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杂牌军( *** 的正规军和杂牌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杂牌军( *** 的正规军和杂牌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杂牌军( *** 的正规军和杂牌军)

国民革命军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大联盟的性质,而非一个统一的军系,鱼龙混杂,各类牛鬼蛇神齐聚,是人是鬼都有,国军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滇军、桂军、粤军、川军等之分。各军系追根溯源的话,有前清新军、有自建武装,甚至还有土匪、民团,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国军在北伐起家的时候只有8个军,所谓中央军只有委座亲领的第一军,经过蒋桂、蒋阎、蒋冯、中原大战几次新军阀混战,到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委座实力大增,麾下的中央军已有37个师,但是因为国军构成的复杂性,虽然委座已经击败了各大军阀,但是残存的杂牌军总数还是远高于中央军,如川军有23个师、10个独立旅,西北军有16个师、11个独立旅,晋军有11个师、26个旅。在错综复杂的时局下,出现了以委座为首、多个军阀为辅的局面。军队是政治的延续,中央军无法包打天下,不得不依靠杂牌军为其服务。中央军和杂牌军构成了国军的主体,相辅相成,彼此融合,不可或缺。

抗日军兴,外敌入侵,中华儿女无不为国死战,中央军独木难支,为杂牌军提供了生存土壤,中央军和杂牌军在抗战中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死效国。中央军虽然装备较为精良、数量虽众,在正面战场败多胜少,力有不逮,往往10个师都未必能打败1个日军师团。而杂牌军的加入,有力的支援了中央军的对日作战。以川军为例,抗战时期,川军共出动350余万官兵,占全国出动抗战军队总人数的1/5。在抗战中,川军战死263911人,受伤356267人,失踪64万人,对扭转正面战场的不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抗战中,杂牌军的战斗力顽强,表现令人侧目。抗战时期,105位国军将领壮烈牺牲,杂牌军将领有54位,比中央军将领多22位。7位军衔最高的将领战死沙场,全是杂牌军将领,如张自忠、佟鳞阁、郝梦龄等。9位职务最高的将领血洒疆场,仅郑作民出身黄埔,其他将领均出身杂牌军。12位自杀殉国的将领中,仅梁希贤为中央军,其他都是杂牌军将领。杂牌军弥补了中央军的不足,在抗战中的坚毅表现,在军队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杂牌军外战内行,内战外行,跟中央军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反观中央军是打杂牌军的时候内战内行,打 *** 的时候内战成了外行,外战就那样了,必定都是中华儿女,为国牺牲,要尊重,必定还有驻印军的超强战力撑着,不能光看河南的蒋鼎文和汤恩伯对吧。

还是那话,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以死为国,但是瑕不掩瑜,委座借抗战也大大扩充了实力,消灭了不少杂牌军,抗战后期的国军已有了120个军,人总员额500多万人,其中杂牌军的数量大大降低。到了1946年,委座对军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扩编或缩编。全国军队由91个军、252个师整编至87个整编军(师)。在这些整编军(师)中,中央军有44个,占50.56%,川军有9个,占10.34%,西北军有6个,占6.9%,晋军有5个,占5.75%,粤军有4个,占4.6%,东北军有4个,占4.6%,马家军有4个,占4.6%,桂军有3个,占3.45%,滇军有3个,占3.45%,绥军有3个,占3.45%,陕军有1个,占1.15%,镇嵩军有1个,占1.15%。通过军事整编,中央军和杂牌军平分秋色,各领 *** 。

果脯军系的大小山头太多,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很多系统的军队都是打过死战的,甚至团战也打过不少。所以彼此之间的新仇旧恨,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有意思的是,既是同一个军系,其内部也有很多“山头”和派系。其中独立性比较强,有统一领导的滇军、桂军暂且不说,而像西北军、川军之类,内部其实都是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往往也都是水火不容。

比如四川内部的军阀乱斗就连续了很多年,自1910年代到1930年代初,四川省内的大小混战多达470次之多,战乱之频繁可见一斑。而像委座的中央军,其实是在北上的过程中不断收编军队才得以迅速扩大的,所以有中央军嫡系和旁系之分。随着中央军雪球越滚越大,其嫡系部队中也分出陈诚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何应钦系、顾祝同系等不同的派系,各派之间也是内斗纷争不止。

在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上述各军系之间的大小战争也很频繁。不过总体上说,委座通过各种手段对地方军系的掌控力度不断加大。其中独立性比较强的晋绥军早在中原大战后就被迫缩编,规模大为受限;西北军、东北军失去首脑后,一部分直接投蒋,其余部分被收编,其中宋哲元系、韩复榘系尚有相当实力,其余实际已成为中央军旁系。

