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撰 文丨刘娜娜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在那个无滤镜、不整容的年代,张国荣,梅艳芳,王祖贤,邱淑贞等等,他们既是明星,又是艺术家,也是八卦新闻的常驻主角,这些具有多元身份的明星们构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氛围,也建构出一个独特的文娱大气场。
在内地刚刚开放的时期,港风吹来一股全新的潮流,为内地市场起到带领和示范的作用。然而,随着内地文娱产业加速发展,视频平台的崛起,港风很快不再强劲,甚至淡出主流市场,从背靠内地到拥抱内地,从时尚的标准转而成为复古的标签,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那个属于香港文艺界的黄金时代它都存在过,也永远不会被时间冲洗干净。
港乐是谁?
林子祥是谁?
音乐:凭着爱 林子祥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年代感,能毫不犹豫回答出来的人大多生于60、70、80年代,而年轻一代就对这个名字较为陌生。毕竟,属于林子祥的辉煌舞台,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
如果不是音乐综艺《声生不息》,我们可快要淡忘了林子祥这个名字了,但他那个时代的印记又太深,所以一旦被唤醒,那个劲歌金曲的时代就会再次浮现眼前。
由芒果TV、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和湖南卫视联合推出的港乐竞唱节目《声生不息》引发了不小的关注,第一期节目里,林子祥采访时的一句“港乐就是我”,不仅道出这档节目的含金量,同时让观众重返那个港乐的辉煌年代。
80、90年代的香港乐坛,呈现出的是神仙打架局面,这是香港娱乐圈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无数的经典歌曲和无数的歌星。这些歌星和作品还影响到后来的香港,甚至整个亚洲娱乐圈的发展走向。
80年代的香港乐坛里,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林子祥等人,在乐坛上已经是属耀眼的星光。尤其是谭咏麟与张国荣的“谭张争霸”,在那个年代营造出饭圈文化的雏形,唱片公司之间明争暗斗,粉丝之间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两人演艺舞台或私下生活总能促成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
到了90年代,从许冠杰宣布隐退,到张国荣举办告别乐坛演唱会,谭咏麟、梅艳芳退居二线,陈慧娴出国深造,黄家驹、陈百强先后离世,香港乐坛蒙上了一层阴霾,但也预示着新老交替的新时期即将开始。
90年代的“四大天王”出现之后,加剧了乐坛竞争,也形成了新的乐坛格局。每一年的香港乐坛十大劲歌金曲颁奖晚会上,总会少不了“四大天王”的身影。特别是1992年至1998年,可以说是最为辉煌的阶段,在这几年的十大劲歌金曲上,“四大天王”都有一首歌曲入选。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坐在电视机前亲眼看看劲歌金曲晚会,是除了“春晚”之外没有任何一场晚会能媲美的娱乐盛事。而“劲歌金曲”晚会不仅为市场引发音乐新潮流,更为年轻人的时尚和造型带来最新趋势。
林子祥则是跨越了80到90辉煌时代的参与者,因此他在香港乐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47年,林子祥出生在中国的香港,学生时期跟朋友组成了一支三人乐队The Midnighters,进行过小型演出。还用零花钱去听最爱的乐队Peter, Paul & Mary的现场,模仿乐队的样子,边弹边唱。
1975年加入玉石乐队后推出首张英文专辑《George Lam Series 1: Lam》 ,1978年推出个人第一张粤语专辑《各师各法》。1980年凭借《在水中央》《分分钟需要你》两首歌曲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并开始在香港乐坛走红,1981年在香港举行第一次个人演唱会,1986年凭借歌曲《最爱是谁》获得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后多次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1994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2016年获得第38届十大中文金曲名人堂奖。
林子祥在《声生不息》中自诩“港乐就是我”并非夸诞,毕竟他本人就是一部港乐史。
TVB对电视业的贡献
说到林子祥,就不能不提到TVB,因为很多TVB剧集的主题曲都由林子祥演唱,而它是香港文艺和娱乐体系中不能避开的一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业开始趋向冷落萧条,年逾古稀的邵逸夫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电影王国日渐颓萎,却并不采取挽回措施,反而将主要精力转到发展无线电视事业上。香港电视和香港电影一样,同样是龙争虎斗,无线与亚视的荧幕之争持续几十年,残酷的激烈过程正是一部香港电视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电视在香港的大规模普及,邵逸夫率先进军电视行业。1965年,香港 *** 公开招标拍卖无线电视运营牌照,邵逸夫联合几个股东组建了香港电视集团,并拍得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此后,香港首家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9日成立,这就是TVB。
