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08年的10月24日,一位将星在中华大地陨落。作为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也是最后一位辞世的红军方面军首长级领导,萧克将军以102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人们在悲伤中也有一丝欣慰,这既是因为老将军的高寿,也是因为老将军是在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后安然离世的。
他是中国改天换地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亲历者。
晚年的萧克将军曾撰有一本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其中包括对不少老战友、老同志的回忆和表述。这其中,就有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
林彪与萧克,既有同窗之谊,也有同袍之情,在晚年的时候,萧克曾对林彪做出评价,而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萧克是在1907年出生在湖南嘉禾县小街田村,其祖辈在当地有一定家业,只不过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了,但萧克还是接受了教育,并就读于县立简习师范。
时间来到1926年的2月份,时年十九岁的萧克还没有毕业,但深感国势维艰的他已经无心学习,一心报国的他于是就借了七块大洋南下广州,想要报考黄埔军校。
但是萧克的运气不好,等他到广州的时候,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已经结束了,萧克只好报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而很快,随着宪兵教练所被并入黄埔军校,萧克实际上也让成为了黄埔军校的学生。林彪正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后来他们也是同时从黄埔毕业,并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的队伍。
当时,萧克是以第五团辎重队兵器员的身份投身大革命的,本来他对这一事业是怀着满腔热血,但很快他的热血就凉了。
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蒋介石倒行逆施,让萧克看出来了他并非真心从事革命事业。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多位开国元勋可以说眼光出奇的一致。
从黄埔一期毕业,曾被誉为是“黄埔三杰”之一,还在战场上救过蒋介石的陈赓将军也是在这一时期看出了蒋介石目光短浅,因此毅然离开了 *** 的队伍。
至于林彪,他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已经先后加入中国共青团和中国 *** ,在北伐战争中被编入了第五师七十三团,也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前身。
后来,在聂荣臻元帅等人带领下,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就此彻底与蒋介石割席。
萧克在离开 *** 的队伍后,从浙江回到了武昌,并参加了由叶挺将军担任师长的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三连,做了一名中尉指导员。
后来,上级打算调任萧克担任第四连代理连长,而就在临行前,和他相处一个多月的郑鸣英连长告诉他:“你想加入 *** , *** 已经同意了,今晚就举行入党宣誓!”
这一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萧克兴奋不已,他在当晚参加了宣誓仪式,就此真正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当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的时候,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八连指导员的萧克,在1927年的7月31日随军抵达南昌附近的松柏巷天主教堂附近驻扎。
起义即将在凌晨打响,此时萧克要做的就是带人摸清敌人的状况。当晚,萧克以逛街为名,带着十几个战士对驻守在匡庐中学的汪精卫部所属的五十七团进行了摸底。
在完成侦察任务后,萧克在回去的路上,一想到即将爆发的大战,他一整夜都非常兴奋。
凌晨二点整,起义正式爆发,萧克所部以雷霆之势迅速剿灭了五十七团。起义四个小时后,南昌城被全部占领,南昌起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但是,这仅仅是一次初步的胜利,后续的起义活动连连遭遇挫折,一时间整个队伍都被失败主义的情绪所笼罩。
这时候,萧克有别于其他将领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他一直在努力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使得萧克所部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只是,随着革命形势日渐严峻,萧克的部队最终还是被打散了,萧克自己也流落到了广州。
那时候的他可以说窘迫至极,不仅食不果腹,还疾病缠身,整个人都在这极大的挫败感中有些消沉了。
为了活命,萧克甚至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去讨饭,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他曾是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唏嘘不已的同时给了他几块大洋,这才解脱了萧克的窘境。
此后的萧克几经辗转,在韶关等多地奔波寻觅,只为回归党组织。
左二为萧克
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萧克最失望的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一个亲戚,同时也是他的高小同学的萧亮,而对方竟然也是 *** 员。
这个叫萧亮的同志,来自湖南临武县,是临武县党支部的成员,在得知萧克的遭遇和想法后,他当下就决定带萧克去临武,帮他恢复党籍和组织生活。
终于,在辗转数月后,萧克找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党组织,此后他就留在了临武党支部。
不久后,湘南起义爆发,在这场我军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中,萧克遇到了毛主席。
本来。毛主席是要去龙溪洞接应朱德和陈毅的,只是没想到第一支赶过来的部队是萧克的独立营,毛主席当时还打趣道:“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