四川这边,川军流派多、军队多,但经过川康整军后, *** 得以统一,中央军势力入川后,实际对川军掌控力度更大。广东粤军方面,陈济棠倒台,余汉谋主粤后,粤军也重新整编,自我嫡系中央化了;桂军自“两广事变”后,势力拓展受限,只能自保;但是李宗仁和小诸葛大体上还是死守着一亩三分地。倒是龙云的滇军,在全面抗战前受到委座的控制比较弱,不过抗战快结束的时候,委座还是把龙云一勺烩了。

这一时期中央军和各地方军的武器装备基本都是自己筹措,其中中央军的嫡系精锐整编为调整师,换装了比较整齐的武器和较多的轻重机枪。而且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头戴德式钢盔,所以现在有人称其为“德械师”,当然象征意义更大点。

在其他地方军中,实际也有自己的精锐部队。桂军后来编成的第7军、滇军的第60军、川军刘湘的嫡系部队、宋哲元的29军系等,其实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还不错,有的不次于中央军嫡系。

不过也有的杂牌军装备一般,比如川军非刘湘系的部队和西北马家军等等,其装备情况就较差些。当然,这些军系的主要武器也都是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当时即便是投靠了委座,也多是得到军费补助,尚难以拿到多少军械补给。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方军都积极抗日,尤其当时尚不在战区的川军、桂军、滇军、粤军等均派出精锐参战,国军进入了空前团结的时期。当然在全面抗战初期,各路军队的损失也都很大,最初参战的精锐基本都是损伤过半。战后的补充和扩军基本将各地方军系的库存武器消耗一空,而当杂牌军向委座请求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的时候,却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了。

最开始的时候,补充还较为畅通,但打着打着就发现有的杂牌军的编制说取消就取消,而中央军的编制却越来越大。在整补方面,无论是外援武器还是国内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中央军嫡系的整补力度都是越来越优先于杂牌军的。

尤其是对当时没有统一领导的杂牌军系而言,委座的策略是能编并就编并,甚至还出现了东北军有的部队用库存武器组建新军后,编制被直接拉走的情况。后来干脆东北军也名存实亡,有的直接被中央军化了。对于有统一领导的军系,办法也是有的。韩复榘被枪毙后,其第三路军就被分化瓦解;川军的刘湘病逝后,川军实际上也被分化瓦解,部队逐渐被吃掉。

这种情况自然令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滇系的龙云和晋西的阎锡山极为警惕。对于下面各路杂牌军的军长、师长们而言,也都感受到了委座的善意。当时的国军部队,它并不是现代型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湘淮军那样的私人军队。一旦没了军队,那么军长、师长们,甚至更高级别的指挥官,那就只能是坐冷板凳,喝西北风去了。

全面抗战初期,各部都拼得很猛,减员也很大。无论是桂军、川军、滇军、粤军,在当时会战中的伤亡我们都是有目共睹。但谁都知道抗战是非常长期化的,对于军阀属性很强的国军来说,到抗战中期时各种小九九就都出来了。对委座来说,杂牌军的存在如鲠在喉,所以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编并、消灭杂牌军,其主要手段有:

第一:将杂牌军部署在一线或者敌后,损失大者不予相应补充,或直接取消编制或令其自然消亡;

第二:通过干预人事,将中央系军官掺入杂牌军中,实现换血,将杂牌军直接中央军化;

第三:以整编军队为名,限制和编并杂牌军的编制,使得其规模逐渐变小,最终结合上述两种手段清除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投敌的国军部队(杂牌军居多)声称是以“曲线救国”的名义奉命投敌的。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不好说,但这些投敌后的伪军基本不跟国军作战却是事实。抗战胜利后,除被消灭的伪军外,其在册数尚有六七十万人之多(不含伪警备队、伪警察等),其中国军正规军投敌者有254300人,地方军投敌者126900人,被俘后投敌者110000人。之后这些伪军又被编并进国军系统,包括整编第74师这样的精锐部队中,也有数千名汪伪警卫军的士兵。

