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蒋一谈新作:《童谣》
没有童谣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好的童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并且最好“吸收”的的精神食粮,无论是代代流传的传统童谣还是别具一格的新童谣,对于儿童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长来说,如何给孩子挑选童谣?如何利用童谣做亲子启蒙?传统童谣和新童谣有什么差别呢?针对家长关心的很多问题,头条育儿频道邀请到了知名作家、诗人蒋一谈老师做客今日头条,通过“名家谈童谣”的话题形式,针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微访谈。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蒋老师回答了哪些问题呢?我们把家长的提问和蒋老师的回答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
美妈爱读童书:能不能通俗一点解读什么是童谣?
蒋一谈:人类文明有进程,歌谣是重要的源头,而童谣是歌谣的一个支脉。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歌谣是人类诗歌的母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知道,童谣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差不多有三千年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 *** 化,文学的童心很少,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很少,中国古代童谣更多是成人假借儿童之口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依据内容,传统童谣有两类:成人写给孩子,而孩子能够记忆背诵的,另一类则是成人以童谣的方式写给成人的文字。
儿歌的内容非常单纯,就是适合孩子歌咏的用韵律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现代汉语的发展,中国童谣的外延也在拓展,气质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童谣靠近歌谣,那么新童谣更靠近现代诗歌。
全职宝妈谈育儿:我女儿目前2岁4个月,我会经常给她读儿歌,她也非常喜欢听,反复读的多了,一些简单的儿歌她已经能够熟背起来,让她受益良多,而童谣我很少接触,所以请问老师,童谣和儿歌是一回事吗?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是否一样呢?
蒋一谈: 你的女儿已经两岁四个月,绕口令和顺口溜等童谣和儿歌可以做为一个语言游戏,但最好不要看太重,能啃一些即可。这个时候是孩子形象语言和逻辑语言的开蒙阶段,所以要开始多培养孩子讲述故事语言的感觉能力。传统低幼童谣有其趣味性,但是这是有套路的语言,长远价值不大。
轩妈成长记:我每给给宝贝讲故事,都在想一个问题,孩子听懂了吗?如果可以把真实的画面给孩子看到,是不是更好理解?童谣的内容是不是都是写实景的?
蒋一谈:亲子阅读时,我们习惯用“懂”或“理解”做孩子阅读的重要标准。我觉得这个认识要调整一下为好。我们做为成年人,已经三四十岁,甚至年岁更大,但是面对生活时,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了生活、理解了生活,因为明天不可知,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点一滴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应当多培养孩子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会伴随他们的记忆。
豆小米妈妈说:童谣,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都会想到小时候那些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比较押韵,简单易懂。说实话这套《童谣》,就我自己读,都觉得不像往常的童谣,更像一首首小诗,那么有深意,时而又像小孩子的思维,那么跳跃,脑洞大开。和孩子阅读,读一句,就被打断,问这问那。漂亮的图画,看着特别舒服。请问蒋老师,这童谣创作为何与一般的童谣不一样呢?
蒋一谈:中西方童谣对比资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传统童谣依据主题和内容,按次序分列如下:品德、学习、幸福生活、游戏、亲情、友情、自然。西方童谣依据主题和内容,按次序分列如下:自然、游戏、亲情、友情、品德、幸福生活、学习。
我因此想为孩子写一部把自然放在第一位的童谣,因为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成长。传统童谣源自于歌谣,新童谣同样源自于歌谣,但因为百年来世界现代主义诗歌对中国的现代汉语和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童谣因此更靠近了现代诗歌。这是中国童谣气质上的变化。
随心舞者小山楂:1.有些童谣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就是以方言的表达,有必要转换成普通话吗?2.家长们很重视古诗词的学习,现在是否比较轻视童谣的学习与传承呢?3.在幼儿教育阶段,童谣学习应该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展现更好呢?包括学生和孩子。
蒋一谈:长江和黄河是大江大河,小溪和支流为它们输送水源。方言童谣的价值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把长江黄河比喻为驶向大海的巨船,标准的航向和指挥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 *** 化,童心很少,重男轻女的观念至今尚存,孩子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关于童谣学习,两岁之前接触传统童谣是可行的也是有益处的,但是三岁左右的时候要多读有现代性的语言文字包括故事。
晓说育儿那些事:宝宝听童谣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除了节奏感还有什么?
蒋一谈: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常识:孩子的听觉神经在三岁半左右的时候,会基本发育成熟,也就是说三岁半之前,多尽可能培养孩子的听觉神经。所以,一些低幼的有韵律的童谣很适合他们,亲子阅读时爸爸妈妈讲故事非常重要。孩子渐渐长大之后,要开始读有些难度的童谣和故事,同时开始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包括独立选书)的能力。童谣的节奏感特指低幼童谣(两三岁之前),而新童谣讲究的不是节奏感,而是语言和思维的跳跃性。
心理咨询师赵迪:蒋老师,我的孩子三岁,还属于读图时代。这本童谣中有很多图画很美很有趣,除了念童谣我该给她描述图片吗?她有兴趣,但我又怕我讲图片的语言不够诗意,破坏了童谣的意境。谢谢您!
