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 *** 也开始了建设的新时期。
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成为了新时期人民 *** 建设的三个要求。而评定军官等级,则是军队走向正规化的一个必经之路。
1955年2月,军衔制度正式落实,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也就是这个时候被评选出来。
粟裕
在结果揭露之前,关于“十大元帅”的人选一直是众说纷纭,而其中最让人们关注的,就是时任人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的粟裕。
这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战功显赫的名将,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不仅如此,就连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 *** ,也对粟裕赞赏有加,极力推荐粟裕当选十大元帅之列。
可是最终,粟裕还是与“十大元帅”失之交臂,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为什么粟裕有着能够评选“十大元帅”的资格?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他与这元帅之名,失之交臂?
这一切,都要从粟裕的军旅生涯开始说起。
23岁任师长,突破“围剿”立战功
粟裕,生于1907年,20岁就加入了中国 *** 。
1927年8月1日,粟裕在参与了由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一场意义重大的起义——南昌起义,担任警卫班班长。
青年粟裕
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打响,让全国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士都争相效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战争出英雄,粟裕的成长便是很好的例子。
没有背景没有经验的他,在党的领导下,一次又一次打败了敌人,不断立功,不断成长。
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粟裕,逐渐展露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胸怀以及极其出色的指挥才能。
从一开始的班长,到后来的连长、营长、团长,粟裕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阻碍。
1928年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第四次反“围剿”行动,时任连长的粟裕抓住有利时机,仅仅带着3名战士,成功突破敌阵,控制了敌军高地,俘虏了阵地内的上百名敌人。
1930年12月,年仅23岁的粟裕顶着压力,担任红六十四师师长。
粟裕
在毛主席等人的指挥下,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以计诱敌,成功活捉敌军中将张辉瓒,全灭 *** 军第十八师。
粟裕在着眼大局的情况下,巧用奇兵,得到了毛朱二人的高度赞赏。
他被称作军事奇才,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与历史上的其他将领一样,他们都是从一个新兵开始做起的。而且由于身处动荡年代,粟裕并没有得到足够系统的军事化教育。
可以说,粟裕的军事谋略,都是在战场上实践总结得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接地气”的思考方式,让粟裕后期南征北战,驰骋沙场,所向披靡。
而这种独特的领军方式,也为后面粟裕独自率军,开创游击根据地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分析局势、理智决策
1934年7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下,中央决定派遣红七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浙江、江西三地出动。
为什么在面对 *** 军如此大的压力下,还要派遣红七军团出击呢?主要有两点:
一是让红七军团深入敌军后方,让 *** 感受到威胁,从而迫使 *** 减少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力度,以此配合中央红军接下来的长征行动。
二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尽全力宣传中国 *** 的全民抗日主张,以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一同抗日。
为了让红七军团能够顺利完成既定计划,中央军委还特地连夜编写了一部“训令”,其中对于红七军团何时行动,何处行动,要在多少日内完成等等规划,得一清二楚。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需要根据事实情况作出改变,这将领外出打仗,还必须每一步都听取中央的指挥,等“圣旨”下达才能行动。这怎么打?
其中一个半月赶到皖南的计划,也让粟裕很是为难。
但粟裕也知道,中央苏区面临着严峻的威胁。秉承着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他还是决定依照计划行事。
1937年7月30日,粟裕和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州的率领下,离开瑞金。
31日,强渡闽江,成功占领闽江边水口镇。此时的红七军团,距离福州,也仅有一步之遥。
就在红七军团成功攻下水口镇的同时,噩耗传来,军团长寻淮州坠马负伤。指挥全军的责任,就这样落到了身为参谋长的粟裕头上。
粟裕顿感压力,同时中央军委来电,要求红七军团尽快东进,袭取福州。
粟裕手下的红七军团成立较晚,在执行先遣任务时,全军共有6000余人,其中仅4000余人是战斗人员。
装备也较为落后,全军长短枪支加起来还不到1300支。有的战士还背负砍刀,手持梭镖战斗。同时战士们的作战经验也较少,配合生涩。
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磨练,去补充完善。如此短暂的时间,让此次袭取福州的任务,更显艰巨。
8月7日深夜,粟裕依照中央命令,下令发动攻击。
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攻城部队悍不畏死,朝着敌人的防线猛冲而去。
但由于红七军团经验较少,且缺乏攻城器械,几次强攻都没能取得较大成效,只能暂缓攻势。
8日下午,粟裕再次指挥红七军团发动攻击,可福州守军明显有了防备,我方损失巨大。看着逐渐显露出颓势的战士们,粟裕的心中痛苦万分。
