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宜兴十大姓氏(宜兴十大姓氏排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宜兴十大姓氏(宜兴十大姓氏排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宜兴十大姓氏(宜兴十大姓氏排名)

郭氏,乃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之大姓,而郭族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

在万载县城南门,有田下古祠群闻名遐迩,其中曾有 郭氏 祠13幢,分别是郭氏大祠、孟牖公祠、南轩公祠、绿阴公祠、达公祠、届公祠、烈公祠、瑞公祠、训公祠、爵公祠、德公祠、衡公祠、挥公祠、谦公祠。时至今日,保存有郭氏大祠、南轩公祠、绿阴公祠、烈公祠、瑞公祠、衡公祠、挥公祠、谦公祠等8个祠宇,其余各祠倾圯尽废。

郭氏历史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郭氏大祠始建于明朝天启丁卯年冬(公元1627年),扩建于清朝康熙丙戌年至乾隆庚申年(公元1706~1740年),重建于清嘉庆甲子年至嘉庆丙寅年(公元1804~1806年),祠址位于田下挥公祠右侧南轩公祠左侧,方向为座西朝东,大祠头门面对月池与进土坊。南轩公祠建于清朝同治申壬年至光绪丙子年(公元1872~1876年),祠址位于大祠保侧,绿阴公左侧,方向座西朝东。

祠宇是报本追思之所。绿阴祠又名司寇第,始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由其后裔建祠崇祀,后毁。清同治甲戌年(1874)重建,历时两年于丙子年(1876)落成,迄今已130年。郭瑾的司寇第位于今万载县城河西田下路32号,占地1700多平方米,周墙为特制砖,砖上皆有“郭绿阴公祠”印记。祠内合抱祖的杉木屋柱就有42对,鼓形石墩均镌以图案,或龙或凤,或花或草。屏门窗棂榱楹冕桷无不雕刻得极其精细。

据第14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记载,绿阴祠堂建造“求木于千里外,踩石于深山中”,时人“不辞劳瘁 ,不惮攀跻”,才成“栋宇崔崇,焕乎其峻”,中堂“宽宏开敞,深邃而穆远”,且“绕以两廊,竖以站亭,围以二门”,屏门窗棂皆“雕刻极其精细”,花鸟人物无不“璀璨洵恢恢乎”,甚为“巨丽”,表达着“坊号兴贤,想当日,棣萼联辉,桥梓式谷,人杰本地灵,世泽已绵几百载;祖官博士,愿吾宗,箕裘克绍,科第钟祥,英才胥应运,家声丕振万千年”之祈愿。

为行“尽尊祖敬宗之道”,道光年间,孟牖之子郭瑾之胞兄郭琼后裔,见“司寇第”焚毁,“即有建祠之议”, 认为“然公有祠,达公有祠,烈公亦建祠训公祠,华公附之,安知英贤二公不即继起而并立祠乎”,于是也“择地于大祠之右”,用千金从侯公子孙购得。南轩公祠与绿阴公祠重建一样颇费工时与人力,在同治壬申十一年开始“求木运石”,于光绪丙子年间才“工竣”。且祠堂“竣其宇宏其规”,且结构完备,“藏器有库,会见有堂,观瞻有阁,登降有阶,绕以两廊,列以东西两厢,壮以头二门”,“巍乎焕乎,雕梁刻桷洵备极精工矣”。

敬上!!!

更多宜兴十大姓氏(宜兴十大姓氏排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