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每个人的少年时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2011年,关于黄艺博“五道杠大队长”的报道,将这位少年的“传奇”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天才我们见到多了,但是黄艺博这样老年老成,“官味”十足的天才却难得一见。他凭借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官腔”,在一众天才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为闪亮的那颗星。
11年前,一群小学生在“天才”少年黄艺博的身边上演人间百态,黄艺博头上的光环足以让任何同龄人为之羡慕嫉妒恨。
11年后,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人生方向,曾经让他们为之羡慕的成熟气质,也早在这群少年的身上生根发芽。黄艺博这个少年老成的“天才”,却并非成为大家所期待的样子。
13岁的大队长
2010年6月17日,海外版《人民日报》的一张照片引起广大网友的注意,照片上一位少年和其母亲在端午节前去慰问孤寡老人,少年在照片中所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气质备受网友关注。他就是该新闻照片作者黄宏章的儿子——黄艺博。
黄艺博就读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所寄宿学院,年仅13岁的他已经名扬四海。
在黄艺博的实名博客中有一篇文章,文章以“乾坤如袖”为题,其《开博前言》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北宋儒学大家张横渠的名言为开篇,整篇博文表达了自己为“复兴中华文化,续写汉唐盛世”的信念与抱负。
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十几岁的少年之手,但是当这些质疑放到黄艺博身上却又显得十分契合。
照片中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便是黄艺博,稚嫩的外貌难以遮挡住他老成的气质,嘴角微微上扬,面对镜头充满自信,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和左肩佩戴的“五道杠”向我们述说着他少先队总队长的身份,单手插兜,一副“官味”扑面而来。
黄艺博喜欢模仿大人说话,按照成人标准做事。这样一个少年老成的光辉榜样自然成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在众多同学中颇受追捧,也成为模仿学习的对象,就连媒体也闻讯而来,前往学校对其进行专访。
黄艺博不仅在学校备受关注,也成为了当地的“明星”人物,他将自己的空闲时间都用于慰问孤寡老人,相比起同龄人热爱游戏,他的种种善行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被人频频赞扬。
在老师父母的支持下,他以校刊为起点,开始发表文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的文章开始出现在了社会杂志上。在小学的短短数年时间里,他发表超过100篇文章,拿到的稿费将近3000元。
在2009年,3000元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放在普通孩子身上可能最后都会进入零食和玩具商的口袋。但是对于黄艺博来说,这笔钱有更适合的地方。他将稿费和零花钱等钱财都用于资助和看望孤寡老人。
不仅如此,黄艺博除了稿费所得,还将自己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也投在了孤寡老人身上,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将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长久地做了下去。
“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慈善人物”、“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全国五星雏鹰奖章获得者”和湖北省“十佳少先队员”、“首届美德少年”等称号全都被黄艺博收入囊中。
如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天才”,校方能给予最高荣誉——(三道杠)少先队队长已经不能表达出其难能可贵。顺理成章,黄艺博入选湖北省少先队总队部,被授予总队长(五道杠)一职。这个自带“官相”的少年自此便成了少先队最大的“官”。
他的博客上有14张照片,黄艺博获得“湖北省首届美德少年”足有五张,满是和同学、老师领导们的合影,站在主席台上,黄艺博还是打着一脸“官腔”,全然看不出少年的朝气与雀跃。
其余8张照片中,黄艺博所佩戴的五道杠臂章也被显露在最为醒眼的位置。显然,这个五道杠的臂章,成为了他此时最为耀眼的“成就”。
“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后,在总队部与总队委们一起研究工作”、“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后欣然题字”、“在总队部阅读文件”等字眼也充斥其中,这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感。
其中,“在总队部阅读文件”这张照片中,更是被细心的网友指出,所谓的文件不过是一张对折起来的A4纸,连上面的文字竖起来都没有发现。被网友们吐槽,小小年纪便充斥着“不正之风”。
少年“天才”
“我爱看《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更爱看《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我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从不玩游戏,我是黄艺博,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不是三道杠,是五道杠……”
黄艺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己的过往经历的自豪毫不遮掩的表现在脸上。
1998年2月12日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和大多数父母一样,黄艺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其外婆更是在黄艺博小时候就给他讲述《史记》、《资治通鉴》里的故事文章。
故而在别的小朋友还在模仿动画片中幼稚行为的时候,黄艺博已经在秦楚汉武,成吉思汗的故事中畅游,这让黄艺博与普通孩子格格不入。
据黄艺博家人所说,他一二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听懂很多历史故事,并且熟读《资治通鉴》等书,而别的小朋友这个时间段还在牙牙学语。
3岁开始,其父亲就带着他一起准点等候《新闻联播》,7岁后便开始坚持看《人民日报》,了解国内外资讯。
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孩童来说可谓是十分的不可思议,《资治通鉴》放在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中想要读懂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黄艺博却在3岁时就已经能够熟读,这未免让人怀疑,他是真的读懂了?还是只得其形不知其意?
