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十个列举不出来,列举一个知道的吧。
自认为水平有限,所以就拿一些现成的东西给大家看吧。侵删。
北京时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连续在线发表两篇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这些研究论文来自同一研究组,都是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的研究组完成。论文的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第一篇文章报道了“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是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解析得到的。第二篇文章是在这一3.6埃(10−1010^{-10} m)剪接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对剪接体的基本工作机理进行了阐述。[1]
剪接体:中心法则的最后谜底 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在1958年时提出了“中心法则”,描述了DNA传递遗传物质的过程。具体地说,“中心法则”将遗传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转录,DNA中的遗传信息要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转变成“前信使RNA”。第二步是剪接,“前信使RNA”通过剪接体去掉一些结构后,变成成熟的信使RNA。第三步,翻译,通过碱基配对等过程,成熟的信使RNA通过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行使生命的各种功能。其中,第二步里,在完成转录步骤而形成的“前信使RNA”新链条上,有一些无法遗传的“废料”需要进行剪裁,这把特殊的剪刀就是“剪接体”。初步形成的新链条被“剪接体”剪裁后,一条载有满满遗传信息的链条新鲜出炉。这就是生物学上大名鼎鼎的“信使RNA”。在施一公教授获得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之前,另外两位科学家已经通过发现“中心法则”中其他步骤中的两种关键物质,分别获得了2006年和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至于剪接体,是这三种关键物质中难度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解析剪接体的结构,意味着揭开了“中心法则”最后的谜底。[2]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了,估计要获得诺贝尔奖是早晚的事情。是在上课时听到老师提到的,回去后就查了些东西。课上听老师忽悠说中国在上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在革另外一个命(没钱买东西,没快递,水表已拆),结果反应过来之后别人已经把标准什么的都定好了,只能按着人家的来,下一次技术革命就是生命领域的了,今年屠哟哟刚获得诺贝尔奖,施先生就又搞出来个大新闻,两项研究成果都算是生命科学范畴类的,瞬间就感觉自己的未来前景一片广阔了呢(脑补大锤迎娶白富美的表情)
[1]清华施一公在《科学》发表突破性成果,专家称有望拿诺贝尔奖/澎湃新闻
[2]施一公的新发现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近/Yesky天极新闻
更多我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我国近年科技方面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