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当你看到这几句话,是不是顺带着唱了起来?最近,曾经的洗脑神曲《套马杆》再度翻红,随之一同火热的还有一个新梗—— “躲汉子”。
这个梗指的是《套马杆》的演唱者乌兰图雅,演出中借和观众互动躲避高音部分的“汉子”。比如,战术后仰、侧耳朵、拉话筒,但就是不唱“汉子”两字,不少网友称之“躲汉子”,引起网友们二次创作的热潮。
本期,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观察“躲汉子”及其二创视频为什么能火爆网络~
躲不过的汉子
最开始,是一些网友发现,乌兰图雅每次唱《套马杆》这首歌曲,唱到“汉子”的时候就把话筒递给观众,让观众一起唱或者战略性的拉麦。
反正就是有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坚决不唱,整首唱下来一个汉子都没套到。于是,网友们在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都在调侃乌兰图雅“躲汉子”。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躲避高音,她总是要说“一起唱好吗”、“给你们自己鼓掌好吗”,以至于喊场的声音都要比真唱来得中气十足。也因此,乌兰图雅在唱《套马杆》时全场基本都在笑,对于自己的歌声和表演是满满的自信。
对这样充满“节目效果”的视频,网友们自带敏感嗅觉,谁不想二次创作一下,调侃戏谑这神奇的“躲汉子”呢?而从传播学角度看,《套马杆》的二次创作视频、“躲汉子”的走红,背后是后现代文化的缩影。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解构、颠覆。
一方面,网友们二次创造的“躲汉子”视频,实现了戏谑、调侃的 *** ,另一方面,也解构了硬板板的经典音乐形象,借助二次创造,建构新一套语言体系。
例如,《套马杆》的演唱者乌兰图雅,不是都唱不上“汉子”高音,但只要是破音、走调,就会有网友专门将演唱视频找出来,消背景音、加字幕、拼凑翻车合辑,以至于产生多种,“给我一‘吱’雄鹰”、“给我一‘呲’邂逅”这类恶搞视频。
诚然,在媒介技术发展的当下,视图符号比文字符号、语音符号更轻易展现情感,更容易直观地表达内涵意义。而二次创造的视频,“躲汉子”的编码解码等内容,都借助视觉符号,建构了一套全新的,不同于文字社交时代的认知制度与秩序,成为一套全新的青年话语表达体系。
套马的模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概念,他认为这是文化的最小单元,具有遗传性、变异性、选择性。
《套马杆》是早年的经典歌曲,网友选择经典歌曲,进行改变再创作,从普通的口头禅入手,将之扩大演绎,不断演绎重构。这类内容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碎片化”、“最小单元”,你只要听过,就会被深深地“刻在DNA上”。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这短短的一句话,有谁不会被洗脑呢?要知道,这句话背后是极强重复性,也极容易产生病毒式传播。蜜雪冰城的热度刚过去不久,如今又轮到了套马杆。
乌兰图雅的相关视频中,妆容造型相似,套路的“躲汉子”动作手势相似。甚至在没有观众的直播音乐节目里,乌兰图雅依然能完成一套动作的互动,时间节点、动作、唱法、语言都和现场表演都差不多,这类视频也一次次加深着观众的观感,使传播快速裂变。
旧歌也能翻红,只要用户乐意
当然,回头看“躲汉子”这类梗的走红,互联网的无界性、去中心化都作了注脚。
一方面,《套马杆》这类经典歌曲再次传播,搭乘了新媒体等多元渠道,借助了短视频传播媒介而实现“翻红”。另一方面,歌手们正经唱对词,并不新奇,而歌手永远躲着某个词,唱不上高音,才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英国学者亚当·库哈尔斯基在《传染》一书坦言,“视频是一种非常持久的媒体形式,假新闻往往比真新闻传播得更远更快。”如《传染》所说,假新闻一般比真新闻更新奇。唱不上高音版本的《套马杆》,也比唱得上的来得有趣。
也正如吉登斯所说的那样,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还改变着整个社会如何组织的问题。内容制作、传播门槛、用户交互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设置媒介议程,用户也能自己推动热点的变更和替换。
到底是托娅还是图雅?
如果乌兰图雅只是表演风格过于有“特色”,那网友们也就是调侃一二,影响并不会扩散太远,但什么事就怕对比。
像蜜雪冰城爆红,其实也是靠着“高端精致”的同行们衬托,以接地气的“人设”疯狂吸粉,而套马杆同样,乌兰图雅的爆红(先把黑红也算作红吧
),是因为人们发现还一个乌兰托娅,人家唱《套马杆》怎么就那么轻松写意?正是一位B站up主将两人唱《套马杆》的视频剪到一起做了对比,才真正将这场“躲汉子”的二创狂潮引向最高峰。
网友戏称“真假美猴王”“李逵和李鬼”...
哈?乌兰图雅?还是乌兰托娅?这居然是两个人吗?
其实,《套马杆》《火红的撒日朗》这些曾红极一时的洗脑神曲的原唱都是乌兰托娅,2011年,乌兰托娅和经纪公司解约,而歌曲《套马杆》的版权属于其经纪公司,随后公司宣布乌兰托娅无权再演唱这首她自己唱红的歌曲,而为了继续利用《套马杆》的商业价值,经纪公司才找来了名字相仿的乌兰图雅继续演唱《套马杆》。
虽然乌兰托娅在2016年和老东家和解,重新拿回了《套马杆》的表演权,但正是这中间的五年,让实力本不如她的顶替者乌兰图雅乘风而起,裹着“青年歌唱家”的包装,频上综艺,数登春晚,而乌兰托娅自己却仿佛化作一个符号,一个修饰别人的符号。
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十年前,资本运作之下,图雅被完美包装成功替代了托娅,但在今天,往日的瑕疵和刻意制造的幻象都被无情揭开,回过头看我们才发现,这不只是模因洗脑,而是娱乐圈的日常——又一次人设崩塌。
飞驰的流量像疾风一样
当然,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看,任何一个网络歌曲、网络现象走红,背后的商业逻辑都是暗潮汹涌下的暗礁。
乌兰图雅虽然“躲汉子”被群嘲,但她依然能以此作为噱头,自我调侃,借此获取更多流量。和之前的马保国、钟美美等,各个平台、MCN机构都纷纷借助这类网红的热度,进行流量变现,平台和主播对收益对半切割。
平台经济下,任何网友的热度都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为平台背书。当网友不断戏谑重构《套马杆》,资本却早已潜伏,流量的汹涌变现为一次次资本的狂欢。
但希望图雅老师明白,黑红的本质是黑,而不是红;“躲汉子”是自己的黑点,而不是特点。自嘲和拉黑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思、改变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看电视《躲不过的“躲汉子”:造梗还是意外,二创时代的爆款视频如何制造?》
新周刊《“专业躲汉子”的女歌手,为什么会变成土味顶流?》
何鹏程《基于模因理论视角的抖音短视频APP的内容分析》
周翔; 程晓璇《网络视频模因跨文化适应性的实证探析》
华语娱乐聚焦《“躲汉子”的乌兰图雅成内蒙大呲花,唱功遭到严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