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吃的是一种回忆(吃的不是菜,是回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吃的是一种回忆(吃的不是菜,是回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吃的是一种回忆(吃的不是菜,是回忆)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首陪伴着无数老青岛成长并熟知的童谣,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可以说没有比她更令人熟悉与亲切的了,它说的就是岛城最繁华的中山路一带的场景,并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无数的青岛人。

“上街里”,是老青岛人曾经的时尚与难忘的记忆。那里有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点点滴滴,那里有耳熟能详、时常光顾的老店。那里,一定也有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忆。

请继续关注《吃在“街里”,那些难忘的美食回忆(下篇)》,一组记忆图文,也 *** 汇总了一部分热心读者过往的留言,让我们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回望老街里,那些我们曾熟悉的吃喝玩乐,找寻那些深埋于记忆中的老街里情怀......

读者“栈桥海豹”留言:

听着熟悉的一二一一二一,背着书包上街里,这段儿歌仿佛又回到了50年代的童年时代,好温馨好甜美。一生大多半居住在北京路,距最繁华的中山路只有百米之遥,当时的中山路聚集了青岛市最齐全最豪华的百货、餐饮、洗浴、家电、旅馆、娱乐店铺......四方、沧口、台东的居民,每逢节假日逛街里是一家老小最开心的事,想买布到谦祥益、瑞蚨祥,想买百货到国货公司和青岛百货,想买家电到红波,想照相到天真,想买表到享得利,想买帽子到盛锡福......想吃饭更方便了,吃鲁菜有春和楼,吃川菜有天府,吃广东菜有广东饭店,吃海味有海味饭店,吃西点有咖啡饭店,总之可满足各种口味的食客,吃饭喝足,领着孩子到环球给孩子买学习用品。

读者“知山乐水”留言:

小时候因为住在街里,所以吃在街里,在中山路吃的享受历历在目:小时候家里穷,难得有几分钱到俺手里,记得十几岁时帮家里干加工活掙了5分钱,便背着弟弟到市场楼(老婆孩子商店)买了个带哨的小气球,剩下钱买了点彩色糖豆边吃边玩回家,那个甜那个爽啊!有一年小学同学当兵从北京回家探亲,请我到青岛饭店吃饭,那时青岛饭店真高大上,点了个最贵的糖醋大虾,好像3.5元,买了2毛一碗的散啤4大海碗,差点哈醉也没哈上,欠这同学的情至今也沒还上。

好不容易就业了,开第一个月的工资就带着弟弟去谷香村吃熏魚面。同事结婚在春和楼中午请客,每桌30元。我们凑份子每人2元,名酒好菜不少,晚上还二进宫又去了阳谷路一家饭店吃砂锅。再后来结婚生子,带儿子去劈柴院右首第一家的锅贴。价格便宜味道特棒,有个胖姐印象太深刻了,不过没有她家锅贴诱人,儿子沾着醋吃了一大盘,打着饱嗝说她家的醋掺水了。现在再去街里上中山路有种想哭的感觉,不知是今不如昔?还是我们老了!老市区是财富不该衰败到这种程度!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春和楼

春和楼

春和楼是青岛市区最早的饭店之一,也是青岛至今唯一的餐饮百年老字号,山东省历史最久的著名鲁菜餐馆。初设于北京路,后在天津路3号投资扩建,最后门牌号改为中山路。

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春和楼饭店广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春和楼的香酥鸡、油爆海螺、八珍鸡卷、红烧驼蹄及银丝卷、水晶包子、三鲜蒸饺等已名声大噪,是达官贵人、上层社会人流频繁光顾的场所。号称“岛城鲁菜第一楼”的春和楼曾接待过的中外名人无数,众多历史人物在春和楼留下了痕迹。旧时能到春和楼吃顿饭是件非常能体现身份和品位的事情。

春和楼蒸饺是舂和楼饭店特色品牌之一,深受青岛市民的喜爱,是在三鲜蒸饺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系列产品,1996年被命名为“青岛十大地方特色小吃”。舂和楼蒸饺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成品具有面质柔韧、皮薄馅大,以美味汁多、香而不腻等特点成为青岛脍炙人口的中式快餐。

读者“榉林山人”:

我喝酒的原始地就是从街里开始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就业干的是体力活,直接拿38.5元的二级工资,开工资后,总要去一次春和楼二楼,要一杯啤酒,那时一般饭店用碌碗,春和楼是啤酒杯,要一个拼盘,有鸭蛋,红肠等下酒茱,每盘1元,喝完酒到楼下要一碗鸡丝馄饨,三两蒸饺,连喝带吃共二元。现在每每谈起,心里还美滋滋的。