不论如何,13岁之前就获奖无数的黄艺博足以担当得起天才一名。人红是非多,或许是黄艺博总是端着一副“官腔”,网上不少人发声质疑,怀疑其成就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言称都是其父母为其打造的包装。
言论一出,引起一众网友热议,黄艺博的父亲被曝光出来。46岁的黄宏章曾是一名军人,转业后,成为湖北省省直单位主管政治工作的副处长,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同时兼任某行业报纸驻湖北记者站的站长,而非传言中只手遮天的“大官”。
但是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没完没了。
随后黄艺博四年级的作文《看升国旗》,和后来的《赴韩交流有感》命题作文,两者之间能看出其文学功底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后来他博客《开博前言》中那种恢弘的气势判若两人,由此黄艺博的光环都是其父母的“包装”愈演愈烈。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文章进行指导润色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放在了黄艺博身上却显得他这个“天才”之名有些名副其实。
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对此事虽然是耳有所闻,但都心照不宣,毕竟黄艺博身上的光环实在太多,甚至成为了学校的“精神象征”。在光环的笼罩下,黄艺博本身怎么样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更重要的是他所树立起来的人设。
黄艺博俨然成为了一个明星,一言一行都处在民众的关注下。为了维持这种形象,黄艺博忙着处理与老师、同学们的关系;好人好事是人设的根本,自然不能丢掉;“精彩时刻”也是他必须要参加露脸的。
黄艺博被稳妥地安排好了一切,却唯独没有留下他安心学习。他的成绩并不算好,一直处于中游水准,在各种荣耀头衔的加持下,他也渐渐迷失了双眼,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学生。
黄艺博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出剧,一出时长为一生的剧,他在这部剧中不停地扮演着自己,至于正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恐怕他也没有时间去想过了。
从武大到民办三本
自从获得“五道杠”大队长的职务,黄艺博就专注于“工作”,每天出入于武汉市青少年宫主楼后小两层的一楼,这里是他的“根据地”,楼梯口旁的墙上还挂着“武汉市少先队总队部”和“武汉市红领巾小记者站”。
在这间不起眼的“总队部”办公室,黄艺博度过了“当官”的三年,迎来高考。
黄艺博“天才”之名为他网罗了不少学校的橄榄枝,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他敞开大门,只要高考成绩超过湖北一本分数线38分,就可以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成为武大的一员。
然而忙于各种“工作”中的黄艺博实在是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最终高考成绩只有477分,连二本线都无法达到,武大虽然十分怜惜这个“天才”,但是对于477分的成绩也爱莫能助,无奈之下黄艺博只能选择进入某所民办三本武汉学院就读。
相比之下,因为和他同张照片因其不屑眼神“出道”的同班同学孙童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下成功进入名校。
天才忙于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学业越发轻视,最终只能被一所民办三本录取。而平凡普通的孙童,一路默默无闻,被黄艺博各种光环掩埋在阴影下,最终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成功踏进了哈佛的大门。
同样的两个少年,不同的道路,孙童选择蓄势待发一鸣惊人,黄艺博却未能一路高歌,最终在高考这个优胜劣汰的战场折戟沉沙。
高考成绩的放出也给了一些人“证明自己”的理由,转而对黄艺博狂轰滥炸,仿佛他们如同先知一般早已确立了黄艺博的结局。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在没到故事的终章,谁都有可能跳出来成为主角,这样的奇迹也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商业巨头,文豪大家,IT龙头……追溯他们的过去,往往都经历过一段被人忽视的历史,他们不比别人更聪明,靠的只是默默忍耐,厚积薄发的耐心。
黄艺博的人生是一个本末倒置的人生,过早地接触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误认为打官腔和发表官样文章是成熟的表现,从而一味进行错误的模仿。
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刻意做出不符合自己年龄的行为,这为他带来关注的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个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自我的人。
追根溯源,黄艺博的“官样”都是被其父母一手养成,为了打官腔而故意打官腔,赢得了他人的羡慕,这也同样导致其父母在错误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对黄艺博的包装越发严实,没有留出一丝喘息的余地,导致他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功败垂成。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但从现实来说,让孩子更早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规则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全然忘了,孩子来到世上本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将自己的期待涂满整张白纸,想让孩子成为别人,却忘了这张纸本就是世界留给孩子的画卷。
一个13岁的孩子毫无朝气,显得老气横秋本就是扼杀了世界对其最初的馈赠——好奇心。
当我们在讨论一件事情时,对错本身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本身打开思维对我们的局限,让我们有了好奇心,去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无论好坏,探索过程本身就已经成为我们思考的财富。
很多家长仅仅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生活的欠缺,考虑着孩子的未来应当如何,却没有想过我的孩子能绘出怎样的未来,最糟糕的是忽视了孩子想要怎么样的未来。
一句“都是为了你好”,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梦,少年的肩头本不该这样,什么柴米油盐,什么体面多金,都不要急,先挑起月朗风清,看这花好愿圆、对酒当歌,方能不负这良辰美景,少年郎的肩头,本就装载着所有的美好与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