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图|阎红彦将军
1955年9月,中国人民 *** 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以表彰在革命战争年代功勋赫赫的将军。
依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 *** 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七条,中国人民 *** 最高军衔为大元帅、元帅。
很明显,军衔中大元帅一级是专门为毛主席设立的。
不过实际评衔过程中,毛主席拒绝领大元帅军衔,尤其是在看到拟授衔名单时,毫不犹豫的把大元帅下一栏自己的名字划掉:
“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不仅如此,毛主席后来还主张:
“现在在地方上工作的同志都不评衔为好。”
原拟定授衔名单中,元帅军衔共授予13人,其中包括周恩来、 *** 、 *** ;大将军衔14人,其中包括 *** 、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
但在毛主席倡议下,他们都表示不要军衔,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十大元帅、十大将。
不过在授衔名单中,还有两人情况特殊。
一个是乌兰夫、一位是阎红彦。
乌兰夫的情况很特殊,他没参加过红军、八路军,但他带兵打过仗,是内蒙古人民群众革命的代表,尽管没有参加1952年评军级,后来还是被授予上将。
而阎红彦也是如此,新中国建立后,阎红彦已经担任了川东区委副书记,川东行署主任,1952年也未参加评军级,按照毛主席指示,到地方工作的人都不予评衔。阎红彦也不应该被授予军衔。
图|毛主席
但毛主席坚持授予阎红彦军衔,并且还表示:“要么不授,要么授上将。”
阎红彦为何能如此特殊呢?
陕北红军的代表——阎红彦
1909年10月26日(一说9月13日),阎红彦出生于陕北安定县。
值得一提的是,安定县后来改名叫子长县,是为了纪念陕北红军创始人谢子长而更名的,而另外一位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牺牲后, *** 中央于1936年将陕西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以表示对两位陕北红军创始人的怀念。
阎红彦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受尽欺压,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陕西遍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1924年,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李象九连在安定县征兵,年仅15岁的阎红彦也参加了该部队。
这次投军,也是阎红彦改变命运的开始。
李象九本人不仅仅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还入党入团,尽管后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李象九的存在,使得当时该部中 *** 员的人数大大增加。
包括谢子长当时,也是在李象九连中,后来受其举荐,也担任了连长。
图|谢子长
1925年4月,经李象九介绍,阎红彦也加入到中国 *** 之中。
1927年6月,冯玉祥在西北积极响应蒋介石,在部队中发起清党,李象九、谢子长等人认为,应该尽快发动起义。
10月,李象九、谢子长领导发起清涧起义,尽管后来起义遭遇重重困难,最终宣告失败,可也奠定了中国 *** 在陕北的根基。
清涧起义失败后,阎红彦辗转陕北、晋西一带从事兵运工作,并与吴岱峰一起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后来阎红彦、吴岱峰一起率领游击队返回陕甘,与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西北反帝同盟军合并。
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而阎红彦任下属第一支队支队长。
1932年,陕甘游击支队改成红26军,刘志丹负主要领导责任。
可以说谢子长、刘志丹以及阎红彦等都是陕甘红军以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
尽管在那个特殊年月,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都曾遭到莫名冤陷,却始终坚贞不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1934年,陕北红军游击队组建,谢子长任总指挥,后来陕北红军游击队下辖的三个团合编为红27军84师,鄂豫皖根据地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抵达陕北后,与陕北红26军、27军合并建立红十五军团。
整个红十五军团,构成了陕北红军的主体。
刘志丹、谢子长后来都牺牲在战场上。几个陕北红军创始人之一的人,如唐澍(黄埔一期毕业)等也都牺牲在战场上。
和牺牲者相比,阎红彦无疑是幸存者。
图|清涧起义路线图
阎红彦受“左倾“错误影响时,曾被迫离开陕甘游击队前往上海学习,1934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 中央派阎红彦赴苏联参加,并向共产国际汇报华北、西北的情况。
尽管阎红彦到苏联是为了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但后来阴差阳错之下,还是提前归国。
当时中央苏区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走上了长征之路,尤其是电台也遭到破坏后, *** 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支持。为了恢复联系,共产国际与 *** 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阎红彦携密电码归国。
