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惶恐摊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惶恐摊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惶恐摊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这一首诗里,用了二个地名,这二个地名在哪里呢?围绕这首诗,还有其它地名,比如:五坡岭,崖山,又在哪里呢?

惶恐滩

主流的说法:惶恐滩是指在江西境内的赣江上一个险滩。

“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发源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赣江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和章水汇合后始称“赣江”。“赣”字亦作“灨”、“贑”,“贑”就是“章”和“贡”合起来的意思(章、贡合流为义。二水为贑,左右拥抱,合流城角,于文为贑)。二水合流所在地叫“赣县”,后来升为今天的“赣州”。49年后,文字改革,“灨”“贑”作为异体字被并入“赣”。

赣州至新干为赣江中游,新干至吴城为赣江下游。赣江中游由于地势复杂,落差比较大(万安县最高与最低点相对高差为1087.9米),多峡谷和险滩急流。从赣州至万安段约120公里的河段,是赣江最险的江段,礁石险滩星罗棋布,有著名的十八险滩:储滩、鳖滩、横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阴滩、阳滩、会神滩、梁滩、昆仑滩、晓滩、武索滩、小蓼滩、大蓼滩、锦滩、漂神滩、惶恐滩。赣江下游流经南昌后,从“鄱阳湖”西岸注入鄱阳湖后,在九江东面汇入长江。

赣江中上游流经的地貌为山地,高差极大。

现在的万安境内,在赣江上拦了一道坝,建了“万安水电站”。水电站址就是“惶恐滩”所在地了。有了水电站,它就不会再水流湍急,惶恐滩也就成了“记忆”了。

零丁洋

现作“伶仃洋”,在广州南面,珠江汇入大海后的一段水域。现今的“港珠澳大桥”所在位置,在它的南边界附近。它的南边,叫“九洲洋”。

文天祥写这一首诗的背景是:

元军统帅张弘范希望通过文天祥写“劝降信”让南宋在崖山的流亡朝廷放弃抵抗,这个方案对双方都可以减少损失。文天祥则写下《过零丁洋》回复以明志。【(张弘范)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这一首诗里,文天祥过零丁洋叹零丁,很是应景,他孤苦零丁一个人过零丁洋。如果“惶恐滩”是指江西赣江上的那个险滩,文天祥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要提“惶恐滩”,思维太跳跃,让人费解。

有一种解释是:1277年,文天祥带兵到江西抗元失利,在元军李恒的攻击下,从江西永丰败到江西兴国空坑,此时妻妾子女失散,然后文天祥再向福建退守。【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邹洬于永丰。洬兵先溃,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天祥以此得逸去--《宋史·文天祥传》】这一次的退却路线,文天祥经过了“惶恐滩”。

查了一下地图,这几个地名现在的位置如下。看上去不会经过“惶恐滩”。也有可能年代久远,地名变了。

另一种解释是:文天祥自己是江西人,他在家乡未出仕之前曾经走过“惶恐滩”。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一点牵强。

第三种解释:伶仃洋东岸香港现名“龙鼓滩”处。这一种解释,结合诗的背景,则更贴切:从龙鼓滩上船,过零丁洋,心情复杂。

查了网上,“龙鼓滩”叫“惶恐滩”的由来是:宋末帝赵昺,一路南奔,曾經在這一帶度過淒涼的日月。一個夜裡,他在這灘頭聽到獸叫聲,很受驚。其實不是猛獸,只是珎,即黃珎。黃珎之名,因「皇驚」而得。這個灘頭,也就稱為皇恐灘。【注:这人黄珎是什么东西,没有查到。】

想来这个也只是想当然,就算宋末帝真有此事,在当时的不发达的通信情况下,当地人因为这一件事叫了“皇恐滩”,也不会立即传开来,文天祥就是被押过零丁洋的时候,这个叫法不一定能知道。至少这个叫法现在也只是传说,这本身已经说明了它的叫法流传不广。

