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朴赞郁在韩国怎样(朴赞郁影评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朴赞郁在韩国怎样(朴赞郁影评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了解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是朴赞郁脑残粉一枚。这么些年来,一直陆陆续续的有写他的东西。既然这里提了这个问题,那我也不另写了,把我这六七年来关于他近几部电影的文字精简一下,贴在下面。

我每次看《复仇三部曲》,都不得不激动一下。

  为什么我会这么变态?是因为现在的电影,真是太沉闷了。

最早看《老男孩》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第一我觉得故事有点“狡猾”,用催眠做关键情节点,太取巧不实在;第二,做为一个正常人,我对“变态”的东西还没有欣喜到去拥抱的程度。

  但第二遍、第三遍看的时候,再加上几遍《金子》和《我要复仇》,我就转变了这个观念。

并不是那些毛病都不存在了,而是我发现,相比朴赞郁电影里丰富的想像力与叙述的多样性、电影语言的独特性而言,那些毛病变得不太重要,甚至有时候,适当的“变态”还是必要的,这是整体风格的必要手段。

电影,有很多种考量标准,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可是很多时候,什么标准才有价值?看看电影史上,真正留得下来的电影是哪些?能影响现在的创作者和未来的创作者的电影又有多少?你很容易得出结论,个性化创造、风格追求为主导的电影占据了绝大多数。

任何艺术的发展,创意及个性都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重复老的东西在生命力上能有几分贡献?而且人家“创新”一把容易么,总有人对新的东西出现保持警惕和反感,而对重复一万次的东西表示欣慰和自在。借口无非有二:“要讲好故事啊”“形式大于内容啊”,按他们的标准,电影史上有一半的片子都要消失了。当然,也不能把一些初级的胡搞当成创新。

现在的影像制品有多少啊,电影电视互联网——可能上万部影片里,才会有一部去考虑在电影叙述、镜头组合上去创新。可能有一万个观众会对那些制作精良、视听老土的东西津津乐道(事实上对这些东西遗忘得最快的也是他们),我没意见。电影有商业的属性而且会一直发展下去,我没任何意见。

只是允许我称赞为数不多的属于电影艺术的惊喜吧。你以为像“复仇三部曲”这样的电影和朴赞郁这样的导演,真的很多么?

《JSA》

朴赞郁的成名作是2000年的《JSA》,这部影片在韩国创造了票房纪录,也许更多是因为南北韩的敏感话题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部电影彰显了导演扎实的叙事功底。发生在一间小屋里的血案,由两名生存者和一位调查者带出种种蛛丝马迹,并在最后统一了结。这种故事很容易变得平淡或拖沓,但朴赞郁没有让观众犯晕,干净利落的完成了任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是朴赞郁最“令人亲切”的,看下来基本很顺。本片其实没有太多朴赞郁现在的风格,只是最后一个镜头让人相当吃惊,你会感觉到,这导演将来肯定能吓人一跳。

《我要复仇》

2002年,朴赞郁终于拍出了第一部标志性风格的《我要复仇》,这个概念之后发展成“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里有很多手法在他后来的电影里有了继承,比如绚目却阴森色彩和场景。很多时候,《我要复仇》的影像进行得很缓慢,固定机位很多,全靠人物调度来引人,静止的外在与暴力的内容形成反差。

  就像老朴在《我要复仇》里说的:我不喜欢没有惊喜的电影。观众喜欢简单的叙述,这部电影需要他们更主动的去理解里面的形象密码。

《我要复仇》的电影语言……尤其是电影声音的表现力非常强。看了《老男孩》和《金子》那种精致“配乐”后,你简直想不到朴赞郁原来可以把环境声和音效、人声做到像“配乐”那样精彩。这种声音空间的处理,当然也是跟整个视觉效果配套的。真正的“冷酷到底”,控制力极强。给我的感觉是,好像从JSA之后,朴一下子就建立了强烈的风格。

  不过,这种相对“简约”的视听风格,被后面那几部的“花哨”代替了

《老男孩》

现在韩国不少导演拍电影都有一股子“MTV”的味道,优点就在于他们的时空观念确实很自由。他们可以用一切能想像出来又有操作性的视听语言来表现某一个动作或某一个场景。并不在于动作是否合理,前后是否跳轴,时间是否连贯——切只为突出好看、新颖。MTV也是如此,但是这一招用到电影里,如果缺乏控制的话很容易把片子搞成一部长MTV,形一散,就缺乏震撼力了,比如头文字D。