1957年开播的丽的(亚视前身)很长一段有竞争对手,因为TVB的成立,这种局面随之被打破。TVB采用无线信号传播,不用安装线缆,也无需向用户收取月租费,在内容上,TVB则以本地新闻为主,引进内容均以粤语配音播出,这让TVB在本土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0年代开始,TVB将立台方针调整为以电视剧制作作为主,从此开启了无线TVB港剧的黄金时代。每年11月无线TVB台庆的时候,针对无线电视剧艺人颁奖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就是群星汇聚的重头节目,也是明星争番位的现实大秀。
1976年,无线TVB推出了第一部金庸武侠剧《书剑恩仇录》,参演这部电视剧的郑少秋、汪明荃、余安安等共同造就了历史上的“无线时代”,也让TVB剧的制作模式构建出雏形。70年代,TVB还开办了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这里培养出的明星成为日后香港文娱行业的中流砥柱:周润发、吴孟达、任达华、杜琪峰、黄日华、苗侨伟、刘德华、梁家辉、梁朝伟、周星驰、刘青云等等。
而TVB推出的“香港小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港姐”,曾经选出过张曼玉、谢宁、李嘉欣、陈法蓉、袁咏仪等,为TVB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也为香港娱乐新闻提供新鲜话题。
历届港姐
新星的崛起,开启了香港无线TVB的黄金时代。1983年无线TVB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不仅在中国香港大受欢迎,更是引发内地观众对港剧的热情,男女主演黄日华、翁美玲等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当时的中小学生哪个没收集过《射雕》剧照和贴纸呢?而剧中的主题曲更是在街头巷尾传唱。
80年代,是港风劲吹内地的第一个时期,这对内地正兴起的文娱行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时期,古装港剧的制作虽然并不精细,但快节奏和偶像化的设定,都为内地同行带来新的制作潮流。
90年代开始,无线TVB除了继续制作金庸武侠剧、古龙武侠剧外,开始拓展时装剧,从《1号皇庭》《陀枪师姐》《刑事侦缉档案》到《妙手仁心》等系列职场剧,或《大时代》《天地男儿》《创世纪》等家族商战题材,在中国观众市场里大获成功。
在这个时期,内地电视剧也受到港剧影响,尤其是早期舞台化表演浓重的内地演员,也开始学会放下架子,用自然的方式演绎角色。在内地不断涌现的 *** 片、职业剧、时装剧中,我们看到偶尔出现的TVB明星,甚至导演、舞美、服装造型等工作人员,他们用TVB式的电视剧制作模式,融入国剧的端庄大气里,增加了国剧的轻松元素。
进入21世纪,TVB无线电视剧仍然保持着强势的竞争力,《寻秦记》《洗冤录》《九五之尊》《栋笃神探》保持着TVB的传统优势,而《金枝欲孽》《宫心计》开启了宫斗剧的先河。国内的编剧、制片人于正,就是在1999年跟随香港导演李惠民学习编剧,他制作的《美人心计》《宫锁连城》《宫锁心玉》《延禧攻略》等,都是具有港剧痕迹的古装剧集,而于正也是中国青年编剧和制片人中具有争议的一位代表人物。
随着中国内地影视剧作品的迅速发展,加上平台的强势崛起,平台自制内容的多元与丰富,港剧的存在感开始弱化,TVB虽然也偶有爆款出现,但能引发中国市场现象级的作品已经罕见。反之,内地的《甄嬛传》《宫》等剧集反向影响香港市场,这也让一直依赖内地市场的TVB重新进行评估,从背靠内地转型为拥抱内地市场。
比如TVB与企鹅影视联合出品的《铁探》是双方沟通合作与优势资源互补产生的品质之作,而《叹息桥》和《金宵大厦》在内地资讯分享网站豆瓣上的评分分别高达8.9分和8.4分。影视剧制片人谭皓然认为,观众意见现在通过网络能有效到达影视剧创作人,从而对剧集在内容与制作上进行创新,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
文娱价值官从优酷视频的“港剧场”,再到腾讯视频与TVB的紧密合作,再到爱奇艺与香港创作者合作网大,不难看出如今港剧早已深度融入内地大文娱的框架之内,而互补的双赢态势也愈发显著。
邱淑贞的港风有多香?
只要你关注过美妆博主,就知道“港风”这个词有多高频,在短视频上有多火。仅小红书上搜“港风”两个字,就出来20余个延展关键词,而港风相关结果多达63万多篇笔记。抖音、快手、B站上的港风美女、造型,更是只多不少。
“港风”是指二十世纪80、90年代,由中国香港女星带火的一种时尚风格,从妆发到穿衣打扮都散发着独特、明媚的美。因为能够凸显亚洲人的古典美,所以如今成为时尚界追捧的热门风潮之一。
港风美女的代表之一是邱淑贞,原本脸就很小,但邱淑贞在《赌神2》中的蓬松发量,成功打造出了一张小巧似扑克牌的脸,成就了香港电影史上经典的一幕,也成就了许多人心中无可超越的港风美女形象。港风美女的妆容特点是半包围眼妆加烈焰红唇,挑高眉形配合凸显面部解构的腮红,总之以“浓颜”为标准。发型则是蓬松的长发或短发,增加发量感是造型的重要元素。
在服装上,Oversize衬衫是90年代复古港风的经典单品之一,而白衬衫又最火,几乎每个明星都有好看的白衬衫造型。露脐装也是80、90年代的港风女神的必备,毕竟她们个个身材姣好、腰细腿长。为了展示性感的身材,港风美女夏天人手一件吊带装。此外,背带裤、垫肩大西服、正红色连衣服、高腰牛仔裤……这些时尚元素也不缺席,而且放在今天仍不过时,而且还被设计师们重新运用,打造出全新的港风潮流。
港风从一个时代的标准,逐渐弱化到一个复古潮流的标签,跟香港的变化不无关系。80、90年代的香港,曾经是亚洲的金融、文化焦点,但随着大陆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崛起,昔日港风所吹出风向标,如今不仅无法左右内地潮流了,甚至显得有些落伍。与此同时,中国各视频平台内容频频出海,拥有了更多直面世界的机会,无论是汲取全球文化所长,亦或是软实力输出,都有直接且高效的通道,而香港这个曾经的中转站角色,就显得愈发边缘。
如果不是《声生不息》和《披荆斩棘的哥哥》这样的节目,让港风再次来袭,或许市场会淡忘港风给予内地的“滋养”,文娱价值官认为芒果TV大胆的切入港风这个小众题材,从而唤起观众群体的集体记忆,引发市场对于大湾区合作的热情,无疑对两地文化融合起到了加温的作用。也希望未来更多平台掌握多元文化融合的流量密码,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娱乐内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