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浅析最后的晚餐作文(最后的晚餐深度解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浅析最后的晚餐作文(最后的晚餐深度解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浅析最后的晚餐作文(最后的晚餐深度解读)

欧洲发展到中世纪晚期时,商业繁荣,城邦发展迅速,思想也得到了解放。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大多被一些强大的家族所把控。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乌尔比诺的蒙泰菲尔特罗家族等都是当时艺术家们的赞助人,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到了15世纪初期,画家与赞助人都认同这一观念:艺术可以不再仅仅服务于宗教,艺术还可以用来反映真实生活的一个侧面,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愉悦。被这一理念所引领的时代,我们现在称之为---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环境不仅仅培养出了伟大的艺术家,还培养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位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文艺复兴的概念就是由瓦萨里第一位提出。文艺复兴一词在意大利语中为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两个词合并而成,法语中Renaissance同样意味重生。14世纪意大利著名诗人,学者彼特拉克及其同僚坚信人类的力量及潜力,强调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无限可能。这些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们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自由民主的文化,也推翻了中世纪黑暗的统治,“复兴”与“重生”的概念由此而来。

乔尔乔·瓦萨里认为艺术家与工匠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家们都是天才,他们的灵感由上天赋予。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艺复兴时代及之后艺术家的地位。他们得以和各方讲条件,与同行相竞争,将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艺术家和诗人,哲学家一样,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当作灵感的源泉。画家与雕塑家越来越注重描绘出物理性的真实。为了作品的真实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创造出了线性透视法,使作品的空间感与现实生活中十分相近。

到了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文艺复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古典主义思想与生动的现实世界相平衡。艺术家们需要接受古典学,数学和手工技艺的多方教育。莱奥纳多·达·芬奇就是这些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达芬奇,《自画像》,1512

莱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出生在现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村庄。曾经在佛罗伦萨画家及雕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当过学徒。在这个作坊里,达芬奇学习了金属制品的制作工艺,人体骨骼结构,透视光学与色彩等等知识,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达芬奇,《人类头骨研习》,1489

如今我们对达芬奇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是得益于他的后人保存下来了他的一千多份手稿,二是来自于前文提到的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所作的《艺园名人传》。我们知道达芬奇曾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去探索人体;知道他长年观察昆虫与鸟类的飞行然后设计了第一部飞行机;更有人说曾发现达芬奇在笔记中记下了“那太阳不动”,由此判断他早就发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比例研究》,1492

然而这一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科学的探索,在达芬奇看来,都是为了服务他的艺术。他认为有了科学基础的画家是一份高贵的职业而不再仅仅是一份手艺。

《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创作于达芬奇绘画成熟时期。由于使用材料不易保存,这幅绘画在创作两三年之后就开始剥离,后又经战火几度摧残,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后的晚餐》已经很难确定哪一笔才是达芬奇的真迹。但无论如何,仅仅是绘画的构图与光影的明暗就已经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伟大之处。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兴起让我们忘记了一点:我们看一幅画,很多时候需要把它放进它原本所处的环境中去。这幅最后的晚餐,创作于米兰的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的餐厅。如上图所示 你可以想象修道士们的长餐桌与基督和他的门徒们的餐桌出现在了同一空间里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宗教第一次被如此真实的带入到人们的眼前。

这幅画为何让人感觉真实?

一是因为达芬奇在这里使用了前文提过的线性透视法 所谓的线性透视法,英文叫做linear perspective,是一种空间表现的方法,是指一种合乎科学逻辑的描绘物理空间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立体地真实地展现在二维平面上。最常见的规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近大远小】。除此之外往往画面中的线条最终都归为一点,进而使二维平面里的空间感更合乎常理。达芬奇不仅做到了在这幅画中精密的使用了线性透视法,他还将整个线性延伸到了画面之外。仔细观察上面那张照片你会发现,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与画面中的二维空间因为线条角度的顺畅连接好像无缝对接了一样。

下面这张图上的白色线条是我沿着画面中较为明显的线条画出来的,可以看见最终聚集的这一点为耶稣的额头。这样做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线性透视了。艺术史学家们分析,这种画法将耶稣至于画面的最中心,可以将耶稣比作太阳,光芒普照。反过来看,也可以看成万物皆归于耶稣,他替人间承担了罪恶。也就是说,这些没有被切实画出来的线条,可以被看成光束,既可以是向外照射的光束,也可以是归于耶稣的光束。(所以并不是仅仅是无限延长的线条,而是矢量/向量)