老男孩的优点在于,他的视听还是服务于人物和冲突的,虽然这个故事过于离奇,现实感不强,但导演的手法也正好匹配。而且导演对音乐的自如运用,实在是很……想过用威尔第的弦乐配血腥镜头,真是有点暴力美感了。但这种美往往得看第二遍才有感觉,因为第一遍你只可能感受到暴力。

《老男孩》这部片的最狡猾一点就在于导演调动视听来包装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从而吸引观众。从第一个镜头看得出来,一开始,背景音乐就到达了高峰,然后是手抓住领带的特写(影片头一分钟就开始一个 *** ,这种处理很大胆),再切几个镜头就展示了楼顶这一个充满悬念的动作——两个男人的姿势都是静止的,从习惯上来讲都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突出人物间的姿态,这种奇特的场面能给年青观众造成一种“酷”的感觉(这种应用从大量的MTV里都能见到)——这种对关键动作的强调和包装贯穿始终,而且尽可能注入年青人熟悉的元素。比如许多人喜欢的那段横移式的段落镜头表现群殴,那就是活脱脱一个日本任天堂游戏的翻版,在街边的游戏机里就经常能看到这种场景,这对年青人来说都是有相同观赏 *** 的。再比如后来男人找到看守自己的人时屏幕上还出现漫画式的线段标注,对流行漫画中经常出现的某些分镜头的借鉴也可以在影片中看出(我发现现在视觉上做得好的电影,很多都受漫画影响)。

接下来导演更是试图用各种手段不断调动观众,让视听冲击尽量靠向饱和。最明显的是那些“恶心”的血腥镜头,都给了大特写,让人不忍看下去。这一切都反应了导演的一种视觉倾向,他反复的进行轰炸,特写尤其的多,也还比较平均的分布在各个段落中。广角镜头的大量使用、摄影机频繁地进行移动、情节的离奇(也有些牵强)让这部影片有了很“引人”的形式。这个片子整个故事时空发展其实是比较常规的,但导演就是就在某一点的时空上做手脚进行自由表达,这就让影片即符合观众的观赏要求又能具备新意。

《亲切的金子》

复仇三部曲终结篇,没让人失望。这一回,相对于前两部,尤其是《老男孩》来说,故事简单了,可讲述手法更复杂;冲突没那么激烈,可情感更细腻了些。视觉更华美,但似乎有点散乱。总之,与前两部比,有共性,但更有自己的个性。

《金子》最大的改变和个性,就是叙述时空的不同。这一回的悬念并不如《老男孩》那般惊心动魄,《老男孩》完全是靠目的支撑动作,动作带出情节,情节围绕目的,一种环环相扣的叙述过程,偶有回忆,但基本是线性的。而《金子》的时空交错,闪回闪进,加上幻想与现实,便有着比《老男孩》更复杂、更跳跃的方式,这肯定也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

在这种方式的指引下,导演采用了与以前不太一样的视听手段。而在《金子》里,他更频繁的使用“相对静态”,或“动、静”结合的表现。镜头里更多是人物动作过后的状态,比如金子和狱友的拥抱,他拍的不是过程,而是拥抱的结果;或是通过剪辑展现动作的不同倾面,比如金子对着两个绑匪开枪的场景,就是几个静态的特写渲染,再接动态的横移,在配乐的衬托下,酷毙了,不亚于《老男孩》那个横移长镜头。

这种手段在《金子》里的运用,给这部影片的叙述风格定了一个调子。很多时候,影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件事的某一两个片断,一个截面,人物动作很少的截面。比如金子与不同狱友见面时,都会有闪回。很多时候,只是几个镜头,十几秒或是几十秒的时间,就把一段本来可以表现得很复杂的故事,简单概括完了。而且,这些片断并不乏某种美丽,哪怕这种美是残酷的、颓败的,就像金子的红色眼影。“闪回”“闪进”,老早就有这种用法了,但他在“金子”里大量的“闪进”与“闪回”交插运用,尤其是警探与金子在蛋糕店见面前后的那一段落,好几个时空交插起来,非常漂亮。这几乎也成了他以后的拿手绝技之一。