青岛饭店

五十年代的青岛咖啡饭店

说起青岛饭店,老青岛可谓耳熟能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的青岛咖啡饭店,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有名的西餐饭店。日寇二次侵占青岛后被日本人强占。1945年,中国人王秀臣、鲁寿山购下,重新开了青岛咖啡店,经营西餐、咖啡兼营鲁菜。后开始缩小西餐供应,扩大中餐经营范围。逐步形成了传统鲁菜见长的经营特色。

青岛饭店

青岛咖啡饭店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旧楼被全部拆除,扩建成一栋五层的大楼。1977年饭店东面的瀛洲旅社被拆除,扩建为九层大楼并入青岛饭店。使之成为青岛当时最著名、最高档的餐饮、住宿场所,也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辉煌期。可惜的是,2004年,在中山路改造中,所有的建筑全部被拆除,青岛饭店也离开了使她诞生、发展、辉煌的中山路。

青岛大包

青岛大包的前身是青岛饭店的“三鲜大肉包”,因皮薄、味美、鲜嫩而名扬岛城。1996年7月16日,青岛大包中心店开业,开业当年,就被青岛市命名为“青岛十大特色小吃”之一。1997年5月1日,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了4万元,那一年的营业额达到了676万元,并先后获得了“市民满意的大众饭店”、“山东省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称号。青岛大包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岛特色小吃的王牌代表。

曲阜路上的青岛大包

后来青岛大包搬到曲阜路经营,仍是非常红火。九十年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候,每天排队的人群“首尾不能相望”,都能排到中山路上。当年青岛饭店的红火简直都无法想象。去那里吃一顿包子是每个孩子的梦想。可惜后来由于加盟店质量不一,很多市民反映青岛大包质量下滑。2004年被摘掉了“特色招牌”。此后加盟店相继转行。2011年8月,青岛大包重新进入市场,在部分地区重新开张,重新回归岛城市民的视野。

读者“糖姥爷”留言:

七十年代,青岛饭店最受市民喜爱的不是肉包,而是开花馒头,可惜早已绝世了,现在青岛已经无人做出那么好吃的馒头,可惜可惜。

读者“尧”留言:

青岛饭店后面曲阜路一小门脸店叫同心园,此店卖蹄汤面,红烧的猪蹄加汤面条真香。肥城路与中山路口的食品店叫三八商店。

读者“华伟”留言:

“青岛饭店”是在“青岛咖啡饭店”的旧址上新建的,“青岛咖啡”主要是西餐。在它东侧曲阜路上有一个小饭馆儿,叫“同心园”,就是馄饨和火烧。它家的火烧是长方形的,满是芝麻,又香又酥,很好吃。再往东是青岛当时比较有名的一家旅馆“瀛洲旅社”。正对大门是一座假山,假山后面是一栋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现早已灰飞烟灭了。另外,记不清是在曲阜路还是德县路,靠近中山路的路北,有一家冷饮店,它家的“三色冰砖”特有名。冰砖三层,黄、白和咖啡色三种颜色,三种口味,价格可能是每块五角,也可买半块,两角五分。这个价格按当时的收入水平看,是相当不菲的了。

读者“寻梦缘”留言:

肉丸包子1毛钱1两粮票,曾经是童年的超级美味,好怀念计划经济末期的无公害食品!

读者“易尘”留言:

怀念小时候的青岛大包,咬一口流油。那个年代。真好吃啊。现在是买不到了。生活好了,估计就是有了流油的感觉也吃不动了。

1993年9月6日,继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之后,山东省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中山路青岛饭店一楼开业,在当年是一个爆炸性新闻,无数人前来排队品尝,看热闹的人群排到了马路上。

后来,原址开了青岛第一家肯德基,后来,就是拆除......再后来,青岛大包也很少见了......