当然历史年代久远,我们也无法知道文天祥这一次是不是真的走过龙鼓滩。

五坡岭

文天祥带兵在江西抗元失利,从福建一路退守到广东的五坡岭(现广东海丰县境内),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元军突然出现,文天祥被元军杀了措手不及。这一次文天祥没有上一次在江西那么幸运了,他只能束手被俘。

为了纪念文天祥被俘,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在文天祥被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方饭亭。最初是一个用石头盖的亭子,曾遭日军飞机轰炸受损。1955年重修,并在石头亭子上加盖了一个“八角”的亭子。

这个亭子曾被包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内。现在在亭子所在地,当地 *** 新建了“文天祥公园”。里面除了方饭亭,还有海丰当地的名人塑像,比如陈炯明。

这个亭子为什么叫“方饭亭”呢?,《宋史·文天祥传》已经把“方饭”说得很明白。

……十一月,(文天祥)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洬自颈,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唐,广汉张栻后也。《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被俘时正准备吃饭,是被元军突袭,原因是“带路党”陈懿为元军指路。陈懿在潮州落草为寇,为潮人害。文天祥进驻潮阳后,对他们进行了围剿,陈懿走投无路,转投元军。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诚不我欺也。

这一段还透露了一个信息:被俘的文天祥吞“脑子”自尽,但没有死成。

“脑子”是什么呢?宋代将“龙脑香”叫“脑子”。

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树脂。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也叫“冰片”,是一味中药,也叫“婆律香”。

只有龙脑香树的树脂加工出来的冰片才叫“龙脑香”。

崖山

文天祥拒绝了张弘范写“劝降书”的要求,到了新会崖山的元军只能对流亡的宋廷强攻。张弘范只好将文天祥安排在自己的营中,自己指挥元军和和宋军在“崖山”做了一次终极对决。

文天祥坐在元军阵营里,只能眼睁睁看着元军屠杀自己的同僚。事后,他回忆此事,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悼念。

此战结果毫无悬念,南宋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史载陆秀夫将妻小推下海后,从容地对小皇帝宋末帝赵昺(同“炳”)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然后背着小皇帝赵昺一起跳海了事,南宋终于正式灭亡,这一天是1279年3月19日。

这个崖山古战场在哪里呢?

珠江,最初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一般的大河入海,沿途吸收汇集了支流的水,通过一个入海口注入大海,比如长江,黄河。

但也有一些河,在入海口处,有很支流,它们从主河中将河水分流到大海。比如珠江的入海口就是这样的。

在新会境内,有一条“潭江”,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广东省阳江市牛围岭,流经恩平、开平、台山、新会,最后在会城注入银洲湖出崖门入海,被称为新会的母亲河。河流长248公里,集水面积达5068平方公里。潭江的恩平段又被称为锦江河。这个银洲湖所在地,就是八百年前元灭宋最后一战的古战场了。

在潭江入海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崖门的“崖”古文作“厓”。元灭宋的这 一次战争就叫“崖山之战”,也有“厓门之役”,“崖山海战”的叫法。

元朝编的《宋史》记载:‘似道诛,爚[yuè]死,鉴遁,宜中走海岛, 宋亡。’ 也就是说,陈宜中退走海岛是宋亡的标志。

由于长年的泥沙冲积和围垦造地,银洲湖两岸的广阔区域在数百年间已演变为陆地,我们现在看到的际水域已比数百年前大幅缩小。

现在古战场遗址附近建了一个崖门海战的公园。公园内浩气广场、崖山诗墙、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寝宫、诗碑廊、望崖楼、白鹇亭等10多个景点。

里面有“崖山祠”。此祠500年前建成后,屡废屡建。

说一下几个人的结局。

文天祥

战后的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1279年)。这一次文天祥北上,从广东南雄,从大庾岭过南岭,在江西大余走赣江水路北上。这一次他走过“惶恐滩”,也走过了他的故乡江西吉安。他本想在经过故乡时绝食自尽,以期死在故乡,不成功【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宋史·文天祥传】。

一百多年的前的苏轼被贬惠州时也是走的这一路,只是二人的方向相反。

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囚在大都城内兵马司狱的一处地牢中,直到被处决(1283年1月),历时4年,享年47岁。

