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七言古诗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七言古诗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七言古诗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这是个反问句。是的,就是,杜甫的《登高》就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为了有理有据地吹这首诗,我们寻觅到了一些古代杜吹令人信服的说法,请诸君共玩之。

当然实际上这个问题先得问问竞争者都有谁,一般来说被吹到第一律诗的就这么三首,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这首老杜的《登高》,明代著名学者兼诗论家胡应麟在名著《诗薮》(内编卷五)中有一段比较性的文字:

《黄鹤楼》、郁金堂(指独不见),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笔者注:开始吹了),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然非初学士所当究心,亦匪浅识所能共赏。此篇结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极飞扬震动,复作峭快,恐未合张弛之宜,或转入别调,反更为全首之累。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昆明池水”(秋兴八首第七篇,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也是被吹的很厉害的一首诗)虽极精工,然前六句力量皆微减,一结甚奇,竟似有意凑砌而成。

这段话不仅把黄鹤楼和独不见打压了下去,好好吹了一通登高,还解释了一个这首诗被人说不好的最大问题,就是“结句太弱”。结句太弱在唐诗中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律诗,前半首写得好,后半首写的辣鸡的太多了,最可惜的就是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好好一首神作,“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样的神句,就被最后一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给毁了。所以就有人说了,你登高前三句都是极好的,但是最后一句气势一下就衰弱下去了,是个巨大的问题。实际上,这首诗的气势在最后一句确实就衰弱下去了,但是这个一定就是个问题吗?胡应麟就说了,你们不应该要求七律四联一联更比一联强,本来我们写诗就讲究个起承转合,最后该合了,一直强下去也不好啊,“未合张弛之宜”,而且现在这样衰弱下来,“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就是这样才好呢。

胡应麟对于这个结句弱的问题还有一段评价:

大率唐人诗主神韵,不主气格,故结句率弱者多。唯老杜不尔,如“醉把茱萸仔细看”之类,极为深厚雄浑。然风格亦与盛唐稍异,间有滥觞宋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之类是也。——《诗薮》(内编卷五)

胡应麟是明朝人,对唐宋的诗歌也颇有研究,我们也都知道,宋诗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议论总体上也比较多,所以会有人说宋诗里没有灵气,那么灵气去哪了?实际上就去宋词里了。其实也是因为唐诗这个高峰实在是太高,宋朝人就超不过去了,所以只得在形式上另辟蹊径,比如杜甫有那么几首拗体律诗,如《白帝城最高楼》,这个其实是杜甫写律诗达到极高水准后想搞点事情,做做新的尝试,后来发现可能不怎么好,所以也没写太多,但是宋人(比如黄庭坚)就当宝了,写了一堆这种诗(好的也没几首)。这个结句的问题也是一样,宋人就会刻意去让最后一句的气势不掉下去,但是胡应麟发现杜甫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也和一般唐人不一样,他的结句还挺强的,最典型的是《蜀相》,那真是一联更比一联强,在登高这里就不是如此,但是这也不妨碍登高成为古今律诗之冠,可见写诗评诗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其实没多少,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胡应麟还有一段吹登高的话挺有名的: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内编卷五)

胡应麟极其推崇杜甫的七律:

七言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夜色好谁看”,“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句中化境也。“昆明池水”“风急天高”“老去悲秋”“霜黄碧梧”,篇中化境也。——《诗薮》(内编卷五)

我们再摘选一下其他人的评价:

《登高》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二联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刘克庄《后村诗话》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插一句,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首诗八句皆对,但是第一联要是对仗了的话,第一句结尾就得是仄声,但是这首显然是个平声,那是怎么对的?这个其实是个“句中对”,具体怎么回事大家可以自己学习一个)

此辍饮独登之总慨也。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层层清,字字响。胡应麟谓古今七律第一。——浦起龙《读杜心解》

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纪昀 等《唐宋诗醇》

严沧浪谓崔郎中《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何仲默、薛君采则谓沈云卿“卢家 *** ”诗为第一。人决之杨升庵,升庵两可之。愚谓沈诗纯是乐府,崔诗特参古调,皆非律诗之正。必取压卷,惟老杜“风急天高”一篇,气体浑雄,剪裁捞到,此为弁冕无疑耳。——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杨(伦)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吴(汝纶)曰:大气盘旋。——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这次先写这么多……以后应该还会写几篇从不同角度吹杜甫的文章,我是杜吹我自豪,嗯。

更多七言古诗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