九十年代中期,我恰好在湖北路工作,这时老街里周边的特色餐馆已经很多了。单纯湖北路河南路到市局这一段就有好几家饭店,去年路过那里,发现天伦酒店仍在营业,很快就三十年了,也算是一家老店了。

那时中午经常会排队去买青岛大包,这时候,周边的几家小饭店也开始小有名气,保定路4号的“九龙餐厅”只是偶尔去一次,去的最多的是湖北路与河南路交界一个楼座后院里的“白玉餐厅”,后来门头换到曲阜路32号,靠近市局的位置,一是离得近,拐个弯就到了,再就是因为所有菜都可以要半份。百盛开业后,来这里吃饭的人更多了,虽然她家上菜挺快的,但赶上饭点前后基本都要等上好一段时间。

曲阜路与中山路交界位置,青岛饭店对面的“无名小吃”,这些小店都具备相似的特点,门面很小,环境简陋,但因味道、价格更贴近大众,多年来一直生意很好,尤其是中午去的时候,经常满座,近些年也都成了网红店。而今,中山路繁华已逝,大沽路、河南路等老街也愈发萧条,令人感叹不已。不过“九龙”和“白玉”已分别在周边的河南路和湖北路上开了分店,只有“无名小吃”还坚守在原址。

青岛食品商店

青岛食品商店曾经的旧影

青岛食品商店,位于中山路南段与肥城路交界,建于1900至1901年之间。解放后,改为“三八副食品商店”,七十年代成为青岛食品商店。这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这里对无数老青岛的童年都有着很大的诱惑。

1998年,青岛食品商店被拆除,按原貌在原址处又重建了一栋新楼,百年老建筑就此消失。

读者“孙琛”留言:

那时还不流行在外面吃东西,有时买点带回家,中山路很干净,路边全是一排排的大树,夏天是人们遮阴的伞。商店都很繁荣。天主教堂往下走到头是青岛著名的三八店,各种点心都排队,里面的师傅们全是女的,她们愉快的工作,很负责,我有时买桃酥,油很大,蛋卷,量大、特香、很小,以后再没吃过。真的不拆就好了,我们至少走到那里,可一停下来看看,致意。啊,三八店!

读者“王秋绮”留言:

昔日的青岛食品店,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几蹬高高的石头台阶,还没进门,糕点的甜香味扑鼻而来,让你忍不住大口吸气。踏进门,踩着吱嘎作响木板地,我会周边浏览橱窗里的诱人的点心,时常口水满满,偷偷的咽下,无奈囊中羞涩,只能饱饱眼福,可吸到肚里的香味让我难以忘怀。

读者“明建”留言:

中山路老街里风光不在了,记得小时候我爷爷每到礼拜天就领我去逛街里,那时的中山路的繁荣景象就像刚散了电影似的,那时最喜欢吃的是青岛食品店的三色冰砖,可惜现在只能是满满的回忆了。

老青岛记忆中的“三八店”旧影

读者“杨大树”留言:

八十年代初在中山路中段的青岛食品店(三八店),卖的冰砖是两毛二。两层包装,外面是硬纸壳,里面是油性纸,打开后,先用嘴舔一舔纸上奶迹,冰砖大小和一包烟相仿,样子像现在的奶酪纯奶香,化得快。吃过一口就是那种原始的奶醇香。还有三毛四的三色冰砖(白黑黄),大小和现在通用智能手机相仿。有四个厚。吃起来是有奶黄,巧克力可可味道,但是那个时候已经了不得了,属于奢侈品。整个商店,一天卖不了几个。炎热夏天吃一只四分钱花生冰棍,就已经是小伙伴们的梦想,而且是你一口,我一口,哥哥咬大,妹妹哭的事情了,更不要提什么吃冰砖了。

谷香村

谷香村饭店上世纪20年代在潍县路开店,最初只是上海附近一个小城镇人开的一家家族小店。建国后搬到中山路38号扩大面积经营。其招牌面排骨面、打卤面叫响岛城,以排骨面、熏鱼面和虾仁面最为著名。

拆迁前的谷香村中山路老店旧址(右侧白色门头)

1996年中山路改造,谷香村搬进了保定路12号,同年谷香村排骨面被评为“青岛首届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后又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之后驶入了谷香村发展的快车道,很快在太平角和湛山连续开了几家店。

1998年10月,谷香村改制后承包,急速扩张却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由于经营不善,分店陆续关停,2004年,“谷香村”几乎完全淡出了青岛市场,经历了八十余载的老字号在一片叹息中匿迹于岛城。2004年3月,青岛饭店集团出资参股“回购”谷香村,租下了河南路78号面积近五千平方米的网点,开始重新打造谷香村品牌。

八十年代的中山路

读者“慕尼黑妞妞”留言:

买衣服一定要去第一百货大楼买,请客吃饭,家庭聚会一定会去青岛饭店,倍儿有面子,儿时的回忆啊。

读者“AiXinJueLuoXue ”留言:

青岛最繁华的中山路从南头到北头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记忆中童年时母亲给了十元钱叮嘱我要买的东西,吃的、穿的、用的,我逛着中山路的商店几个小时回来都买齐了,随买随记流水账花光了母亲给的十元钱,回忆童年的那个年代十元钱可是大票,能买很多东西。中山路上的饭店、糕点糖果烟酒食品店、果品店、百货公司、三八店、妇儿店、等等等等,如今回忆起来一幅幅画面还是历历在目,难忘……!

