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有鉴于目前天师符之类的过于流行,大多四处都在以教授此类符咒画法赚钱,为避免侵犯太多人的利益招来集中拍砖,所以匿名了。
真形符在古代最早一般是指的是五岳真形图,这类真形图比较玄奥,按学者考证的说法,它不单是符图,还是用等高线法画出来的山形图。
在东晋末年《汉武帝内传》中记载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垅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所以这个时代是很早的了。
另按《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中按东方朔的说法,“《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旧笔,锋芒畅乎岭愕。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由于葛洪《抱朴子遐览篇》已引此书,所以认为应出於汉末魏晋之际,同时在这个经文中提及,此时的道士,会佩带“三天真形之印”。
按目前的记载来说,这是最早的真形图。
而关于真形的解释,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中说及:“凡见北斗真形,顶礼恭敬。",之后解释:“道象无形,应化而有,是谓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状之状,非瞻仰之可求,非逢迎之可取。所谓真形者,委炁而立,顺炁而生,虚空之体,自然而然也,以光明为主,色象乃分,所以因形取号,以象立名,可名之名,随用而出,非常之名为名之耳。故真形名号存於我心,道虽无心,情可求也,道虽无情,恍惚有焉,外身而存,真形在矣,所当俛首作礼而生恭敬之心。”
唐代道法出色的人物不少,但是传世的道经中,主要是杜光庭曾经得天师翟乾佑所传的《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从这本道经上看,其时仍然还是以灵宝符画法为主,另外从出土的文物上也可以看出,唐朝所用的符箓,仍然是以线条状为主的。
到了宋代,元卢真人万宗师写的《雷法议玄篇》的《欻火真形详论》篇目中指出:"世传钦火真形,雷公丹篆,实为乖讹万状,繁乱无规。不惟无效於目前,深有取笑於神鬼。如木郎大咒,法家得其全备亦妙矣。纵得其备,将此咒以何 为造化,首句曰:乾晶流辉玉池东。此一句於雷公顶踵之间,下笔生成。何为雷公圣相,欻火真形,以致跨龙座下,执锤手中。句句造化分明,字字生成有格,其他 真篆大槩如斯云云。余从冠年,因观《议玄篇》之奥论,遂孜孜参访,苦志寻求,虽累蒙师友指教,终未合先贤之宗旨。余於癸丑寓金陵,忽有异遇,乃元丰年间宗 师曾君之秘典也。其家藏三世,不敢妄动,或误拂其尘则灾绊随至,盖有所待而然也。余受之,焚香开卷,首言欻火真形雷公圣相生成变化之道,平生所疑,顿然冰释,行之果有奇验。"
说明在宋代已经流行“钦火真形”的雷公图了,然而世面上也是混乱一片,有许多种说法,而在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形特征是”跨龙座下,执锤在手”,也是就是经典的“小黑人真形图”。
《道法会元》中收录元末明初的文章最多,有明显的时代集中性,而里面开始出现了大量不同元帅的法门,即使是往前考虑一些,它也是属于汇编宋元诸符箓道派之作,可以看出,其中收藏的符箓与现今流传的真形符有较大的差异。
可以推断,如今世上流行的三十六将的各类真形符,也就是当今称为天师符的这类,不会早于明朝,比如在书写“赵公明元帅”符时,写的“虎”字,一笔完成,而这个是“一笔虎”的草书写法出于清朝。
客观来说,天师符的美观性,是极为不错的,整合了书法的艺术,画得好看,确实可以作为艺术品来看待,然而这类符更多是一种艺术品,对它的功效范畴不要有太高的期待,这类符在这个时期最为兴盛的时候,也正好是道法最为末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