这样的处理,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叙述过程频频出现。于是影片叙述节奏飞快,时空交错,信息量极大,如果一两个镜头你没有注意到,那么你可能就搞不清金子与这个人的关系。如果你足够认真和仔细,你就可以体会到导演的每一处构思,他就像织着一张网,网的中心是复仇对像。

导演围绕着这个中心,用影像一点点勾出了金子从前的世界,这张网,纹路是交织着的,因此有不断的闪回、甚至闪进,还有金子关于复仇的幻想。这张网,还是华丽、繁复的,所以我们看到金子那么多不同的狱友纷纷登场,人物众多是《金子》不同于前两部复仇故事的元素之一,因此在内涵上也与前两部有了区别。这一特点,将在后面的“众人复仇” *** 段落里达到巅峰。这个群体斩杀的段落,非常惊人,内里又血腥又残酷,其实还温情甚至有点搞笑。这种复杂情绪交融的段落在当今影坛也是非常独特的,这一点在他后来的《蝙蝠》里也有体现。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的精致、唯美,仿佛不带人间气息,再配合上这种叙述结构,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巴洛克”的意思。哪怕是穿插其中的小过门,导演也做得相当华丽,比如简单转场镜头,虽然有电脑特技的帮助,可只有极具视觉想像力的导演,才会想得出这么有创意的独特转场方式,朴赞旭这个特点在《老男孩》里早已表露无遗。

所以,影片主体配乐就是再合适不过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羽管键琴,还有凄婉的小提琴,既有宗教音乐的感觉,也有俗世沉沦的哀伤。这与整部电影“血腥”的唯美、繁复的视听结构、逼问人性恶的一面、追求心灵救赎等内容,形成了一体。最后的摇篮曲,也暗示着复仇者心灵最后的平静。

《机器人也无所谓》

  这部电影肯定是争议之作——说它看不懂的,说导演自大狂妄的,说雄风不再的,说重复自己的,都无所谓。

我很想为这部电影说些话,坏话当然就不说了,大多数人都说得出来。是要说好话,比如说它的神经质时空是恰到好处的,它的前言不搭后语是有想法的,它的叙述细节是有对应的,它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它的自作聪明也不是那么讨厌的。

但好像说这么多也没什么用,观众只管好不好看,对这些东西往往无所谓,就连朴赞郁也有点无所谓,那俺也只好无所谓了。

  从一部商业片、娱乐片的价值来看,这部电影当然不会成功。如果从作者风格来考查,我得说这部“神经病”电影给了现在的沉闷电影界一个有趣补充。

我想主要说一下开头“七分钟”的巧妙。这七分钟的段落基本上树立了全片的叙述基调:神经质的、跳跃、自我幻想的多时空交叉处理。但完全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并不算有效的叙述——尽管很多创作者会以“神经病”题材来掩盖自己的混乱。而《电子人也无所谓》的叙述不同,它是有逻辑可寻、有条理可言、有趣味可挖的。难得的是这一些东西埋伏在表面的凌乱下,需要观众作第二次、第三次耐心阅读方能找到。

  具体的图文分析在这里:

朴赞郁……无所谓?

朴赞郁对观众的要求,有点太高了。这个快餐时代,谁爱看这种自已给自己找累的神经病电影呢?也许只有俺这种神经质兼强迫症型电影青年吧。

《蝙蝠》

  朴赞郁电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他在类型片里塑造出独特的世界。

变奏“犯罪片”,是他的拿手法宝。这一回从“纯情神经病院”回归“吸血鬼犯罪片”,显然更加得心应手。但从气质上,《蝙蝠》的疏离、象征气质,又有点延续《机器人也无所谓》的空间方式。

  简单的说,就是老朴客的片子越来越没有“人气”,这一点显然是与大众欣赏习惯脱节的,也是“恶评”的由来。你看不到普通的群众和世界,更像是一出荒诞舞台剧。但在他自己营造的这个世界里,导演的创作越来越完整与风格化。整部《蝙蝠》给人非常深刻却又难以形容的视听感受——悲伤的、邪恶的、幽默的、冷酷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首“黑暗之诗”。看到最后甚至还有一点点童话的感觉,当然是血腥版童话。

