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起扫雷舰,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扫雷装具,为主力舰艇部队和登陆部队开辟一条海上生命线,保障航区安全通畅。但是在中国海军却有一款充当“主力舰”的扫雷舰,并且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为西沙海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它就是海军6610型扫雷舰。
一、6610型扫雷舰的研发背景
建国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3年6月,中国和苏联签订的“ *** 协定”,根据协议,苏联开始向中国转交相关的文件和设备。6605和6610两型军舰,成为人民海军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力扫雷舰。
1955年3月,6605型舰首舰于武昌造船厂开工,1955年4月上船台,1956年3月下水,1956年12月交船服役,至1957年12月19日止,4艘6605型扫雷舰先后建造完毕,交付部队。 6610型舰首舰于1956年7月在武昌造船厂开工,1957年2月上船台,1958年4月下水,1958年9月13日交付海军使用,厂方编号甲65,服役后舷号为933。此后,第一批6610舰的其余3艘先后开工建造,并于1958年年底全部服役。
1966年8月,广船开工了彻底“中国化”的首舰398、399舰,两舰分别于1969年和1970年服役。1981年12月,6610型扫雷舰正式生产定型,此时距首艘国产6610型舰下水已有23年。船舶工业开始建造6610型扫雷舰后,先后进行了超过十次大小修改,将这型军舰从一型有二战德国军舰色彩的苏制扫雷舰,逐渐改进为一型贴近中国实际、体现中国当时技术水平的军舰。
装备情况:自1955年第一艘6605型舰开工建造开始,至1987年12月最后一艘6610型扫雷舰交付部队为止,两型扫雷舰共计建造了38艘,其中6605型舰4艘,6610型舰33艘,在建造途中被改造为水声研究船的6610型舰1艘。
6610型扫雷舰,是中国6605型的改进型号。在1956年6月,苏联提供给中国254M型扫雷舰技术文件 。在6610型舰建造期间,苏联于1956年6月将6610型基地扫雷舰的原文资料共4919份,共计25043页、总面积2582.57平方米,转交给中国方面。中国船舶工业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对其进行了翻译复制,由武昌造船厂根据苏联转让图纸和提供的主要材料设备自编工艺路线组织生产。
6610型扫雷舰首舰于1956年7月在武昌造船厂开工,1957年2月上船台,1958年4月下水,1958年9月13日交付海军使用,厂方编号甲65,服役后舷号为933。此后,第一批6610舰的其余3艘先后开工建造,并于1958年年底全部服役。第一批舰并不是完全按照苏联图纸建造的,而是对舰的通风系统、贮藏室、发电机设备等12个项目进行了中国化的修改设计 。
在1958年之前,中国还向苏联先后订购了两批各两艘6610型扫雷舰的材料设备,其中,第5、6艘设备较为齐全,安排给当时的广州海军第201工厂(即后来的黄埔造船厂)建造;第7、8艘只订购了部分设备,其余设备(如扫雷用绞车、吊车等)计划自制,安排给广州造船厂建造。第7、8艘只订购了部分设备,其余设备(如扫雷用绞车、吊车等)计划自制,安排给广州造船厂建造。
后来,5号舰被改为水声研究船,将扫雷装备的空间改为了水声工作间,6号舰先被计划改为水声研究船,后恢复建为扫雷舰,该两艘舰于1960年6月全部服役。7、8号舰则由船舶产品设计院一室负责进行了“南海方案”修改设计,再由广船建造。“南海方案”的主要修改包括:首部双管37毫米炮改为85毫米舰炮,原手动扬弹机改为电动链式扬弹机,以加强舰的火力,这是当时海军首长亲自要求的改动;
增设冷藏系统;全面修改通风系统;取消锅炉与暖气系统,改设空调系统;增大停泊柴油机发电机机组功率。此后,参加1974年西沙海战的389舰,就是“南海方案”的二号舰,在参战时,艇上是有1座85毫米炮的。7、8号舰至1963年建成服役 。
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破裂,苏方撤走了专家,停止了供货。此后,武昌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正在进行的各两艘6610舰,均停产搁在船台上约两年之久。面对这种形势,海军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决定组织国内力量解决配套产品问题,并利用正在进行6610舰“适应东海条件”修改设计的机会,将国内能够提供的设备加入图纸。