蒋一谈:孩子喜欢读绘本,但是任何一本绘本里的文字都无法把图画里的信息呈现出来,这恰恰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局限。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人能用文字准确描述出花的香气,因为那是一种特殊的嗅觉。在阅读绘本时,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阅读直觉。如果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画面的感觉,那就太棒了!
育儿路上遇见你:蒋老师,您好,作为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我非常高兴看到您的新作《童谣》,因为小朋友又有精神食粮可以"吃"个开心了。另外,我也有个疑问想请教一下您,那就是:当孩子的童心散发着点点诗意时,作为家长,是否也应以童心相呼应,以平等的朋友角度来启发孩子扩大诗意,鼓励她写下当下的童言童语呢?还是以家长的姿态去教导孩子该怎么去写作呢?
蒋一谈: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而同情心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塑造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同情心由两个关键词构成:敏感和柔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敏感而柔软的,而敏感和柔软恰恰是真正的诗心。所以,我们才会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面对孩子,我们成年人应该谦虚,因为我们的诗心已经褪化了,但是我们应当珍惜、润泽、保护孩子的诗心。或者说,面对孩子,我们无法直接教他们写童谣写诗歌,但是我们可以启发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去感受、去想象、去表达。当我们成年人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之前褪去的诗心很可能会回来。
苗妈说:蒋老师您好!有人认为,童谣就是适合孩子吟诵的押韵的诗歌,请问这样的理解准确吗?
蒋一谈:这个说法虽然准确但不严谨,中国人做事情最缺乏的就是严谨。两三岁之前读有韵律的童谣是有益的,孩子三岁至五岁,是语言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所以,要给孩子更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机会。
孙小青:这次编写的童谣,全部都是作者原创作品吗?
蒋一谈:是的,这部《童谣》是我自己创作的。
育儿mama:说起童谣似乎觉得有点遥远了,现在的年轻父母好像大多不会给孩子一起说童谣,更多的是一起看绘本。蒋老师,对于学龄前儿童童谣的重要性有哪些?
蒋一谈:这个问题很好。我和朋友们交流过,我们也背不出几首完整的童谣,这些童谣更象是一份记忆,或者说,过去背过的童谣对我们自己的写作没有什么帮助。我也和一些家长交流过,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能背诵十几首甚至几十首传统童谣,但不能编出自己的童谣,也就是说,孩子能背诵传统童谣却不能在传统童谣写作上进行实践。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中国传统教育“重教轻养”,而童谣是成人创作的,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教”的观念,而孩子内心的诗意不是“教”出来的,是启发出来、鼓励出来的。因为成人持有“给予”的价值观念,自身因此缺乏对孩子的平等意识。
第二,成人用韵脚、叠句、复句以及顶针手法写作中国传统童谣,这是写作上的语言修辞学,是成人可以掌握的语言技法,虽然这种技法可以写出让孩子能读懂的文字,但这样的语言修辞学幼小的孩子没有能力掌握。
第三,中国家长把知识灌输看得很重,因此会更多关注孩子能否记住并背诵传统童谣,不太重视孩子阅读时的个体感受。
第四,亲子阅读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除了陪伴孩子阅读,还要培养孩子独立选书、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第五,现在有些孩子喜欢看带拼音的书籍,没有拼音就不太愿意读。孩子通过拼音能认识很多字,这也给家长一个假象,以为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
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并不是汉语本身,过多依赖拼音阅读,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停留在汉语字词的表面,在语言意识上深入不下去,从而养成浅阅读的习惯,对未来更深的阅读和理解形成障碍。语言学习是说和写的持续训练,中国传统童谣的特点是说,而不是鼓励孩子去感受、去表达自己。
快乐带娃:童谣郎朗上口,孩子很喜欢,我们是应该单纯的念给孩子听,还是应该想些别的办法让孩子更好的学童谣呢?
蒋一谈:语言的听和说,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后,说的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多看电视多看动画片是无法真正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因为真正的口语表达是语言形象和语言逻辑的结合,而中国电视剧和动画语言是碎片化的,营养成分很少。所以,最好的囗语培养方法是阅读书籍和家庭讲故事。
恬妈碎碎念:童谣只是念念就好吗?
蒋一谈:丈夫和妻子之间,如果说只有口头上的爱而无彼此的行动,这份爱不会有效长久。语言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鼓励孩子动手去写去尝试去实践。如果只让孩子听,不鼓励孩子用口语或文字表达,我们便辜负了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
轩妈成长记:诗歌,有韵律都是诗歌的特点,那是不是可以归类到国学里?
蒋一谈:国学由三部合构成: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同时拥有三种大学问之人,才能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当代中国没有国学大师。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国学,但对孩子而言,考据之学更有实践意义。考据分为文字考据和文物考据,中国的文物考据在博物馆里。在欧美国家,博物馆是孩子们平时的课堂。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博物馆,一边看一边记笔记,坚持下去,孩子会受益终生!
再一次对蒋老师的参与表示感谢~也恭喜以上几位提问的用户,将获得蒋一谈作品《童谣》一册。亲关注“头条育儿”,育儿咨询精彩互动福利奖品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