当得知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毛主席时,萧克简直可以说是欣喜万分,因为他很早以前就拜读过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如今见到了本尊,又怎能不让他高兴。
萧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初次会面感慨道:“与 *** 接触了短短的几天,他那轩昂的气度、敏捷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此后,萧克就上了井冈山,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林彪。
在南昌起义后,林彪一直跟着朱德四处转战,他也参加过湘南起义,而后和朱德一起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右二为萧克
在井冈山的某一天,叶挺和朱德两人坐在一起聊天,谈到如今部队里的优秀青年将领的时候,两人这才意识到各自的队伍中都有一个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小子,且能力十分突出,而这两个人自然就是林彪和萧克了。
说来也是缘分,就在这个时候,林彪和萧克都来找叶挺和朱德谈事情,于是他们就在叶朱两人的介绍下认识了。
当听说对方是自己的校友后,萧克十分热情地要和林彪握手,但林彪的性格是那种比较沉闷的类型,面对萧克的热情态度,他只是勉强地微笑着。
此后,彼此熟悉了的两人开始有了交集,为人热忱的萧克总是主动去找林彪,有时下山办事还不忘给他带点东西。
林彪一来时身体不好,二来是性格十分孤僻,所以很少在战友间走动,对于萧克带给他的东西,每次也都只是说声谢谢。
后来,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萧克来到了林彪的麾下做事情,萧克在回忆录中这样说:“从井冈山起,我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他都是我的上级,我还先后两次当过他的参谋长。”
此时,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林彪与萧克都建立了友谊。而在这以后的革命事业上,他们二人也都立下了很多的功勋。
1929年的二月下旬,红军要撤离东固,当时担任第一纵队纵队长的就是林彪,而萧克是二支队的支队长,由萧克负责为全军探路。
在前进的过程中,萧克遇到了从东南方向穿插前来堵截红军的敌军,在党代表陈毅的支持下,萧克选择了正面迎敌,他针对敌人没有重火力的弱点,指挥部队呈扇面推进,迅速抢占中央高地,并很快击溃了敌军。
这之后不久,红军前委决定夺取汀州,而萧克再次参与了进来。在拿下汀州后,部队获得了不少的补给,萧克兴奋地说:“自从撤离郴州以来,我们还没有拿到过这样大的城市哩!”
在汀州修整后,红四军方面再次命令第一和第二纵队攻击宁都,但这次红军遇到了硬茬子,尽管敌人只有六个连的兵力,但红军围攻城池六天六夜却没有丝毫进展。此时,还是萧克想到了办法。
他估算了一下城墙的长度,大概是五千米,仅六个连的兵力是不足以守卫的。
于是,萧克提出利用西门外的一座两层楼高的砖砌的铺子,在上面开枪眼架设机枪,对城墙内的敌人进行射击,以吸引火力。
然后,过几天在停止射击,向城内喊话,并同时在城墙附近埋伏好带梯子的部队。
等到城里的守军不明所以地探出头来看,再突然乱枪齐发,把敌人打慌,再迅速抢占城池。
按照萧克的这个办法,红军果然在六天后拿下了城池。萧克对此十分自豪,他说:“我这是从《三国志》上学来的,曾国藩说过:‘诸葛武侯之攻陈仓者.....初气过锐,渐就衰竭。’此次我为进攻者,可反其道而行之。”
此次宁都之战让萧克声名大噪,连林彪都对他欣赏有加,于是就在战后将其调到自己麾下担任参谋长,这也是萧克第一次给林彪当参谋。
此后,萧克的才能愈发被上级重视,他在1930年红军攻占吉安后被任命为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又在1932年被任命为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就此独立指挥一个战区的主力红军。
次年,红八军又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萧克又成为了师长,统帅着四千多人。
然而在1934年的时候,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电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
尽管当时电令中没有说明撤离的意图,但心思敏锐的萧克已经察觉到了中央的用意,他后来说:“后来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中央红军也要西撤,中央电令我们转移,是要我们承担先遣队的作用。”
在这里想必各位读者已然明了,这便是中国革命史上波澜壮阔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从江西遂川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任弼时在此时召开了会议,任命萧克为红六军团军团长和第七师师长。此时的萧克年仅二十九岁,他成为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萧克率领着部队在广大的区域上四处转战,以灵活的战术应对尾随的敌军,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困扰。
湖南军阀何键对此不无懊恼地说:“红军时而声东击西,行踪飘忽,作圈子战略。我十五六师跟踪追击数千里,军疲于奔命。”
不仅是何键,蒋介石也对红六军团和红七军团的行动感到震怒而无奈,在1935年的 *** 报纸上,“萧贺匪部”成为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
此时的林彪表现还要更为抢眼一些,他先后参与了强渡乌江作战、四渡赤水、巧渡 *** 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诸多战役,是红一军团的主力干将。
长征结束后,林彪再次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至于萧克,因为三十一军的军长王树声病倒了,他就被调到了三十一军担任军长,去打胡宗南,此时的萧克成为了红军中极少数在三大方面军中都担任过职务的将领。
等到抗战爆发,萧克又被任命为120师的副师长,成为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的核心干部,负责指挥平西、热河、冀热辽地区的游击作战。
解放战争爆发后,萧克作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张家口、保南、石家庄、衡宝等诸多战役。
而林彪自抗战以来,先是和聂荣臻一起指挥了平型关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