这就是6610“东海方案”型舰,其修改内容包括:增加空调系统,确保夏季有冷气,冬季有暖气;更新锅炉、暖气和日用蒸汽系统等,经过“东海方案”修改设计的6610型舰9、10号舰于1964年年底交船服役,但是,由于很多国产设备一时无法生产,舰上当时还有很多缓装项目,留待以后补装。此后,为了改变这种形势,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即船舶工业部)决定将6610舰彻底“中国化修改”,后来称为“65修改”;除了贯彻“东海方案”外,还对空调设备、扬弹机、通讯和雷达设备进行了改造。1966年8月,广船开工了彻底“中国化”的首舰398、399舰,两舰分别于1969年和1970年服役。
这一时期,海军根据对未来战争的判断,认为当时应当着重发展港湾、江河扫雷艇等其它扫雷装备,且认为6610型舰性能落后,缺乏继续建造的价值,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的影响,1967年至1974年,船舶工业未开工新的6610型舰。但1972年以后,由于美国在越南沿海港口、航道进行了全面的布雷封锁, *** 雷战的重要性又有所提升,再加上新型 *** 雷舰艇尚未研制成功,国内政治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6610型舰的生产于1974年开始恢复。同时,六机部开始研究6610型舰的定型问题,定型修改设计对“65修改”进行了818项改动,包括更换新型声呐、新型调距螺旋桨等,至1981年12月,6610型扫雷舰正式生产定型,此时距首艘中国国产6610型舰下水已有23年 。
二、6610型扫雷舰的技术指标以及武器装备
排水量:标准570吨 主尺度:长60米,宽8.8米,吃水2.3米 动 力:2台柴油机 航 速:15节 航 程:3800公里 编 制:77人 武 器:63式37毫米舰炮2座(南海方案为1座85毫米主炮和1座37毫米双联舰炮),61式25毫米双联舰炮2座,14.5毫米双联机枪2座 扫雷装备:350型猎雷声呐一部,两套MKT-1型大型爆破截割式扫雷具,一套BTAK型音响扫雷具和一套TEM-52M型电磁扫雷具 消磁、扫雷设备:1963年,上海华通开关厂开始试制舰艇消磁电流控制设备。1964年,制成中国第一套仿苏PT—40型设备。1971年,自行设计制成XC—3型三分量磁强计式消磁电流控制仪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海舰队版本的6610型扫雷舰改装了1门威力巨大的85毫米主炮,成为保障西沙海战胜利的“定海神针”。6610型扫雷舰交付部队,由于深感火力不足,又进行了改进,这就是著名的“南南方案”。该方案将主要武备,改为了1座85毫米主炮和1座37毫米双联舰炮。当然,85毫米主炮也是来自苏联的舶来品,属于二战时广泛装备于苏联海军中小型舰艇的1941年式90K型舰炮。当然这型火炮,也曾准备作为“马克西姆·高尔基”级巡洋舰的副炮使用。该炮最大射程15000米,射速每分钟15-18发,设有后部敞开式炮罩,可抵御炮口冲击波及炮弹破片,一个85毫米炮的炮组共有成员8名。其中,作为6610型舰中的第8艘389舰和第13艘396舰,曾经参加过1974年的西沙海战。虽然,在海战中85毫米炮的作用不如小口径舰炮那么突出,但是389舰的85毫米炮还出现过卡壳的情况。但是,当该炮排除了故障之后,一连数炮击中南越的10号舰指挥台,击毙了对方10号舰舰长,成为海战中几个关键点之一。而且274艇的85毫米舰炮在开战之初,就把南越4号舰的76.2毫米炮的雷达炸掉了,又用两炮将其127毫米主炮也送上了天。
三、今朝建功西沙,千秋有功国家
1974年1月17日,南越增派“陈庆瑜”号驱逐舰抵达西沙群岛海域。18日上午,“陈庆瑜”号和“李常杰”号再次武力威胁中国渔船,在中国271编队赶到后南越军舰才挂上了“本舰操舵失灵”的旗号,离开现场。18日上午,由中国海军389和396两艘扫雷舰组成的396编队与271编队在永乐群岛海域汇合。18日晚,南越海军战场首席指挥官何文锷,乘坐“陈平重”号驱逐舰在“怒涛”号护卫舰的伴随下重新返回西沙海域。至此,双方对峙的舰艇的数量为4对4,但南越海军在装备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4艘舰艇的总吨位,还不及南越的1艘,而且南越军舰普遍装备舰炮火控系统,中国舰艇火炮则还是人力操作。双方实力对比优劣显而易见 。南越海军发现中国只有4条小型炮艇,立即兵分两路占据有利外线,展开战斗队形。仗着舰艇吨位和火炮优势,南越海军想“速战速决”。