读者“城南旧仕”留言:

从小在四方路长大,洗澡去天德堂,洗完澡吃十乐坊锅贴,每长一岁和父母去天真照相馆照张相,礼拜天和姥姥去天主教堂,去做礼拜听唱诗班唱圣歌,爸爸带着去盛锡福买的带护耳的儿童毡帽,在国货公司买的最喜爱的带长颈鹿图案的褂子,和姥爷去天府酒家吃叉烧包,去春和楼吃香酥鸡和炸虾仁,去谷香村吃熏鱼面大排面,家里如果来客人,姥姥一般都是给我钱打发我去买苟不理包子和万香斋的五宝灌肚、大红肠,姥爷带我去永安大戏院看的人生第一场京剧《锁麟囊》等等,想起这些不禁泪目。

湖南路35号,位于湖南路和中山路交界,1995年被拆除,后来成了金座商城的位置,解放前曾是中国人经营的上海饭店,七十年代后曾经是海味饭店。

八十年代的中山路(出目里利吕井拍摄)

读者“书华”留言:

小一点的时候跟着父母去中山路,买雪糕,冰棍,买鞋袜买衣服,买文具作业本......!大一点了会和同学一起逛中山路,看电影,买环球的体育用品,球拍子,口琴啊......!心情好的时候逛中山路,不好的时候也逛中山路,中山路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记忆!吃肉包子那是我带着女儿经常做的事,我小时候可吃不上那个,那是多么奢侈的事啊!现在的中山路已经陌生的只能回忆了!可惜了那个曾经寸土寸金的商业旅游区!

读者“延年益瘦”留言:

中山路从南往北有几家老字号饭店:“谷香村”,“青岛饭店”(还有一个名字叫青岛咖啡饭店),“春和楼”,后来又开了家“天府酒家”,那时木有钱,来回经过这些饭店只有滑溜眼珠子和唾沫的份。

读者“锡臣”留言;

现在地中山路派出所,多年以前是江南饭店。很怀念谷香村的面,青岛饭店的大包,劈柴院儿的各种小吃,春和楼的大菜,期盼中山路能重塑昨日地辉煌。中山路是永远地老街里。

读者“王振尧”留言:

中山路周边从北往南好吃记忆汇总:堂邑路小红楼的灌汤包,冠县路桥洞子下的小笼包,莘县路高密炉包,天府酒家的糯米糕,劈柴院的饺子、坛子肉、豆腐脑、臭豆腐等,春和楼的香酥鸡、蒸饺,黄岛路的苟不理包子和鸡汤馄饨,德县路三角地的馅饼粥,对面中山路派出所旁的 *** 饭店的大鸡包,青岛饭店的青岛大包八宝粥,湖北路口的谷香村的面条…………如今所剩无几了,即使还有也不是原来的味儿了。

读者“姚桂枝”留言:

吃在"街里",那些消失的童年美好回忆,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往日繁华的中山路仿佛历历在目。周日经常去中山路逛街,当时的中山路很繁华,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一派繁华的商业街景象!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逛累了,饿了,不舍得在外面吃饭。夏天天太热的时候,在街上买根冰糕解渴。工作后,偶尔去青岛饭店吃青岛大包,喝碗粥。肯德基是不舍得光顾的。市 *** 东迁后,中山路人气大不如从前,逐渐没落。再漫步在中山路,满眼的凄凉,往日的繁华不再,心中充满感伤。好怀念昔日中山路的辉煌!

“逛街里”是青岛一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缠绕着无数青岛人太多的情结。随着市 *** 的东迁,青岛重心逐渐东移,加之其他各大商圈的崛起,让中山路的人气开始走低,风光无限的中山路商圈日渐衰落。这些年的中山路历经了多次改造,但收效甚微。曾经繁华喧嚣、摩肩接踵的中山路很难回来了,因为她的底蕴已随着没落而渐失,就像那些童年难忘的美食一样,只存在记忆里了。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耳边似乎又传来那首再熟悉不过的童谣,那首老青岛最为知名的童谣就是曾经真实的记忆。

更多吃的是一种回忆(吃的不是菜,是回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