他深知,福州守军装备精良,更是训练有素,凭借着阵地的优势,可以轻松击溃我军的攻势。
更何况自己已经失去了奇袭的先机,深入敌军的他们,一旦遭到敌方援军的包围,便是全歼的结局。粟裕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撤退。
趁着夜色,红七军团成功撤退,但粟裕抗命,撤攻福州的行为,让中央大为震怒。
但粟裕为后面计划的成功实行,保存了有生力量,这也是事实。
战场瞬息万变,每一分每一秒都极为重要,粟裕正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选择了不为,这是为了大局,为了整个计划考虑。
而红十军团的兵败怀玉山,更是进一步证实了粟裕决策的正确性。
最终,粟裕带着战斗力完整的红七军团,成功建立了闽浙赣抗日根据地,极大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压力,将被动化为主动,立足了脚跟。
冷静分析,理智决策,对上级命令不盲从,对战场大局有规划,奠定了粟裕一生的谋略基础。
“粟裕埃拉伊”、抗日战场大显身手
1937年10月,国共正式达成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粟裕在与 *** 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正确判断局势,发表抗日宣言,并入新四军,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在这之前,粟裕已经有了多年的游击战经验,在情报搜集,地形调查,伏击作战以及破坏任务中均有极高造诣。
1938年,粟裕负责战略侦查任务,他带着部队,冒险深入江南地区。
每到一个地方,粟裕就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联合居民,调查当地的地理条件,社会状况,人文条件以及敌军的分布情况,为大部队开拔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6月17日,粟裕更是无比果断,指挥先遣队在韦岗伏击日军,大获全胜,重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揭开了新四军敌后运动作战的序幕。
粟裕不仅可以冷静分析局势,做出最优的决策,而且敢打敢拼,该撤就撤,让中央高层赞不绝口。
新四军军部、国民 *** 军事委员会,都向粟裕致电嘉奖。
车桥战役
可以说,粟裕的许多决策都至关重要,成为了转折点一般的存在。这在1944年的车桥战役中,更为明显。
1944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天平,已然倾向于我们反法西斯阵营。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此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当时,苏中与苏北之间的交通枢纽车桥,还在日伪军的控制下。
如果能够攻下车桥,沟通苏北苏中,日军的压力便会剧增。同时,淮南淮北也将因此联系起来,日军企图从华中抽调部队南下的企图也会被打破,可谓一石三鸟。
粟裕所处的时机十分微妙,车桥这块地不打始终是不行的,但在当时日军与我军正处于胶着状态,一旦行动失败,就很有可能打破这微妙的平衡。
为此,粟裕深入分析战略形势,通过远程奔袭、夜色掩护等手段,从两面夹击车桥,并以大炮机枪等重火力进行压制。
(苏中战役的粟裕)
他闪电般展开行动,部队就像一柄尖刀,仅用20多分钟分钟就冲进了车桥内,将车桥的日伪军彻底打散,逐个歼灭。
自此,苏中地区敌我相持的局面被打破,优势逐渐向我方倾斜。连远在日本东京的日军本部也承认:
“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粟裕埃拉伊”(日语“了不起”)的名声,也在双方传开,名声甚响。
淮海第一人、主动让权为胜利
1948年,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同年6月17日,粟裕发动豫东战役,打破中原战场的僵持局面,使得我军由战略进攻阶段转向战略决战阶段。
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在经过细致的思考和推演后,决定乘胜追击,发动淮海战役,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可以说,粟裕是推动淮海战役发起的重要一员。
1 9 4 8 年12月17日,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左起:粟裕、 *** 、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由粟裕手下的华东野战军与陈毅、 *** 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一同作战。两大野战军都是身经百战之士,有着极高的战斗力。
按照计划,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最终必定会来到一处,这时如果两军还是泾渭分明,各自为主,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因此,必须将两军“合二为一”,共同指挥共同作战。此时,指挥权的归属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当时,在参与淮海战役的20个纵队中,有16个都是粟裕手下的华东野战军,仅有中原野战军的4个纵队,是陈邓二人所管。
按照以往的做法,在同一场战役之中,如果有多支部队发动联合作战,那么多半是兵多的管兵少的。
这样来看,淮海战役的指挥者,应该是粟裕而不是陈邓二人。
但陈邓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粟裕的上级,在资历上更是远超粟裕,这让中央军委也十分头疼。
粟裕与陈毅
但战局不等人。为了尽快拿下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推荐陈邓二人统一指挥此次战役,得到上级批准。
淮海战役,这场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自1948年11月始,至1949年1月结束,历时66天,歼灭敌军55.5万余人,基本歼灭了长江以北的蒋介石精锐部队。
其中,粟裕歼灭44.3万,占歼敌总数的80%以上。毛主席在后来谈及粟裕时,直言: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淮海第一人”的称号实至名归,他不仅积极推动淮海战役展开,而且歼灭了最多数量的敌军,最后更是为了战役顺利展开,主动放弃争夺指挥权。
不求名,不逐利,成为了粟裕大公无私高尚品德的最好佐证。而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则是粟裕极高军事素养和极强军事领导能力的突出表现。
朱德
看到这里,大伙可能就有疑惑了:
为什么粟裕这么优秀,为我们在战场上做出了这么多卓越的贡献,还是不能被评为元帅呢?
