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南泥湾 崔健 无损(南泥湾 崔健 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南泥湾 崔健 无损(南泥湾 崔健 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南泥湾 崔健 无损(南泥湾 崔健 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

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一首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并且会唱的歌《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但是我们对南泥湾的了解也只限于歌词里的情景,其余的,也是一无所知。这次行程里安排了南泥湾,其实也挺好的,虽然认为一定不会像歌里唱的是个“好江南”的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但他毕竟用不太肥沃的土壤和红军们的血汗,哺育了中国的革命,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车从壶口进入陕西,刚开始的时候还隔三差五的见到村庄和人家,但随着渐去渐远,高速公路在茫茫的山涧里横陈,汽车在高速路上寂寞的行驶,路的两边的高高低低的山,山上是密密麻麻的树,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树吧,粗粗的矮矮的,上边树冠是圆形的枝丫,也许是长期缺水的缘故,其间点缀着大概是棠梨白白的微弱的花,其余还是灰突突,虽是将近五月的时候,没有雨、温度低的土塬上依旧没有勃勃生机。给人的感觉是荒凉、是空旷、是寂寞。

按路牌的提示车在距南泥湾还有10公里的地方下了高速,拐进了一个山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宽广,慢慢的在不宽的山沟里有了人烟,有了记忆中较为熟悉的弓形顶的窑洞和院落,想起了路遥在平凡世界中的描写:有钱人一定要砸一孔砖砌的窑洞。估计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在以种植小米为生,且靠天吃饭的陕北人来说,这也许就很奢侈吧。

山沟渐行渐宽,车在景区门口停下了,下车一看,这里已经是十分开阔了,是个两沟交汇的三岔地方,一眼望去虽然远处的山还清晰可见,但这么宽的地方这一路行来确实少见。我们来得早眼前并不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但每个岔里平坦的耕地着实让人吃惊。景区门口是一个石雕,雕的是当年南泥湾的军民手持劳动工具开荒种田的情景,中央高高的竖着石碑,上书 *** 主席的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石碑的旁边陈列着一架纺线车,这个东西现在已经是很少见了,估计下一代也只能在这个地方看到了,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纺车,让延安的军民衣食无忧啊。山上是一排排的窑洞,应该就是当时军民居住的地方了。站在窑洞前的小院子里,南泥湾平坦的田地尽收眼底。试想在当年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看着这样的庄稼,听着战士们纺线织布的机器吱吱声,心情该是多么的激动和幸福啊。

然而遥想1941年春,由于当时 *** 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 *** 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 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是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加上南泥湾的肥沃土地,成就了美丽的南泥湾,更挽救了危难时刻的 *** ,南泥湾,你见证了一个艰苦的时代,你更见证了一种坚强的精神。

更多南泥湾 崔健 无损(南泥湾 崔健 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