《蝙蝠》讲的是一个人如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而故事的情境是:当这个人精神上是神父、而肉体上是“吸血鬼”的时候,他如何处理?灵与肉的挣扎,整部电影剧作的最核心推动力量就是这个。与金玉彬的欲/爱关系,是从这一点发散出去的——也就是“吸血鬼”的动物性。包括故事由此展开的“欺骗”、“谋杀”等等更阴暗的层面。整部电影都在讲述这种与“黑暗面”的纠结与斗争。同时,这个斗争并不仅仅是宋康昊一个人的,也包括他的那位导师,包括金玉彬,还包括那个虐待金玉彬的家庭。这里每一个人物的“黑暗面”的设计都有不同的侧重。

整部《蝙蝠》的剧作线都贯穿着“矛盾”,人物行为的表面与内在发展的冲突。叙事线相对简单,但里面元素的对应、人物的设定还是很值得琢磨、很有意味。尤其在已经形成俗套的“吸血鬼”题材里,加了不少新鲜的“调料”,有趣。当然最有趣的地方,还是那些与“犯罪”有关的处理。尤其是最后两大 *** ,都具有超强的场面调度,复杂的情绪交缠,突然降临的暴力,残酷的黑色幽默。

影片最后的“黎明”段落,可以说无论在电影语言还是人物情绪上都是一个最 *** 。长达数分钟无对白的二人对峙,巧妙的场面调度,义无反顾的寻死之心,既像悲剧、又像喜剧,也是内心光明与黑暗的最后一次斗争,是“黎明前的黑暗”。最后,就像日出的到来不可避免一样,黑夜终究结束,在意义和影像上依然是“双重”的。神父相信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不过是在地狱里,而执行这一切的只能是光明。以死亡来迎接新生,以血腥的腐烂、又如童话般的海边日出结束了这一场历时悠久、辛酸难辨的心灵拉锯战,结束了这首黑夜之诗。

  喜欢《机器人》的朴迷会喜欢《蝙蝠》;但不喜欢《机器人》的也有可能喜欢。不是没缺点,但《蝙蝠》在创作上是可以与“复仇三部曲”相提并论的作品,是经得住反复观看的电影。

《斯托克》

  因为这部悬疑电影还没出下载,很多网友还没看,所以不好剧透,简单抒一下情。  

朴赞郁进入好莱坞,肯定有诸多限制,但他还是献上了一部典型的朴式作品。这片再次体现他的超强电影语言功力。几乎全是视觉化叙事,大量的视觉细节挑战一般人已经习惯的对白叙事风。

Stoker的故事看上去很夸张,其实底下全有铺垫。镜头关联性相当强。又加上交叉剪辑,时空跳跃剪辑,多种叙事与视觉的多重象征。朴客拿手绝技大量运用。具体表现方式就不透了。

  可以说,普通观众看一遍,视觉上远不足以吃透这部片。

  对白写得也很有对应之处。就比如开头的第一段,非看第二遍才让你发现句句血泪。

  但现在观众有几个有这种耐性和敏感度?所以铁定不受欢迎。

但真的,很鬼特别。最后一场戏太棒了,看得我直想鼓掌。

  也有一些问题,如闷场,如群演等等。毕竟不是拍自己的文化。剧本也是有想法的,米帅是个聪明人,虽然我怀疑有些妙点是老朴所为。

这部电影是讲“女人成长”的,跟《金子》有点像,不过更暗黑一点。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大面积负能量……看得我那叫一个开心。

这个故事不复杂,算小品之作,所以精练一点感觉更好。虽然老朴这回没了御用剪辑,但绝对参与了终剪,就那个剪辑师前几部作品,跟这部天差地别。音乐方面换人倒是稍有遗憾,比以前曹英沃那种华丽的黑暗少了点华丽,多了点惊悚。但摄影取景和场面调度、镜头运动,仍然是华丽丽的朴式啊。

有一个视觉细节跟昆汀Django很像,但更进一步,更震憾。当然如果加二十分钟戏,可能会多些人物吧,也不一定必要。比如《蝙蝠》的加长版我觉得大部分是可以不加的。中间有些对话有点闷,虽然在意义上而言非常必要,但可以更好。

Stoker整体想一遍,我觉得已经比较完整了。

  反正,这片绝对能满足朴赞郁的粉丝们。

  有剧透的评论在这里:

Stoker 华丽长成

更多朴赞郁在韩国怎样(朴赞郁影评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