但在1938年的二月份,他因为穿着日军的军大衣穿越封锁线,被晋绥军的哨兵当成了日军而误伤,子弹伤到了肺和脊椎,而国内的医疗条件治不好他,所以他在当年的冬天就去苏联治病了,直到1942才回国。
但尽管苏联的医疗技术要更发达,林彪还是落下了怕光、怕水、怕风以及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一辈子困扰着他。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苏联的时候还曾就苏德战争为苏联提出过一则建议,受到斯大林的重视。
在解放战争前夕,林彪作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走马上任,到沈阳主持东北大局。
重庆谈判期间,杜聿明坐镇锦州指挥五十二军向北镇和黑山发动进攻,后又相继夺取义县和阜新。
后经马歇尔调停,双方决定停战,但此时热河和承德还处于争夺之中。
蒋介石为了掐断东北与内地的陆路联系,命令杜聿明在停战前夺取热河,这导致了在停战期前的十四天内,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持续地作战,而林彪正是在此时清醒地向中央指出:“时局尚在动荡之中,各部需严整战备,只有战争才能换取和平!”
时局果然如林彪所料,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而林彪则率领东北的人民 *** 先后发起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灭了三十万 *** 军队,而后又在辽沈战役中一战歼灭国军四十七万人。
自从攻守易形, *** 失去了对东北局势的干预能力,而林彪麾下的部队已经由出关时的十三万人变成了一百多万人。
也正是在解放前夕,萧克第二次来到林彪麾下担任参谋,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
因为两人在今后工作的重心上产生了分歧,而中央的意见是把党和军队的重点都放在城市,这让持农村论的林彪怅然若失。
终于,伴随着 *** 在中华大地上如潮似浪般的席卷攻势, *** 在大陆完全垮台,新中国应运而生。
1955年,国家正式设立了军衔制度,林彪作为立下赫赫功勋的宿将,被授予元帅军衔,而萧克则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为萧克抱不平,大家都认为萧克作为参加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百战之将,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不应该只是一个上将。
要知道,曾经和萧克一起担任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六位领导干部,其他五位,也就是林彪、聂荣臻、徐向前、刘伯承、贺龙此后都是元帅,怎么到他这里就连个大将也不是了呢?
其实,这一则可能是因为萧克相比其他人履历并不突出,二则和萧克本人的文人性格有关。
对于授衔,萧克曾说:“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被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
此后的萧克,卸下了作为将军的重担,反而更加倾心于文学。
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萧克还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早在延安的时候,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就曾赞誉萧克是“学者将军”,他说:“因为他有着许多精确的事实和数字。”而另一位记者哈里森则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有学者风度的人。”
萧克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他能文善诗,早在湘赣根据地的时候就发表过不少白话诗和小故事。
1988年,萧克发表了自己的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其实这部小说从1937年就开始动笔,并在1939年截稿,但直到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八十一岁的老人,这部小说才在建军节前夕出版。
两年后,《浴血罗霄》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一时间引发轰动。
事实上萧克在文化事业上做的事并不止于此,他后来还主持编纂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资料;主办了《炎黄春秋》杂志;带着一百多位学者编写了《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巨著。可见,萧克真可谓上马提刀,下马能文,是一个全面型的人才。
而在萧克的所有作品中,《萧克回忆录》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作品,正是这部作品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一个开国上将和他身边的人们的故事。
就是在这部作品中,萧克写下了对林彪的评价:“我对他比较了解。从井冈山起,我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他都是我的直接上级。我还先后两次当过他的参谋长。第一次是1929年,他任红四军纵队司令员,是年秋我调任纵队参谋长;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南下进军中南,他是四野司令员,我又当了近一年的参谋长。”“林彪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能感到他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城府很深。”
萧克对林彪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回首几十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都应该对革命先辈报以感激之情。
因为,正是那一代人为我们如今的事业立下了开创之功,而在他们之后的一代人又立下了肇基之勋。当时代的车轮滚到如今,我们也应该接过先辈的旗帜,为下一代人开创更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萧克评价林彪两大缺点:过分自尊,不大容人》——中新网
《百岁将星萧克的多彩人生》——中国 *** 新闻网
《萧克回忆录中的彭德怀和林彪》—— *** 党史网
《萧克:102岁谢世的开国上将,25岁担任军长,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党史人物
《萧克回忆录》——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