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建设中的临江新区顺庆片区。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步履铿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南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锚定产业兴市,南充的这十年是有色彩的,那是重大产业项目开工现场的猎猎旌旗,勾勒出“担当实干谋发展”的感人画面;坚定项目为王,南充的这十年是有声音的,那是挖掘机与车床共同发出的交响曲,协奏出“奋楫争先向未来”的动人乐章。
十年来,南充以项目为抓手,强壮产业筋骨,筑牢发展基石,以更加坚实的“稳”,更高速度的“进”,奋力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经济体量不断实现提档升级,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两个千亿级台阶;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29.1:38.8:32.1调整为2021年的18.2:39.2:42.6,实现了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转变。
A 产业结构 “二三一”型转为“三二一”型
过去十年,是南充产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量”与“质”并重,“速度”与“规模”并存的“高光”十年。产业支撑不断夯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三产共兴成为立城之基,托起了南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近日,记者在南充富安娜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流水线上的纺织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工人们使用纺织机器对产品仔细缝合,一件件款式新颖的床上用品正不断下线、打包装箱,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市场。这一片隆隆“机杼声”,正奏响着南充丝纺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强音。
南充富安娜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作为老牌丝纺服装企业,落户高坪区已有十余个年头。“这十年来,是我们企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产值从2012年的2000万增长到2021年的11亿元,人员从260多人扩充到1100多人,厂房面积从8000平方米扩大到17万平方米。”公司办公室主任祁爱强说。
“过去十年,全市发展进程实现大跨越,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胡佳富分析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29.1:38.8:32.1调整为2021年的18.2:39.2:42.6,实现了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转变。
十年来,全市持续擦亮农业大市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粮油、生猪、蚕桑、蔬菜、晚熟柑橘“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油料、中药材、牛羊、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现代农业园区。2021年粮食产量达317万吨,列全省第2位,生猪出栏591万头,列全省第1位;现有“国字号”园区6个,省星级园区7个,省级园区数量和规模全省第一。
十年来,全市工业加快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聚力发展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丝纺服装等传统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化工基地、成渝地区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2011年的481户增加到2021年的85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年年均增长9.7%。2021年“3+3+1”产业总产值近2200亿元。
十年来,全市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培育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医疗康养、社区家庭“五大成长型服务业”,全市现代服务业加快成势。南充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阆中古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南充现代物流园跻身国家示范物流园区。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6%,较2011年提升10.5个百分点。
B 招大引强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十年来,南充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项目招引捷报频传,项目攻坚扎实推进,抓项目促投资干劲十足,为南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近年来南充工业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总投资330亿元的永盈新材料年产80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自今年6月30日开工后,就“上紧发条”全力推进建设进度。“目前推进十分顺利,我们力争在年底完成土建交安,确保项目按质完工、如期投产。”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生说。
十年间,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在投资建设,一大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集中上马,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吉利四川、中科九微、凯普松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南充,香港电阻、英联达、川晶科技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330亿元的永盈新材料项目落地南充经济开发区,对南充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基地具有重大意义;总投资102亿元的弘信电子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成为推动南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从北湖公园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到滨江大道、江东大道、清泉坝双层互通工程等城市干道提升改造;到“印象嘉陵江”“黄金江岸”、双女石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再到川东北金融广场、市博物馆、高铁商务区等城市新地标的精彩呈现……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成为推动南充城市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非凡十年,南充巨变可见可感可得。如今的南充,升腾着干事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一张张图纸正不断兑现为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发展不止步,奋斗无穷期。站在新的起点,南充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扬帆再启航。
■部门访谈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大项目支撑“六个区域中心”建设
——专访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坚
记者: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徐坚: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三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积极抢抓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国内产业转移等战略机遇,聚焦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绸纺织、食品饮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全市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发展,实现区域制造中心蓄势突破。
第一方面,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发展。加强战略谋划、总体设计,聚焦产业问题短板,科学制定政策举措、强化专班协同推进,努力破除瓶颈、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筑牢优势。第二方面,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带动、腰部企业延链配套、基础企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第三方面,坚持项目引领,高效发展。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生成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形成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全力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项目攻坚态势。第四方面,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大赋能,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第五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生态式发展,建立生产高效、空间集聚、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链。第六方面,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协同达州组团培育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开放发展格局。
记者:加快建设“六个区域中心”,最终都要靠具体的项目来带动和支撑,我市未来将如何推进“六个区域中心”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尽快成势见效?
徐坚:项目总抓手,投资主驱动。我们将坚持以项目工作统揽经济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畅通经济循环,解决发展不足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以大项目支撑和推动“六个区域中心”建设成势见效。
千方百计夯实项目支撑。紧盯国家战略,对照“十四五”规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围绕提升南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科学谋划,扎实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调查研究,通盘考虑、精心包装、对接争取、招大引强,着力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做实项目工作基础。今年1—8月,我市已围绕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和105项重大工程共储备项目1466个、计划总投资8742.3亿元,申报项目987个、计划总投资7183.6亿元。
积极主动抢抓政策机遇。抢抓国家稳住经济大盘系列政策机遇,精准对接国家政策投向,围绕“六个区域中心”建设,谋划储备申报一批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和其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面支持,力争更多项目、资金进“盘子”、入“笼子”,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六个区域中心”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资金争取捷报频传,截至9月底,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54.5亿元。1.争取到位中省预算内资金24.68亿元,超2021年全年2.94亿元,增长13.5%。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位资金10.69亿元,居全省第一。2.成功发行2022年度地方 *** 专项债券84.16亿元,全面完成年度发行任务。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项目58个、争取资金55.44亿元,分别居全省第1、第3位;30个项目成功签约,投放到位资金37.93亿元,居全省第3。4.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我市中长期贷款项目26个、争取资金额度64.49亿元,居全省前列。5.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通过省发改委审核项目15个、资金额度25.7亿元,居全省第1。
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抓重点、补短板、解难题,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按照“一项目一实施方案、一市县领导、一牵头单位、一推进专班、一进度图表、一迎督迎审组”的“六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压茬加压、全力冲刺,形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强大合力,推动项目投资量、实物量、工程量“三量齐增”,确保重点项目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为建设“六个区域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系统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投资落地、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化为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努力绿色制约企业发展、阻碍项目推进的问题短板,按照“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将资金、用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全力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全省一流营商环境,坚决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
本版文字由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冯方雄采写,图片由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力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