窄”代表的就是成都人骨子里的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生无进退,天地宽窄间”,人生不外乎有进有退,天地有宽有窄,这既是人生的道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待人生的进退和看待天地的宽窄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视野、胸怀和格局。
站得高,自然望得远;胸怀广,进退就有度;格局大,行止就从容。一个人视野开了、胸怀广了、格局大了,生活就会更有意义、奋斗就会更有价值!
“人生无进退”,强调的是一个“进”字,人生是一种无法抵抗的前进,进是一个人年轻时的主旋律。
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要敢闯善拼,完整的人生就是走过、路过和闯过,人类的生命过程本质上就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接力和不断进化、不断延续,才使人类越来越伟大。
“人生无进退,天地宽窄间”,这一进一退、一宽一窄尽显了你的生活态度、敬业精神、兼容并蓄、张弛有度、豁达从容、顺势而为,这既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生活境界。
我们一直认为:“ 知 ”是宽,“ 行 ” 是窄;人生之道,尽在 “ 宽窄 ” 之间。
宽广的视野、深度的思考、战略性的判断,才是人生进阶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宽处时我们要有窄的危机,在窄处时只要我们有宽的视野,同样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