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相忘于江湖
2022年9月1日,103岁的开国少将杨永松因病辞世。
1955年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帅,包括10大元帅10大将55位上将在内一共1048位,而一生始终“咬牙坚持”的杨永松,是最后离世的一位。
至此,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全部离世,仍然健在的4位老将军,都是1955年的开国大校,其中张力雄1961年晋升的少将,而涂通今、王夫之和文击都是1964年晋升的少将。
开国少将杨永松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百侯镇候南村。
这里属于客家聚集地区,历来就有到南洋闯世界的传统。近代由于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广东很多农村的小农经济出现崩溃,加上连年的战乱,无数家庭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24年,杨永松5岁,顶梁柱父亲离开人世,大哥和二哥远赴新加坡谋生。
坚强的母亲咬牙把杨永松送到镇上读了几年书,杨永松9岁时母亲独力难支才含泪让他辍学。杨永松和很多农家孩子一样,给人家放牛勉强填一下肚子。少年杨永松人穷志不穷,咬牙坚持。
《功臣》中的杨永松
此时,二哥杨鹤松回到家乡组织了“白候暴动”,失败后潜伏外地。
1931年8月,在二哥杨鹤松的影响下,12岁的杨永松参加了红军。
杨永松在红军中的第一个职位,是闽西宣传部儿童团组织部长,而当时的闽西宣传部部长就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在闽西,杨永松被当作特殊分子关了一段时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参加红军的热情。
参加红军红军以后,杨永松被编入红12军34师101团,师长是后来牺牲在“皖南事变”的周子昆,团长是血洒湘江的陈树湘。陈树湘任红34师师长后,101团团长由参加过高坪暴动的陈锦仁继任。
陈锦仁在攻打苦竹山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
参加红军后,杨永松很快就体验了残酷的高兴圩、老营盘战斗,第一次感受到了嘹亮的冲锋号和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也第一次看到了寒光闪闪的刺刀和竹高山上血腥的肉搏战。
胜利的喜悦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失去战友和伙伴的悲伤,杨永松眼看着很多年龄相仿的红小鬼永远倒了下去。杨永松既害怕又难过,可是一想起牺牲的战友,就暗下决心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77年以后,已是耄耋老人的杨永松口述《硝烟往事》,依然止不住失去战友的悲伤。
陈树湘画像
1934年10月,反围剿失利的红军主力被迫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15岁的杨永松被编入红一军团1师3团,红1师在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的带领下,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从全军的后卫红34师到全军的前锋红1师,无意中让杨永松活着到达陕北的几率大增。
红3团长征出发后,还在医院养病的杨永松不顾病情未愈一路追赶,恰巧被红1师代参谋长聂鹤亭看到了,他怕单薄的杨永松跟不上队伍,就和政治部主任谭政商量把杨永松送回老家。可是杨永松坚持跟着走,谭政知道杨永松的哥哥都参加了革命,就让他跟着一起走。
谭政一句话让杨永松幸运地回到红3团,红3团团长是林总麾下的战将黄叙钱,政委林龙发。血战湘江时,杨永松所在的红3团负责防御米花山阵地,他们的左右两侧就是要地三怪冲和乌龟冲。
红3团顶住了10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掩护的优势敌军轮番攻击。随后,红3团又被林总调到小山村夏壁田阻击敌军掩护主力渡江。湘江10天10夜,红3团近3000余人仅剩下杨永松等880人。
过草地时,杨永松的腿水肿几乎寸步难行,但他凭着一口气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青年谭政
1937年8月,长征陆续到达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18岁的杨永松一心想参加战斗部队,却被编入115师343旅685团政训处担任技术书记。杨永松不乐意,政委罗荣桓对他说了几句话:秘书也是工作,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因为你是参加长征的老同志,组织才更信得过你,无论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去干。
杨永松解开了心结,高高兴兴上任去了。不久,685团在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树湘、参谋长彭明治等人的带领下,一马当先进入平型关的伏击阵地。此战,一举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战役,杨永松几十年后记忆犹新:日军训练有素,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八路军死伤很大,有一个连队最后只剩下一个指导员和一个战士。八路军是用热血,换来了一场空前的大捷。
杨永松所在的685团伤亡很大,看到战友一个个在身边倒下,杨永松悲痛之余更加增添了对日军的痛恨。晚年的杨永松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八路军流行的一句“玩笑话”:活着干,死了算!
抗战时期,杨永松先后担任115师特务团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秘书长、教导第2旅5团政治部主任。后来,跟随115师主力进入山东根据地,被推荐进入沂蒙山腹地的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有趣的是,一生“咬牙坚持”的杨永松,毕业后调到绥德抗大总校,给“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校长徐向前当秘书。1945年七大,杨永松被推选为候补代表,当时全军代表171人,候补代表36人。
抗战时期的徐向前
抗战胜利以后,杨永松到了东北,再次回到了115师的老部队。
在这里,林、罗和政治部主任谭政,都是杨永松井冈山时期的老熟人。杨永松在秘书和政委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三大战役前夕任东野政治部副秘书长。
1949年3月,四野特纵组建了第一战车师,30岁的杨永松任政委。
四野第一战车师的师长,是著名的“出关将军”曾克林。战车师铁流滚滚,杨永松满心期待跟随大军一起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但是,关键时刻杨永松和曾克林却得到野司暂缓南下的命令。
原来,新中国第一个战车师要参加北平的入城式和开国大典阅兵式。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曾克林和杨永松指挥30辆坦克、30辆装甲车参加了隆重的入城式,在上级指示下还特意在使馆区的大使馆门前绕了一个圈,随着坦克和装甲车轰鸣而过,大使馆的玻璃都震动了。
开国大典阅兵时,在“功臣”号坦克的引导下,杨永松和战车第1师在天安门广场隆隆驶过。参加大阅兵的除四野第一战车师42辆坦克(装甲车),还有华北军区一个战车团18辆坦克(装甲车)。
开国大典的“功臣”号
1955年9月,杨永松和战车师的搭档曾克林都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永松时年36岁,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当时,年龄最小的开国少将除了32岁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34岁的吴忠、35岁的曹达诺夫﹒扎伊尔等人,就是占比不到十分之一的杨永松等几十人。
1968年,49岁的杨永松出任 *** 工程兵政委。
1978年,随着军队的年轻化,59岁的杨永松退居二线,担任工程兵顾问。
1981年,62岁的杨永松以副兵团级待遇、正兵团级医疗待遇离休。
晚年的杨永松,多次寄语青少年“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和“咬牙坚持”。
2008年,由79岁的杨永松口述的回忆录《硝烟往事》出版。在这部书里,杨永松老将军把自己一生参加红军和革命,遇到困难“咬牙坚持”的往事娓娓道来,留给后人一笔异常丰富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