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史诗级合唱曲(史上最伟大的合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史诗级合唱曲(史上最伟大的合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史诗级合唱曲(史上最伟大的合唱)

公元1075年那年秋天,自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实先生的文同——文与可,离开兴元府,沿江而下,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这个地方叫洋州。此前,洋州几度兴废,数次易名,叫过洋川郡、“望州”、源州,到北宋又才改回原来的大名。

文同与洋州的相遇,“花市灯如昼”,洋州注定要繁华二弄。

那时,洋州城年久失修,境内南北山高林深,多有盗贼出没。文同奏请朝廷,修葺城池,增添兵丁,设法整治,民赖以安。同时,开源节流,筹措资金,扩建园林,添修亭榭,供人游憩,提高百姓生存感。致当时的洋州城,风光宜人,景点环绕,自然风貌质朴而新美。

不过,让文同头痛的是关于民生民计的“榷茶法”。榷的意思是,专利、专卖、垄断。按说,十多年前王安石在调任江南东路提典弄狱后,就发现现行的“榷茶法”存在严重弊端。官卖的茶叶,质劣且贵。私营的茶叶,质优价廉,却又卖不出去。故此上疏,废“榷茶法”,采取“私营官税”的办法,准运茶叶通商,“不与民争利”。可是,“废”之一事,哪有那么简单,能一蹴而就?

洋州乃秦巴茶区,每年洋州百姓须按“榷茶法”上解茶叶40万斤,由茶农肩挑背驮至州郡上缴。存余茶叶,只能限运销售,致霉变价贱,茶农怨声载道。于是,文同亲拟奏本,颇费周折,与接壤各地方官合奏,终使“榷茶法”废止,州民大喜。

茶多产,专卖当废;盐短缺,专卖当立。盐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成本低,利润大,就须得朝廷管控,不可有盐商扰乱。随后,他又上奏民间用盐之难。朝廷遂下令加强“榷盐法”,严格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许私商兴贩。一个是废,一个是立。既保障了能买到好茶,又解决了短盐之困。

兴许,文人的看点并非是灯光的迷幻,也不是管弦的陶醉,而是山水倒影,虫草情趣。

文同与洋州的握手,“月上柳梢头”,洋州注定有一场文化的盛会。

文同知洋州时,即便别人认为那里是穷乡僻壤,他却十分心仪。“日照高林”就是一幅画,“积麦满场”就是一首诗。

最是那漫山遍谷的茂林修竹,成就了古洋州筼筜谷的盛名,也成就了一代大家的美名。

自谓“偷闲太守”,人呼“窃绿先生”的文同经常携夫人同去观竹、画竹,烧笋晚食。每日和竹子生活在一起,注重体验,时往观察,主张画竹必先成竹于胸。每当近竹,竹月穿帘,万事都在这一叶之上;每当听竹,瑟瑟竹笑,一切皆在这声声之中。

那时,在古洋州的空气里,时时都弥散着风吹竹叶而清爽可人的阵阵清香;在筼筜谷,更是充盈着这种湿漉漉而涤荡心脾的竹汁的味道。

文,就是求美;同,就是求真。文同对美的感受和对真的追求,笔笔泼墨于画幅之中,字字流淌在诗的字行间。

文同写诗,是写民。民乐则乐,民苦则苦。文同画竹,是画人。人有精神,竹则有节。

文同画竹,予竹以灵,赋竹以韵。清新曼妙,秀而劲挺。有法,亦无法。墨深为面,墨淡为背,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远近向背、先后秩序、竹叶大小,对竹竿和叶稍飞白不加修饰,一任自然。浓淡相依,伏仰各异。没有“介”“爪”撇叶,没有书法连笔,通幅是“画”,也是“写”。

文同的墨竹画法,最先在妻侄子女、文友同僚当中自成一派,形成团队。后人称“文湖州竹派”,文同被称“墨竹大师”。湖州竹派在宋以后八百余年经久不衰,受益最大的元有赵孟頫(fǔ)、明有王绂(fú)、清有郑燮(xiè)。元代画墨竹者尤众,极为时尚。

巧的是,北宋文坛堪称魁首的另一位全才苏东坡,与文同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好竹、好画竹,追根溯源,莫不深受文同竹法的启迪。