杂牌军投敌的情况暂且谈及与此,而其他的杂牌军自然也不是笨蛋。大家发现委座借抗日消灭杂牌军,纷纷开始消极避战,所以我们会看到日军往往以小部队就能将国军的整师、整军给击败。这不是说当时的军队真的就不堪一击到如此地步,很多时候是那些将领们担心战损过大直接被取消编制。但是军队作战最忌望风而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更大的失败。即便有的指挥官主观上想保存实力,可打到最后往往也事与愿违。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即是如此,在日军已是颓势的大背景下,狂徒末路的日军依然能在上千公里战线上取得那么大的战果,这是很令人吃惊的。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加速了委座整军的决心,自1945年初到1945年底,国军陆军军的 *** 裁撤了30多个,师的 *** 裁撤了100多个,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一的 *** 不复存在。当时理论上的 *** 裁减是“平均裁减”,中央军和杂牌军都缩编。实际操作中,中央军取消的 *** 都是些临时和地方部队,杂牌军却是缩减主力军。而在调整整编中,又通过干预人事使得部分杂牌军中央军化。另外通过新成立部队补充中央军。因此最后裁军裁下来,杂牌军的实力被极大弱化,即便是桂系最后也只保留了三个军。由此使得中央军在抗战胜利后,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在紧随其后的整编师调整中,杂牌军又被压缩了一轮,实际使得中央军的体量优势更大。

在编制压缩裁减的同时,武器装备上的待遇则相差更大。抗战后期,国军大量接装美援武器,13个美械军中除了一个中央军化的53军外,其余连 *** 也都是中央军的。这些美械军军有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师有美式75毫米山炮营,团有战防炮连和迫击炮连,有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甚至60炮都是装备到步兵连的,步兵班除了轻机枪外还有冲锋枪。除了这批美械军之外,青年军、交警总队、海空军、装甲、炮兵等特种部队,也全部是中央军。而给杂牌军的美械只不过是划拨了些冲锋枪、60炮,象征性给点装备而已,至于装备尚好的杂牌军,那也多是被委座直接抓包,被夹着走了。

日本投降后,国军接受130万日军的武器装备,并以这些日械为基础大量换装部队。大批中央军部队又换装日械,杂牌军中条件好的还能享受日械武装待遇,条件差的只能是用国械、杂械武器了。像傅作义系的35军,该军实际上除了配属一个美式汽车团外,别的武器装备跟中央军嫡系是没得比的。新1军这样的部队,光是冲锋枪就有4000支,35军直到被歼灭时也只有不到400支。像从美式105毫米炮到60炮之类的各类火炮,35军比较值得一提的就是有3-4门105美制榴弹炮可用,至于其他从师级到连级的火炮配置,那都是被全面碾压。不夸张地说,傅作义手里最精锐的35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恐怕连中央军中等装备水平的部队都达不到。

而打仗的时候,委座和中央军还是老样子,最危险的活儿留给杂牌军,补充更新装备的时候却没杂牌军的事儿。比如鲁南战役 *** 获胜后总结了国军的两个弱点:

第一:中央系与杂牌的矛盾,冯(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部极受歧视,要求装备改善不准,作战不给丝毫机动。51师全师部署,连一个营一个连的位置都是徐州绥靖公署指定,其114旅旅长李步青带一个团守备峄县,归马励武(整编第26师师长)指挥,不准51师过问。

第二:分兵把守,互不增援。如51师、26师各分布于峄枣、临枣、向城、兰陵等地,周毓英(整编第51师师长)要求集中,绥署不准,当26师被攻,51师不管。

到了1949年1月,国军还有108个军,其中委座的中央军有71个,占比上升至66%,杂牌军的数量继续下降,仍占总数的34%。从表面上看,委座一家独大,实质上,他还是个袁本初大盟主而已,没有能力根除杂牌军。有枪才有权,有权才有钱,委座裁撤杂牌军,断了很多人的财路,这帮人已经视委座为死敌,中央军和杂牌军同时并立,互有偏见,导致前者视后者为炮灰,后者出工不出力,两者分歧严重,矛盾重重,分化了军队的整体实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中,整编第66师受困于羊山集,杂牌军刘汝明的整编第55师和整编第68师为求自保,刻意拖延,行动缓慢,坐视整编66师的覆亡;1948年徐蚌会战时小诸葛的神奇助攻,处处掣肘委座调兵遣将,以致贻误战机;渡江战役之后刘汝明兵团的四处流窜,拒不听指挥等等;真正的“一方有难,八方观战”是中央军和杂牌军矛盾的最佳写照,类似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由于长期的积怨甚深,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几乎已经不可调和。到后来很多杂牌军干脆就起义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60军长春起义、3绥区汪贾起义等等。

最后杂牌军代表六子镇楼,不管你对不对,哪怕你是汉奸伪军,十恶不赦也无所谓,有枪你就能大声说话,没枪你是个屁。

更多中国杂牌军( *** 的正规军和杂牌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