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哲学是什么论文)的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人的思维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越是常识中熟悉的概念,解释起来越麻烦。很多小孩子问的问题令大人头疼,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在大人的常识中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刚学着认识这个世界的孩童眼中则充满了为什么。
例如什么是人,什么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等等。
哲学就是一个这样的字眼,通常我们形容思想深刻,说有哲学意味,也会用来说一个人带点刻板。
最近读古希腊哲学史,对哲学这个词更有思考,我们读哲学史读的是什么呢?诸如什么人生必须知道的几大哲学,这类的成功学的心灵鸡汤,为什么会吸引人呢?
中国古代是有哲学的,但“哲学”这个词却是个舶来品。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称为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心学等,用主张的内容来称呼,例如主张“理”为万物之本的朱熹,与主张“心”是本原的陆九渊、王阳明,前者是理学集大成者,后者则是心学代表。
汉语“哲学”一词,由日本学者对希腊文Philosophia翻译而来,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传入中国。
古希腊语,原初意思是追求智慧。同时还是一种活动,就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而让人变的有智慧的精神活动。像苏格拉底经常跟人辩论,在讨论中阐明自己的主张。这种活动就是哲学活动。
作为学科,古希腊语的哲学意味着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让人们智慧的生活。
那什么样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呢?古希腊人认为,就是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就是说世界的根基在哪里,人的根基在哪里。
不管是泰勒斯归因于水,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都是在为世界寻找一个确定性的根基(水?火?气?数?看看古希腊人认为的世界的起源)。
那为什么古希腊人要思考世界的根基这样的问题呢?
古代民族的生活,是一种原始的神话世界的生活。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与动物、植物是没有什么区分的。都是神创造的不同的物种。
在原始社会,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认识还没有形成,就是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与动物、植物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同类的认同感。
而世界本源、根基的问题,则让人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其实是对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思考,是人与变幻不定的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它物的关系的思考。
对世界的追问,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现象的不信任与不满足。
因为现象、事物都是有限的,而且还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显现成这样?这就是世界的根据问题。
例如一棵树,有同类类似的结构,但高度、形状千差万别。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现象的东西寻找到一种确定性,也就是规律性的、根源性的东西。
这种规律、根源,能够给人的存在提供可靠性与确定性,其实也就给人自身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也就是通过思维,用概念来把握这个世界。
于是人们可以对千差万别的树命名为“树”这一概念,按照柏拉图的理论,现实中的千差万别的树是树,因为分有了“树”的理念。(被误解的柏拉图式爱情)
有了这样的概念,那么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变化,无论现象是怎样变幻,人类都可以理解和把握。
在概念之中确立本源,人与本源共在,就开启了人的独特性,也超越了现象世界。
概念把握世界,与常识、现象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经验常识思维中,死和生,是非常明确的,“生”就是“生”,“人死不能复生”,是绝不可能,也不允许“辩证”地解释生死。
但到了“生”“死”的概念这一个层面,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非常有争议的,堕胎算不算对胎儿的谋杀,这个问题中,怎么界定“生”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在母体子宫内,没有生出来的胎儿,到底算不算“生”?“死”也有同样的问题,就是“死”是一个过程,身体中的细胞每一刻都在死亡,因此在概念的框架内,“生”与“死”就不是绝对对立的。
因此也可以认为,哲学是一种创造概念的活动,在概念中把握这个世界。
总结: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哲学是什么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