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湖州名产之一•湖笔
湖州的第一张名片,当属湖笔。
湖笔是湖州产的毛笔之简称,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湖笔主要产地在湖州南浔区善琏镇,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对湖笔的制作工艺作了重大改进,首创“纳颖于管”,并流传至今。至晋代,湖州笔业已很发达,经唐、宋至元、明、清,湖笔业进入 *** ,名声远扬。
湖笔
普天之下,除了湖州,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以制笔名扬天下的地方。其他地方生产的毛笔,也常常以“湖笔”为名,比如“苏州姑苏湖笔厂”“扬州湖笔厂”;可见“湖笔”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由此足见湖笔的影响力。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以湖州为首,纸以宣城为名、墨以徽州为贵,砚以端州为尊。但湖笔之名,远比徽墨、宣纸、端砚为响亮。究其原因,便在于毛笔的不可替代性和通俗性。即使在今天,书写工具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毛笔仍然普及。
文房四宝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的四大特点,称为“四德”。
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因此有湖州“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颖
湖笔品种繁多,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的腋下毫毛,锋嫩质净。每只山羊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仅约六钱。所取毫料须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70余道工序。
制作湖笔
湖笔的笔杆主要取自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这种竹子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等句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
鸡毛竹
湖州湖笔制作企业近300家,年产湖笔5000万支左右,其中70%出口,出口数量占全国的30%左右。创建于清朝乾隆6年(1741)的王一品斋笔庄“天官牌”、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湖笔和“古塔牌”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自牌。著名笔庄如北京的“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的“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等,均为湖州人所开。
湖笔之都善琏
湖笔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产生于湖州丰富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物之邦,湖州为书于竹帛时代的人们贡献了辉煌灿烂的湖笔文化。湖笔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骄傲与投影。
【链接:湖笔溯源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又传蒙恬曾居湖州善琏,他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蒙恬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 *** ,湖笔文化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湖州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湖州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附近的湖州。这成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湖笔制作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而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南迁的部分笔工徙居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
钱选的画
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工匠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迁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能工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湖笔”之名,世代不易。
湖笔博物馆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三十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