此间,前宋降元官员王积翁建议将文天祥送到道观做道士,此建议遭到其它前宋降官员的反对而作罢。“如果文天祥再号召江南人士起来反抗,我们这十人怎么办?”【(王)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宋史·文天祥传】

宋恭帝也曾被安排来劝文天祥投降,二人见面无语。

今天在囚文天祥地牢址处,有文丞相祠,地址: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

文天祥被囚元大都四年,他的一位同乡及老友张毅夫为他送了四年的牢饭。在文天祥受刑前,张毅夫悄悄制作了一只木匣子。文天祥受刑后,张毅夫就用这只匣子细心收藏了文天祥的头颅,又想方设法火化了文天祥的尸体。然后,他带着文天祥的遗骸回到吉安,交给文天祥的继子安葬。----摘自《大地的细节》

文天祥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鹜湖大坑虎形山(原属吉安县)

宋恭帝(德祐皇帝)

1276年2月4日,元军破了临安城后,南宋皇帝宋恭帝赵㬎(年号德祐)由谢太皇太后抱着出城,并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向元军献上传国玺,标志南宋临安政权灭亡。这一年赵㬎5岁。

赵㬎被安排上元上都入觐,在上都大安殿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封恭帝为瀛国公,妻以公主,诏优待之,使居大都。

1288年,赵㬎被安排到吐蕃习梵文及藏文,并学佛法(也有说是他自己要求去的)。他在萨迦寺出家,后来成为萨斯迦大寺的主持。也算是学有所成,得道高僧。

赵㬎在1323年,被赐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原因据说是他有一天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

我想起宋太宗以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毒杀李煜,历史何其相似。相似的还有宋太宗的五世孙赵佶做了辽国的俘虏后也是受尽了屈辱,死在金国的囚牢中,不同的是赵㬎是宋太祖的后代。有人说这是因果报应,当年宋太宗将晋阳城破了,坏了北方的龙脉导致金人 *** 地可以长驱南下,我觉得宋太宗坏了晋阳城是导致金人南下的客观物理条件,与后代被俘是物理上的关系成立,与那些晋阳城破后的城中被杀的人“报复”无关。如果要报复也是冤有头债有主的事。与他的后人无关。我觉得因果报应说不靠谱。

赵㬎有后,他被赐死时,他的大儿子赵完普并未一同赐死。《元史》卷四十二顺帝纪五记载,至正十二年五月,“河南诸处群盗,辄引亡宋故号以为口实,宜以瀛国公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徙沙州安置,禁勿与人交通。”后面就没有他的下落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如果”。参照赵㬎的结局,赵昺如果不是被陆秀夫背着跳海,而被元军俘虏,他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毕竟赵昺当时只有7岁,自己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为自己做决定。

张弘范

在崖山之战后,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命人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被后世文人所不齿,以其为汉种,却反过来助外族攻灭华夏,而另仿碑体,在“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前面多加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以做羞辱。实际上张弘范家族世居辽、金,从未事宋。从道义上说,他不欠宋廷。

至元十七年正月十日(1280年2月11日)病逝,终年四十三岁。张弘范死前,多次上书忽必烈不杀文天祥。

元世祖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元仁宗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

他的墓志铭1949年于河北定兴县出土,现存于易县博物馆。是研究他的生平及家族的第一手资料。

王积翁

(1229~1284年,宋末元初),字良存,一字良臣,福建福宁赤岸人(今霞浦)人。原为宋臣,后降元。文天祥被囚元大都是,曾劝文天祥投降。

1282年,元军征日第二次海战失败,王积翁自告奋勇出使日本说降。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经宁波起航,船在对马岛时失火,死。失火的原因,一说是他虐待船员,致船员哗变。

留梦炎

(?-1295年),字汉辅,号忠斋,浙江衢州人。1277年,任湖南北安抚大使,降元。

降元后,官至礼部尚书,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病死家中。

《宋人遗事汇编》引《樵书》说:“两浙有梦炎,两浙之羞也。历明朝数百年,凡留氏子孙赴考,责令书一结云:‘并非留梦炎子孙。’方许入场。

更多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惶恐摊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