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

黑龙江9人家中聚餐,吃了自家制作的酸汤子导致中毒,7人因抢救无效死亡,2人还在抢救中。也许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不知道酸汤子是什么,就当它是玉米经过水磨后发酵制成的面条吧。这个面条在冰箱中冷冻了一年了。这次中毒事件警方已经排除了是人为投毒,在食物中检测出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因此初步判定是因为黄曲霉素中毒。

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2004-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125人,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μg/kg),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的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2011年12月27日在植物油产品中, 广东省有3个产品的部分批次抽检不及格,分别是云浮市云城区满意花生油厂的花生油(压榨)、云城区富盛粮油厂的花生油(压榨)和高要市孖宝油有限公司的花生油(2.73L/瓶),原因均为黄曲霉毒素B1指标不合格。

看了这些黄曲霉素的危害,大家还会觉得黄曲霉素离自己很远吗?大家还觉得只要放冷冻的食物就很安全吗?

黄曲霉毒素是什么?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

(2)慢性中毒: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3)致癌性:

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其致癌特点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诱发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说了这么多,有哪些方法可以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呢?

①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②液相色谱法(HPLC)

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这一检测方法将化学分析与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自动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在实验空间、人力和仪器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检测更多的样品。其原理是根据衍生后的黄曲霉毒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量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后的黄曲霉毒素能发射特征性荧光,被荧光检测器捕获后得到检测。该方法既可采用正相色谱也可采用反相色谱。正相色谱中固定相一般使用硅胶柱,流动相使用以50%水饱和的三氯甲烷:环己烷:乙腈:乙醇。反相色谱固定相为C18,流动相为乙酸:乙腈:异丙醇:水(1∶5∶5∶39)。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③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ELISA 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时主要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是将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包被于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的孔穴中,再加入待测样品及酶标已知抗原,两者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竞争反应,然后加入酶底物显色,利用酶标仪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进行定量。

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所涉及仪器及试剂比较少,回收率高,实验步骤也比较简单,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但抗体寿命短且需要低温保存,测定时假阳性率比较高,适合于大量样品的筛查。

④微柱筛选法

微柱筛选法是将样品提取液通过由氧化镁和硅镁吸附剂组成的微柱层析管,杂质被氧化铝吸附,黄曲霉素被硅镁吸附剂吸附,在365紫外线下呈蓝紫色荧光,其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黄曲霉素的含量成正比,由于微柱不能分离AFB1、AFB2、AFG1、AFG2,故检测结果为黄曲霉素总量。

微柱法筛选黄曲霉素主要是用来检验黄曲霉素是否存在以及快速筛选出超样品。因此,微柱筛选法不能完成黄曲霉素筛选的整个过程,仅仅用于定性检验。

⑤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⑥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 *** 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又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

然而怎样才能抑制黄曲霉毒素呢?

许多细菌和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橙黄杆菌、酵母等均有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能力。

乳酸菌

研究表明,乳酸菌属的许多菌株,包括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Propionibacteri-um和Lactococcus等均被报道具有吸附黄曲霉毒素的作用。尽管乳酸菌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但这种吸附可能是可逆的,易造成毒素的残留;再者乳酸菌属厌氧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保证厌氧的环境,从而限制了乳酸菌作为拮抗菌的实际应用。

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若能将其分泌的活性物质进行纯化和鉴定,并将其活性物质用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将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效益。

橙黄杆菌

橙黄杆菌是一类研究得较早的生防菌,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发现橙黄杆菌的细胞培养物能移去水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其死细胞移除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受温度和pH的影响,活细胞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1则不能被液相萃取出来。此外,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的无细胞抽提液能显著降低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橙色粘球菌(Myxococcus fulvus)是好氧革兰氏阴性棒状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们分泌的胞外产物可以分解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和整个微生物体。

一些小小的生活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