密电码全部都是用英文字母写成,阎红彦不通英文,考虑到沿途可能遭遇的困难,阎红彦耗费极大的经历,将整本英文密码背了下来。
经新疆归国后,阎红彦因无法联系到 *** 中央,辗转国内多地,又到了北平去打探消息,到了西安才知道,当时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已经抵达陕北。
1935年12月25日,阎红彦在瓦窑堡见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汇报了带回来的密电码。
尽管历经重重困难,阎红彦仍然以极大的经历投入工作当中,1936年2月,红军组成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阎红彦与清涧地方党委负责筹措船只、粮食等,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刘志丹
毛主席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还深情地说:
“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东渡黄河的时候,渡船的解决,主要是靠他。阎红彦同志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解决得很好,解决得很快,因此,红军能够顺利地完成东征抗日的任务。”
1936年4月1日, *** 中央下令,陕北红军独立团与几个县的独立营合并为红30军,阎红彦任军长,后又改任政委。全军加起来共四百余人。
抗战爆发后,红30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炮兵营,留守延安,阎红彦任八路军129师留守处主任。
陈锡联评:红彦同志是从战争中打出来的干部
虽然曾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长期的不被理解,阎红彦始终坚持原则,这一点尤其是得到了毛主席认可。
八路军129师炮兵营后来改称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后又任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政委,守卫陕甘宁南大门。
1942年9月,中央决定召开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以便于总结经验。
当时高岗跑来拉拢阎红彦,提出要向中央建议成立陕北师,由阎红彦任师长,他任政委。
阎红彦看出了高岗的问题,于是毫不留情地拒绝:
“成立陕北师的意见,不是向中央反映过了吗。中央决定不成立,大家都没有意见,现在你又要成立陕北师,是要弄个一一五师、一二O师、一二九师那样的地位吗?”
图|阎红彦
因为阎红彦拒绝了高岗的提议,后来遭到了高岗的打击,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在审查过程中,中央充分承认过去阎红彦的历史作用。
1954年高岗败露后,周恩来、彭德怀才在过去的档案中,发现了阎红彦对高岗的斗争,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历史证明阎红彦对高岗的看法是正确的。”
1945年4月,阎红彦参加了 *** 七大,并于当年9月调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副司令员。
阎红彦虽然早年从事军旅工作,可实际上参与后勤工作比较多,所以战功并非十分显赫,尽管如此,到1949年2月时,阎红彦已经担任了中原野战军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2月, *** 川东区委和川东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后,阎红彦任行署主任兼党委副书记的同时,还兼任了川东军区副政委一职。
不过,从1951年开始,阎红彦担任了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 *** 副主席,就此离开了军队。
1952年评定军级时,因阎红彦已经不在军队工作,所以没有评定军级。
尽管如此,1955年评定军衔时,毛主席还是考虑到了阎红彦。
当时军衔评定中,毛主席特别注意到了红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组建的因素,特别将陕北红军也当做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划归其他归属中。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陕北红军中早期的几位创始人,都先后牺牲。
图|毛主席为谢子长的题词拓片
如刘志丹、谢子长等陕北红军创始人。
从后来授衔名单来看,当时十大元帅中,并无陕北红军出身的元帅,可谓是一个遗憾。
而大将之中,只有一个徐海东,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
而在上将之中,势必也要挑选一个足够分量的代表。
阎红彦就成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当然如果从资历上来看,阎红彦足以授予上将军衔。
首先从入党时间来看,阎红彦是1925年4月入党,论资历比绝大多数将领都要老,在后来授衔的57名开国上将中,1927年以前入党的只有27人。
另外,阎红彦1927年10月12日参加并领导了清涧起义,不仅带人活捉了敌县长,还歼灭了敌军两个连的兵力,起义部队发展到900多人。
自1927年8月7日, *** 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确立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以来。由我党独立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于当年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