但当年的十大元帅,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荣耀。
朱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后来更是成为了八路军总司令以及中国人民 *** 总司令。
他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推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是当时许多将军们的学习目标。
彭德怀,大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 *** ,领导平江起义,组建工农红军第5军。
在抗日战争中领导过平型关大捷,更是组织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 打击了整个日军。
林彪,有着声名远扬的十大经典战役,其中包括飞夺泸定桥,辽沈大战、平津大战,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如是看来,十大元帅与粟裕之间的功勋,所差不多,粟裕虽犹有过之,但在别的方面却还差了些。
这件事,在淮海战役的指挥权归属上,就能略知一二。
军衔的评定,在建国初期那是一等一的大事,选元帅也不能只看军功,建国初选元帅时,有着许多繁杂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两条指标:
一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乍一看这一条的后半句,感觉粟裕好像也丝毫不虚。但前半句的限制条件就给粟裕框死了。
“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创建武装力量,那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各大起义时候的事情。
粟裕在参与南昌起义的时候,仅仅只是个班长。
而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人,哪个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领导者之一。就算差一点,像林彪那样,那也至少是个连长。
更何况,粟裕在抗日战争之前,职位一直不高,军事水平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直到后期新四军时期,他的战功才爆发出来。
(1955年,粟裕与陈赓在天安门城楼)
这也是为什么,淮海战役指挥权归谁,要头疼一下的原因。粟裕是厉害,但陈毅也并不差,更何况陈毅在资历辈分上要高于粟裕。
所以,粟裕没评选上元帅,在前期的功勋上还是差了些火候。
二是“ 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
这一条是当时中央军委座谈会讨论时,由大家一致认可的。
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都是当时军方之中的最高层。
由他们评选上元帅,将会对军队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更好地进行军队的整合改组。而无一例外的,十大元帅均在此列。
有人可能会问:
那陈毅不是还 *** 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吗?工作重心都不在军队。
这件事说来也巧,其实按照这一条来算,周恩来和 *** 也是有资格评选十大元帅的。
但是 *** 和周总理,后来去了 *** 层,着重于在 *** 之中工作。而陈毅虽然身兼外交部长,但在军中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巨大。
陈毅
虽然陈毅已经离开了军队,但元帅军衔的评定,并不会对他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反而有促进作用。
周恩来同志,在当时举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的例子,说服了众人。
反观粟裕,在当时并没有进入军委工作,虽然担任总参谋长,在军中地位应该是军委委员之后第一人,但职位终究还是低了半分,自然无法进入评选之列。
权衡多方面因素,最终粟裕还是与元帅失之交臂。
但粟裕的卓越表现我们都有目共睹,他被评为“第一大将”,大将之首,元帅之下第一人,也是中央对粟裕多年南征北战的一份交代。
还有一种说法,说粟裕曾经被提名为元帅人员。这种说法笔者翻阅了许多资料,也未见有正式记载。
也有当年的老同志在文章之中回忆到,毛主席见粟裕功勋卓越,思索过后决定给粟裕颁元帅军衔。
粟裕在军科院会议上
但如果加上粟裕之后,就超过十个人了,可能还需要继续加上 *** 等人,但被粟裕婉言辞谢了,最终决定为后来的十个人。
结语
不论粟裕是否曾让衔,粟裕这位“仗越打越大,越大越赢”的军事指挥官,依旧为全军公认的出色帅才。
他虚怀若谷的谦虚品格,与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依旧让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使是评定为大将,粟裕在我们心中那高大的形象,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这位曾经捍卫了我们祖国的大将,他的事迹也会一直被我们、被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