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风土识小|“香山帮”之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风土识小|“香山帮”之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风土识小|“香山帮”之思

苏州香山帮营造作业情景(画) 图片来演:苏州市方志馆

每年总得去苏州吴中周边地区转转,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从地理上说,这里属古吴县,即今日的吴中区,木渎、胥口、光福、藏书,连成一片的,历史行政的划来划去,世事如棋局局新,弄得我也闹不清该如何区分古镇的辖区,记住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悠远的吴文化传统,也就够了。

曾经从书上读到过“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香山在哪里?在胥口,依山傍水,西南临太湖,北倚穹窿山,与木渎、藏书等交界。可是真的面对这座小山,看上去也不甚雄伟,看似普通实不凡,这里孕育了一大批中国传统营造的开山祖师和建筑工匠,人称“香山帮”。

既然称“帮”,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史书上亦称“香山圈”或“香山里”,是指以苏州胥口这一带的十几个村落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家家有匠人,户户有绣娘”的歌谣,可见当地营造业之繁盛。

1908年上海苏州一带的木工在锯木头 [美]西德尼-甘博 摄

古代社会没有公司,也不存在公司化运作的现代产业体系,而要完成一项工程的营造,又必须各方形成合力,彼此协调配合。香山帮是如何操作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有论者谓遵循“有工则聚,竣工则散”的原则,由德高望重、技巧过人的“把作师傅”领头,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不朽的作品,我看未必符合历史实际。

实际上,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掌握实权的官员,所谓居中协调的“水木作”,大抵相当于今天的项目工头,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也是缺少应有的尊重,施工的建筑工匠则带有服役的性质,实质的收入来源恐怕也是不多的,且工匠中大多实行“师徒”性质的人身依附关系来传授,技术性的东西一般是以财产的形式来保护和继承,理解了这一层道理,我们对出类拔萃的香山帮的形成,就萌生了更多的敬意。你想,这批出类拔萃的苏州工匠,从古典园林的建造,一直到建造气势恢弘的北京故宫、天安门城楼及京城皇家园林等,在严谨的施工过程中,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该是具有多么难能可贵的的责任心和自制力啊!

1920年代苏州香山帮木匠作业情形 [日]金丸健二 摄

清代张郁文辑录的《木渎小志》,这是继明代学者冯翼曾撰《渎上编》之后的有一部城镇志,其中说到太湖之滨的这座小山为什么叫“香山”,说此地原系吴王夫差种香草之地,遣宠妃西施及美人采之,故名。这当然只是一 *** 间传说,而且许多地方多有附会。中国境内各地以“香山”冠名的,也许不在少数,如广东中山市,前身就是香山县,孙中山先生就诞生在那里;即使在苏南,同为苏州市下辖的张家港市境内也有一座小山叫“香山”,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据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多次登临,也留下《游小香山梅花堂序》的赞叹。

“香山”同名,本不为奇,我好奇的则是千百年来,何以姑苏吴县的香山出现工匠群体并且名垂青史,至今还是国家级非遗呢?显然与吴文化的发祥地有关,千百年来,吴县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是“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富足的经济使得此地的古城镇百业俱兴,其中就包含着营造业。

春秋时期,吴王就曾兴建“馆娃宫”“姑苏台”等大型建筑,催生了香山工匠群体之萌芽;魏晋已降,历经唐宋;直至宋室南渡,亟需大兴土木,香山工匠两度参与宋室宫殿与园林的修建,带入的太湖石令宋徽宗爱不释手,香山工匠之名再次得到扩散。明清时期,大批官宦士子、文人墨客、丹青国手云集姑苏,导致私家园林蓬勃发展,将姑苏文化推向高峰,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香山帮工匠技艺的精益求精,直至明成祖朱棣重用了江南一个青春年少的吴县人蒯祥,作为香山帮的代表人,代表了苏式建筑的最高峰,他们将苏式建筑工艺带到了全国乃至全球。

据说香山帮工匠群体还与明代开国奇人、明太祖的军师刘伯温有关,刘伯温是个谋略家,此公也是一个预言家,擅长看风水,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环境工程学,传说当刘伯温看到吴县“香山”一带,山青水秀,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怕英雄起势,影响明王朝的统治,就想破了此地的风水,教香山人做匠人,使他们终日骑在木马上,运刀斧敲砖弄瓦,不再出马上英雄,可保明朝的江山。刘伯温是否有此预言,已不可考,不过,香山帮匠人确是在明朝开始形成的,许多事物,在正史不载的情况下,民间的传说,恐怕也不失为一种佐证和参考。于是这一带专出能工巧匠,客观上也给当今社会留下了难得的民俗文化资源。

这次,感谢苏州石湖智库的推荐,有幸参与 *** 苏州吴中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吴中百匠·苏作赋新”大讲堂》,使我与苏州香山帮的后人,有了一次视频对话交流的机会,我的见识很浅陋,但我从香山帮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引发了我对于苏州工匠香山帮的许多思考。

在视频交流的末尾,我说了这样几句话:能工巧匠的“巧”,既是本领,也是匠心的娴熟运用,不独建筑营造,他如刺绣、剪纸、银饰、竹编、手工造纸、酿酒、制茶、制砚、陶瓷、漆艺、泥塑等,都是至今还存于生活中的非遗,具体而鲜活,它穿越时空藩篱,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手艺人靠手艺吃饭,所谓匠人也是“犟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是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执着,是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境界。我不敢有教育人的意思,只是与苏州吴中区的匠人们及后生家共勉!

2022年12月8日 于沪上“凝风轩”

更多风土识小|“香山帮”之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