清涧起义的时间比广州起义还要早了两个月。
1931年,阎红彦、吴岱峰在陕北、晋西一带从事兵运工作,拉起了晋西游击队,是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36年,阎红彦任红30军军长、政委,而在57名开国中将中,军以上的将军只有19人。
图|阎红彦
如果不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曾有过影响,阎红彦所取得的成就,应该会更高。
曾与阎红彦共事的许多将军,都盛赞他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主要是作为晋冀鲁豫军区三纵的首长,纵队司令陈锡联对他评价很高,后来在回忆中称:
“红彦同志是从战争中打出来的干部,有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自卫反击战开始,我在生病,坐着担架指挥,红彦同志不让我到前面去。以后,我住院,动手术,三纵部队就由他和曾绍山同志指挥。阎红彦和赵兰田同志带领部队插到敌人后面,活捉了敌师长赵锡田,对全歼 *** 整三师起了重要作用。打汤阴、打快速纵队、打龙风战役,他都和曾绍山合作得很好。我回部队后,指挥纵队作战,主要是我们3个人。”
除带兵打仗外,阎红彦也很善于做政治工作,3纵在全面内战暴发后,曾有段时间打的很不好,阎红彦经过调查研究,向纵队党委提出建议:
“应该在部队开展反对“和平思想”的教育工作。”
后来三纵打得越来越出色,阎红彦的工作也得到了刘伯承、 *** 的赏识。
阎红彦不仅善于做军队工作,还善于做地方工作。
图|阎红彦与 ***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受到 *** 军的疯狂围追堵截,处境一度艰难,一进入深秋,大别山地区寒风凛冽,十几万部队连一件棉衣也没有,当时陈锡联找到阎红彦问他:
“你能不能和资本家打个交道,不管白布、花布,只要能穿,有个夹衣也好。”
阎红彦在敌人夹缝中,与商人、资本家打交道,为部队筹措了不少的物资。
陈锡联后来也称:
“穿衣是当时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仗打不好,站不住脚,没有棉衣,过不了冬。阎红彦为部队做了件大事。”
因为劳累过度,阎红彦年纪轻轻,头发忽然白了一块,淮海战役结束后, *** 看到阎红彦头上的白发,还和他的夫人王腾波开玩笑:“老阎像伍子胥一样啦!没关系,以后还会变黑的。”
由此可见,阎红彦授予上将,本来就是当之无愧。
“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
1956年9月,在召开的中央八大上,阎红彦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当时阎红彦任 *** 第一副政委。
会议期间,毛主席专门把阎红彦叫到身边来对他说:
“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在陕北苏区、陕北红军、陕北党的建立过程中,除了刘志丹、谢子长,数阎红彦的贡献大。”
图|阎红彦与妻子王腾波
尽管如此,阎红彦在工作中,仍然坚持实事求是。
1958年秋,阎红彦听说内江地区某公社实现亩产三万斤,阎红彦不相信,决定亲自赴内江地区考察,结果发现,所谓的亩产三万斤,不过是将已经成熟的水稻,全部移栽到了一块田里。
阎红彦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他批评干部:
“这样搞高产,不是实事求是嘛。”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阎红彦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在听说仁寿县一部分群众因缺粮而造成水肿后,阎红彦亲自带着一个工作组赶赴仁寿县,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立即报请省委调拨500万斤粮食救济群众。
不仅如此,阎红彦还将调查所得到的情况,写信告诉了毛主席。
1961年5月10日,阎红彦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写信向毛主席说明情况,阎红彦的这封信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5月16日毛主席专门在信上做了批示:
“此信写得很好。他的调查方法也是好的,普遍与个别相结合。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供参考。”
从1959年阎红彦调任云南主持工作后,云南的生产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到1966年,云南的粮食总产量比1960年增加三成,超过了历史同期水平,养殖生猪平均每户2.01头,位居全国第一。人们都盛赞阎红彦在云南时,是云南的黄金时期。
遗憾的是,在后来那个特殊的年代,阎红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图|1964年3月,阎红彦与周总理一起在昆明海口林场
1967年1月8日,阎红彦去世。
听说阎红彦去世的消息后,云南的党政军机关干部以及群众,自发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
周恩来听说阎红彦去世的消息后,深为惋惜。
1月12日,周恩来在听取云南深为书记处书记郭超和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银山的汇报时,曾痛心的表示:
“阎红彦是个好同志。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他还一心想着工作。“
阎红彦虽然去世,但他的丰功伟业却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尤其是受到了云南老百姓的高度赞扬,阎红彦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坚持真理,一心为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