1974年1月19日5时47分,“陈平重”号率领“陈庆瑜”号由金银岛、羚羊礁以南的外海向琛航、广金两岛接近;接着“怒涛”号和“李常杰”号由广金岛西北向中国舰艇接近。中国南海舰队司令张元培立即命令:396、389两艘扫雷舰进至广金岛西北海面,拦截敌“李常杰”号和“怒涛”号舰;271、274艇编队进至广金岛东南海面,监视“陈庆瑜”号、“陈平重”号。
1974年1月19日清晨,数十名南越军人在广金岛抢滩登陆,向岛上中国军民开枪射击。守岛中国军民立即还击,迫使他们撤回舰上。岛上登陆失败后,自持“舰坚炮大”的南越海军,便转而进攻中国舰艇。“李常杰”号舰开足马力,冲向中国396编队。张元培要求各艇:一定要坚持后发制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先开第一炮。19日10时23分,南越“陈平重”号高速冲向中国274号猎潜艇,率先对274艇驾驶台开炮,中国舰艇当即开炮还击。海战正式开始。南越“陈庆瑜”号的舰长武友山战后确认,是南越海军“打响了第一枪”。海战格局是2对2,中国271、274艇分别攻击南越“陈庆瑜”号和“陈平重”号,396、389舰则攻击“李常杰”号和“怒涛”号。面对中方态势,南越军舰试图拉开距离,以发挥舰炮射程远的威力。但中国海军舰艇紧紧咬住南越军舰不放,开足马力,抵近攻击。
中国军舰小口径火炮一阵齐射,重创越方军舰。战斗中,271艇利用“陈庆瑜”舰的火力死角集火攻击,造成该舰通讯中断,军旗落入海中,迫使其拖着浓烟逃逸;396、389号舰则贴近“李常杰”号进行集中火力近射,使南越军舰甲板上多处起火。此时,“怒涛”号趁机向中方389舰偷袭。紧急时刻,271编队两艘猎潜艇向“怒涛”号右舷一阵急射,南越军舰中弹起火。11时49分,中国海军猎潜艇第74大队(由281、282号两艘猎潜艇组成,已于18日抵达西沙群岛宣德群岛的永兴岛附近待命)及时赶到,并进入海战场。
12时,南越舰队的指挥长何文锷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海战中他摔断了一条腿),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掉头撤离(他后来的自传说当时误以为是导弹驱逐舰来了) 。“怒涛”号本身航速慢,加上遭受重创,无法跟上逃离的编队。12时12分,第74大队接到了攻击命令,281艇全速上前,向“怒涛”号猛烈射击,于14时52分将南越“怒涛”舰击沉。经过1个小时激战,南越10号舰被击沉,其余1艘重伤,2艘轻伤后,狼狈逃窜。这次海战共毙、伤南越军队117人。
1974年1月20日,9时35分,海军和 *** 司令员许世友指挥的中国南海舰队军队发起收复西沙三岛的登陆作战。中国参战部队分乘海军舰艇和渔轮向三岛开进。到达预定位置后,登陆部队换乘橡皮舟和小舢板,在海军舰艇炮火的掩护下,由4连、5连和两栖侦察队按3个梯队在甘泉岛东南滩头登陆。面对中国军队的攻击,侵占该岛的南越军队见难以抵抗,不得不放弃滩头阵地后撤至甘泉岛的中部地区。打头阵的4连在占领滩头阵地后,仅用10多分钟就迫使被围的南越军队官兵全部缴枪当了俘虏 ,此战中国军队共毙、伤南越士兵各3名,俘获少校范文鸿以下48名(其中美国顾问1人)
本次海战中发挥巨大功效的是85毫米主炮。海战中,最先接战的6610型扫雷舰和6604型猎潜艇,不论在吨位上,火炮的数量上,尤其是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南越的四艘军舰相比。于是,中国海军参战舰艇尽可能采取近战手段,进入敌大口径火炮的射击死角区域内作战。然后利用85毫米主炮对越南战舰进行扫射。据战后统计,除了被击沉的10号舰之外,南越战舰“李常杰”号中弹820余处,“陈庆瑜”号中弹830余处,“陈平重”号被中国火力扫射的仅剩1门40毫米炮可以勉强作战,其主炮被毁,左舷40炮被毁,右舷弹药舱中弹起火。
6610型扫雷舰大小适中,拥有比较大的续航力、自持力,以及较好的适航性,而且设备齐全,火力较强,航程基本满足中国对海防的需要。正是通过引进制造,中国学到了世界先进的扫雷技术,并真正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扫雷能力。由于中国舰船工业和相关军工科技水平的限制,该舰总体性能不够突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但在那个缺少大型水面舰艇的特殊年代,6610型扫雷舰不仅扮演好了扫雷舰的原定角色,而且发挥了巡逻舰的作用,为护航护渔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6610型扫雷舰冒着沉没的危险迎难而上,力挽狂澜,为夺取西沙海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