在透视方法中,达芬奇除了使用了线性透视法,还独创了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空气透视体现在距离的远近所造成的物体色彩的变化,而隐形透视则体现在物体在不同距离上所表现的模糊程度。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在《最后的晚餐》中皆有体现,但是碍于照片实在像素太低体现不出来,大家有机会亲自去米兰看看吧。

画面的真实感除了来自于使用科学的空间表现方式,还来自对光线明暗变化精确掌握带来的立体感。光线非常显然是从画面左侧打入。据说这样的光线与修道院中日暮时分所出现的光影效果完全相同,从而隐射最后的晚餐表现的是耶稣的最后一刻。主页君没去过实地考察,真实与否无从考证,但起码我们可以看出光线在这里使人物,食物,餐桌等都立体了起来,一切都显得逼真。

既然说到了将《最后的晚餐》这一刻比作日暮,那么我们还是来说说,《最后的晚餐》,到底画的是什么?

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取材于《新约圣经》,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中都有提到。犹太教,基督教,和 *** 教都属于天启宗教,信仰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于古犹太教脱胎。圣经中的《旧约》部分被两教同时认可,但对于弥赛亚这个概念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弥赛亚指被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而犹太教则不能接受这一观点。耶稣诞生以后,开始在中东地区传播福音,救治百姓,且陆续收了十二门徒。公元28年左右,耶稣由于自称神的儿子和弥赛亚惹怒了犹太工会甚至罗马帝国 *** ,于是他们想要在逾越节的晚上逮捕他。犹太工会苦于找不到藏身的耶稣,给了犹大三十银币带路,犹大于是答应了出卖耶稣。

据《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21-22节记载到:在最后的这顿晚餐里,“耶稣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他们就甚为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主,是我吗?’” 《约翰福音》第十三章,第23-24节还记载到“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

耶稣最终被逮捕,并在十字架上被处死,代替所有愿意接受他的人们赎了他们的原罪。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容归上帝右边。

达芬奇的这幅画,画的就是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刚刚宣布被人出卖的时候众人的反应。画面从左到右依次是(按头的位置算):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德烈,犹大(叛徒),西门彼得,约翰(就是约翰福音中说的 耶稣所爱的那位),耶稣,多马,大雅各,腓力,马太,西门,达太。

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与以往的同样题材的画作构图都不同。以往我们只会看见耶稣和门徒们安静地在桌旁排成一排享用晚餐,只有犹大一人和别人隔开,圣约翰在耶稣身旁睡觉,而耶稣则十分平静在分餐。

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诺,《最后的晚餐》,1447

多米尼克·基尔兰达约,《最后的晚餐》,1480

在达芬奇的版本中,人物都不再波澜不惊,反而有了生气。画面中充满了戏剧性且情绪饱满。犹大也不再与别人独立开来,反而身处人群中试图躲藏。一切都有了“人性”。我们可以看见每位门徒都有各自的手势,试图解释自己的清白,或是表示自己的震惊。西门彼得一把推开犹大,想要问与耶稣比较亲密的约翰到底谁才是叛徒。犹大身体向后退缩,想要伸出去拿食物的手僵持在原地 恐惧,气愤,怀疑的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尽管情绪如此复杂,画面却一点也不显杂乱。达芬奇巧妙地将十二门徒分成了四组,每组各三个人,使画面也有了节奏感,好像轻轻松松就达到了和谐与平衡的目的。

瓦萨里在他的书里还曾写过一个趣闻:达芬奇绘制这幅画时由于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院长不断催促他完工,一度想要将院长的脸当做模型来绘制叛徒犹大。我们不能确定达芬奇是否真的使用了院长的脸来画犹大,但却可以相信他的画作中一切都取材于真实生活。无论是空间,光线还是人物,正是对真实生活的细致观察让他的画可以这样栩栩如生。而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意义。复兴的并不只是古典主义,复兴的是人性。人们脱离开中世纪的黑暗,摆脱了宗教对思想的禁锢。宗教成为了人们的救赎,而不再是束缚。学习科学,学习数学,学习自然里的一切,然后将这与生活有关,与人类有关的一切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那个时代艺术家存在的意义。

http://weixin.qq.com/r/tjr_5lXENQhKrRGF92_k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多浅析最后的晚餐作文(最后的晚餐深度解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