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张奇珍
一
平江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既不同于湘方言,又不同于赣方言,从其归属看,倒有点客家方言的味道。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平江人的基本姓氏大多来自北方,据旧县志记载,平江一些大姓,如吴、黄、余、李、张、徐、陈等,都是唐宋时期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迁来平江的。这些大姓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千多年来,绵延不绝,奠定平江人口的基础,影响平江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平江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大姓,就没有平江方言。那种只从单一小姓来研究平江方言的人,是患了“一叶障目”的毛病,真要了解平江方言,决不能不研究平江的大姓大族的语言现象,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方可弄清平江方言的本来面貌,科学而准确地给平江方言定性。本文主要说说平江方言的基础,即平江话中的“唐音宋韵”。
二
顾名思义,“唐音宋韵”就是唐宋时期的音韵,这里是互文,也是对举,不是说唐朝的音,宋朝的韵。当然,我们现在也不能回到唐宋,只能从保留下来的资料中了解。这里我拿唐朝的语音著作《唐韵》和唐诗,与《现代汉语词典》、平江话三者进行比较,看平江方言中还保留了哪些唐音。
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唐韵》。《唐韵》由唐人孙愐编著,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其上、去二声都比《切韵》多一韵。由于《唐韵》的“唐”是以朝代命名的,孙愐借此扩大了影响,带有官方的性质,其影响,其名气,比其它辞书都大。北宋范镇在他的《东斋记事》中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尽废。《康熙字典》在解释字条时,将《唐韵》列为首选,其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我拿它作比较,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三
平江方言中的“唐音宋韵”,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母的保留。平江方言里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完全不同的声母。如普通话读j,平江话念g;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街皆界届介阶间简监家假架嫁枷袈讲教角叫窖交等。再比如普通话读d,平江话念t;普通话读h,平江话念f;普通话读zh,平江话念d。以前我们不知道平江人讲话为什么把“qùjiē(去街)”叫做“qiègāi”,把“jiēji(阶级)”念成“gāiji”,当那些不懂平江话的人故意拿这些所谓的平江话标志对平江人加以嘲笑时,我们总感到难为情。因为我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平江人!其实,这正是平江话保留了古声母的缘故,在《唐韵》里,这些字的声母其实就是平江人现在所念的声母,只是很多人不懂,我们平江人其实是怀揣宝贝(语言活化石)而妄自菲薄!请看下面一组字在《唐韵》、普通话和平江方言的读音吧:
组字 唐 韵 普通话 平江方言 方言词
街 古谐切 jiē gāi 上街
阶 古谐切 jiē gāi 阶级
嫁 古讶切 jià gà 嫁女
界 古拜切 jiè gài 世界
枷 古牙切 jiā gā 枷锁
觉 古孝切 jué gào 困觉
江 古双切 jiāng gāng 平江
教 古孝切 jiào gào 教书
上述组字第二组中的“古某切”,是流行中国仅两千年的注音法——反切法,它是通过采用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声调来注音的,组字中的“古”就是用来反切声母的,为了不患“以今律古”的毛病,我们来看“古”字的声母,在《康熙字典》里,“古”字的注音有几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声母都是g。例如:《集韵》作公户切;《韵会》作果五切;《正韵》作公土切,并音鼓;《尔雅》:古,故也。这里的公果鼓故等字的声母均为g。可见,“古”字的声母是g,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说,“古”的声母,一直是g,所以我们说平江话保留了汉语的声母g!至于普通话将原来的声母g变为现在的j,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不能否定平江话保留古声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这是必须肯定的。
韵母的保留。这方面我们拿唐诗来作材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用平江方言读唐诗是押韵的,说明平江话保留唐韵,反之,则不然。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试举杜牧的《山行》为例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普通话读xié,与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应是同韵,但我们知道,在普通话里,家与花跟斜是完全不同的韵,家的韵是ia,花的韵是ua。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均属麻韵,而斜的韵为ie,属皆韵。可是平江方言里,这三个字却是完全相同的,都是a,家读gā,花读fā,斜念qiá,它们的韵相同,均属麻韵。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力先生在他的《诗韵常用字表》里,将斜与家花均放在麻韵的原因。可见在专家的眼里,家花斜是同一韵的。平江话保留了唐宋的韵母,应该是毫无疑义。再比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中“堆”在普通话里,念duī,与开、来是不押韵的,但平江话却押韵,平江话里“堆”字念dāi。
我在研究唐诗押韵时发现:在唐诗韵谱里,有几部韵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佳灰麻三个韵部的字,如果按普通话押韵,那绝对是不相同的,如佳韵中的街皆阶鞋谐,灰韵中的堆梅雷枚媒,麻韵中的遮车奢蛇斜。但在平江话里,这些字却是押韵的。这正是平江话保留古音的最好证明。
词汇的保留。在平江话里,至今尚保留了唐宋时期由中原带来的词汇。比如平江话里的“小娘”“不耻”“唱喏”“讲九经”等,据黄传惕先生考证,均来自于唐代。
四
为什么平江话里保留了“唐音宋韵”呢?我认为大姓大族是最主要的因素,尽管开篇我说了,这里我还要说一说它的影响。最初迁来平江的大姓,如陈吴张刘李等,在唐宋都是贵族高官,有权有势,他们来平江不仅带来了中原的科学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的语言文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平江人至今还保留了北方所特有的词汇,比如长寿等地称“南瓜”为“北瓜”。有人仅根据平江有些姓氏从邻近的江西迁来平江,就说平江方言属于赣方言,这是不了解平江的缘故。其实,平江方言的基础是真正的中原音韵,只是不是普通话而已,平江话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大姓的家谱查到。因为这些大姓的家谱的迁平始祖都是唐宋从中原迁来平江的,即使后来从江西迁来平江的姓氏,他们的祖先也是从中原来的。况且,最先到平江的大姓大族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们先入为主。最先影响平江方言的形成。
当然,影响平江方言的还有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政治与地理,对平江方言的影响也很大,但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又处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的平江,家族的影响应该是主要的,因为人的语言的形成主要在少儿期,特别是家庭。大姓大族在语言的传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系长寿镇人,市作协会员,县职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