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861年,晚清重臣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临死前,他拒不下跪,还破口大骂,把慈禧和恭亲王骂了个狗血喷头。
监斩官气愤不已,割了他的舌头,打折了一条腿,用非常残忍的手段让肃顺闭嘴认罪,随后斩首。
而当肃顺死亡时,百姓们纷纷叫好,似乎认为除去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坏人。
但是曾国藩却在在家中暗暗叹息:真冤狱,这是自毁长城啊。
为什么肃顺的评价会出现这么大的两极分化,他为什么又会在临死前大骂慈禧和恭亲王呢?
他的死到底是死有余辜还是令人扼腕呢?
肃顺出身皇族,他的祖上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他排名第六,所以俗称叫做肃六,他的三哥就是端华,端华是嫡出,所以论起身份的贵重,那是比这个弟弟高出了很多的。
但是三哥端华是个没啥主见的人,比起肃顺的杀伐决断,端华就明显要庸碌很多了。
不过,三哥倒是并没有对这个弟弟怀有戒心,反而很欣赏弟弟的才能。
就在1836年,端华把这个弟弟推荐给了咸丰,咸丰和肃顺交谈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这个人很有才华,于是立马把他升为自己贴身大臣,做了户部尚书。
肃顺为人果敢,办事雷厉风行,在他的管理之下,户部很快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度让咸丰觉得这个大臣选的好,这以后就是自己的肱股之臣了。
但是,道光只看到了肃顺的才能,却没有看到肃顺的缺点。肃顺为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跋扈嚣张。
当时,清朝实行满汉双尚书制,也就是一个部门,安排两位尚书,一位满族尚书,一位汉族尚书。
肃顺在担任户部尚书时,和他同为尚书的是汉族大臣周祖培。
周大人为人谦和,做事严谨,所以一直非常得到朝臣的器重和赏识。但是即便面对这样一个老好人,肃顺也会挑刺。
有一年,周祖培把户部的文书签署好了之后就准备下发了,不过觉得肃顺是自己同僚,应该给他看看,于是就放在肃顺桌上,自己出去了。
当肃顺回来之后,看到上面有朱笔签字,立马就火了:这是谁签字的?
下面人回答:这是周尚书签的。肃顺顿时大怒:呸,什么周尚书,就是一介庸才罢了,只知道吃干饭,他也懂国家公事嘛?
于是让下边人重新写文书,自己先签,让周祖培签在后边。
其实,周祖培的官职比肃顺要高,他不仅是户部尚书,还是协办大学士。可是面对肃顺的嚣张,周大人忍了,没有发作。
因为他明白,肃顺不仅对他不讲情面,即便面对恭亲王这样的亲王,也只是喊“老六”,连声王爷都不叫。肃顺的嚣张跋扈,可见一斑。
而且,肃顺不仅为人很是嚣张,他的性格也很古怪。他自己本身是满人,可是他却看不上满人每天无所事事的样子。
经常和道光帝上奏时说道: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 *** 是得罪不得的,我看应该重用一些汉族大臣。
当时,满人给肃顺送礼,肃顺不收,而汉族人如果有才干找肃顺办事,肃顺非常热心给这些士大夫服务。
不过,肃顺虽然跋扈,做事也有些急躁,但是为人大刀阔斧,一件件政令颁布下去,确实给清朝带来了很多好的气象,咸丰帝也觉得这个大臣很能干。
但是,英法联军的入侵还是让咸丰帝立马觉察到了危险,于是他带着慈禧慈安,肃顺等一众大臣逃跑到了热河。把北京的烂摊子交给了恭亲王。
而在热河行宫期间,肃顺依然非常骄横,这就暗中把慈禧和慈安都给得罪了。
慈安本来不咋管事,但是肃顺每天对着大臣吆五喝六,一度让慈安非常生气;而得罪慈禧就更是作死了。
当时,肃顺看慈禧年轻,咸丰唯一的儿子又太年幼,于是向咸丰进言,应该学习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那样,处死慈禧。
不过咸丰没有同意,但慈禧却因为这件事彻底恨上了肃顺。
另外,咸丰的身体一天天病倒,在临死前,他一方面把肃顺,端华等人册立为顾命八大臣,以后尽心辅佐小皇帝。
另外又把两枚印章给了慈禧和慈安,希望用这种互相制衡的办法保证皇位的永固。但是他却想错了,这份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肃顺做人严苛,自然不会跟着两个女人的思路走,而两宫太后心中已经恨死肃顺了,自然也不会和他同心同德,所以,两家是一定会起冲突的。
而在这其中,出现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奕訢是咸丰的兄弟,很有才能,但是因为受到哥哥的猜忌,所以很多年都不被重视。
现在面对哥哥的死去,他放下了一切,来到热河奔丧。而他就在奔丧的期间,和两位嫂嫂交谈了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除掉肃顺。
果然,就在叔嫂的通力合作之下,计谋就开始运行了。而当时,太后分给八大臣的任务就是肃顺带着咸丰的灵柩回北京,端华等人护送小皇帝和太后先回到北京,准备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事实证明,这是一招妙棋。肃顺带着灵柩,肯定走得慢,太后先回到北京,就可以布置很多事情。
果然,就在叔嫂回到北京之后,立马就把载垣端华等人给抓了,紧接着肃顺也在半路被抓。而直到这时,肃顺才知道自己已经是彻底败了。
但即便面对这样的窘境,肃顺依然不死心。临死前他把慈禧和奕訢骂了个遍,想来也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吧。
肃顺得罪了百姓和官员,但却为国家带来了福祉,这样的人,你觉得是好还是坏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