苏轼说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晁(cháo)补之也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由此,“胸有成竹”这一最具正能量的成语就横空出世,诞生了。诞生在秋风劲扫秋叶的竹林,诞生在中书君情书薛涛笺的墨韵,诞生在被雪与雨滋养着古洋州的山川。他少年伟岸,雄姿英发,倜傥从容;她天生丽质,亭亭玉立,巾帼不让须眉;它赋予了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智慧,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执着和憧憬,留给了炎黄子孙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和营养。

作为一位画家诗人,文同的山水风景诗更是自觉地借鉴绘画技法,追求诗句的画面感;尽可能多地选用色彩词,造成鲜明的色彩效果;注重描写构图布局,突出景物之间高低、远近、大小关系,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他在诗中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名人名画。“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比喻的就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巨擘李成、范宽和他们的画作。为古代诗歌描写景物,开辟了新的创意。

文同写诗,自然也是写民,饱蘸笔墨,满含民意。或竹木花鸟、或山水风光、或田园景致。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尽情抒发自我情怀襟抱,描摹文人生活怡兴雅趣。“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洒脱超然,优雅闲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可品可读。

转眼,到了公元1077年。文同在洋州也足满两年。次年他就要远赴湖州任职。从此,他将与洋州,隔千山万水遥望。

此时,文同首先想到的是编撰洋州志。自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在泾洋河口西岸,以洋水为名设洋州500年以来,洋州要留住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不有一部属于它自己的东西。

于是,州府迅速组织人力,经过大半年搜集材料,整理编撰,最早的雏稿《洋州志》出炉。

州志载:“汉高后时,汉水溢,漂没四千家。唐德宗贞元三年,鹿晏弘屠洋州。”意思是说,吕后时,汉江暴涨,淹没了四千人家。公元787年,唐军事将领鹿晏弘部队血洗洋州城。

州志又载:“洋州风俗,男务耕耘,女勤织纺,洵称勤俭。然习于偷薄,大要有三。曰好赌、好讼、好货。皆一“利”字误也。”意思是说,洋州百姓,堪称勤俭,但不敦厚,皆因争利所致。站现在看,除好赌和贪财爱物的陋俗外,“好讼”并非是坏事,而是一种民意和觉醒。无讼,并不代表太平;息讼,也不代表公正公平。好讼,自然当应提倡!

总之,文同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这一天,他一页一页翻阅着他在古洋州任职期间写的一叠《守居园池杂题》诗稿。一数,竟然是三十首,全都是以景为题。他反复揣摩、吟诵,禁不住还是热泪盈眶。从这些诗中,他看到的却不是亭台楼阁,而是农家柴扉,看到的不是花草树木,而是农家土屋一个个老大妈、老大爷,一个个可爱的小女孩、小男孩。还有从老家梓州永泰带来扎根于此的文家子孙,——砚台山就是你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文家坪将是你们祖祖辈辈的家啊!他要为他们而唱,为他们而想,为古洋州而唱,为古洋州祝福。

于是,他把这三十题命名《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并把这些诗发了“微信朋友圈”,一同寄给诗友。以便留个念想,留个纪念!

不承想,春末夏初发出的“微信”,不等秋天到来,竟有三位朋友寄来便函,发来短信,也都以洋州园池景点三十题为题,洋洋洒洒各写了三十首诗与文同唱和。路途遥远,大山阻隔,他们虽未能踏访洋州,却总算以酬唱方式圆了此生宿愿。苏辙诗名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鲜于侁(shēn)诗名为《和文与可洋州三十景》,苏轼诗名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首》。四位诗坛巨擘携手赋诗《咏洋州》共计120首。前二者皆为五言,唯苏轼和而有异,独辟蹊径,为七言。还用他丰腴舒展、磅礴敦厚的书法给后人留下了咏洋州三十帖墨宝,至今为人乐道、临摹传抄。

这一盛事,成了这一年最热话题,也是这一年中秋佳节最热话题,大家吃月饼时说,赏月时说,连朝廷在该年岁末举行的春晚排序第一的节目也是《咏洋州》。

这一盛事,掀起了又一个诗的王朝,缔造了一个词的帝国,开创了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瘦金书体,更是描绘了一个盛世的时代和它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历史上最震撼的一次诗的大合唱和诗坛美谈。

这一盛事,他们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更多史诗级合唱曲(史上最伟大的合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