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开国少将地位有多高(开国少将还有几位在世),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开国少将地位有多高(开国少将还有几位在世)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开国少将地位有多高(开国少将还有几位在世)

1955年至1965年,在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的10年里,共有1360人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这1360人里可谓是藏龙卧虎,其中有一些人后来的进步特别快,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岗位,甚至还有3人官至正国级,那么他们究竟是谁呢?

***

上世纪70年代, *** 仅用了5年时间,就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2军军长晋升为 *** 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进入了 *** 中央的政治核心,被称为“一颗政治上的新星”。

***

1916年, *** 出生于河南省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14岁参加红军,15岁入团,16岁入党,此后他历任班长、排长、特务连连长、营长等职。1946年解放战争刚开始时,才刚满30岁的 *** 已经是旅长了,算是我军比较年轻的高级指挥员。

*** 一生身经百战,有好几次都差点儿“革命到底”。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时, *** 刚走出旅指挥所的屋门,一枚炮弹就打在指挥所的房子上,直接将房子炸毁了,屋内的参谋和勤杂人员全部牺牲,唯独他毫发无损。

还有一次, *** 来到前线指导工作,他刚侧过身子与另一个人打招呼,突然从远处飞来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转身之前脑袋的位置,真是危险极了。所以 *** 身边的官兵都说:“咱们旅长真是福大命大!”

1951年, *** 所率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师,由他担任师长,入朝作战。 *** 正好赶上第五次战役,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让他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 15军所属部队。王近山看到 *** 受领任务后,欣慰地说:“ *** 上去,我就可以放心了。”

王近山

*** 带领部队上去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终于完全稳固了阵地。

*** 回国以后,在1955年被提升为12军军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 *** 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进行了为期3年的学习,学习了很多现代化战争知识,使自己的指挥经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了。

*** 毕业以后,仍然回到12军任军长,他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部队的实践中,狠抓部队的战斗力,创造了轰动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

郭兴福是12军的一名副连长,搞训练很有一套。 *** 在下部队突击检查时,发现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并不扎实,他于是对郭兴福说:“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一个战士都练出真本领。”

郭兴福

*** 还带着工作组在郭兴福所在的连队住了下来,指导郭兴福打磨教学法。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训练,郭兴福和他所带的班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较成型的做法。

这套教学法很快在全军推广开了, *** 在观看了郭兴福组织的训练后,连声称赞说:“大开眼界!大开脑筋!这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但 *** 并不把这个练兵法的形成归为自己的功劳,而是将其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的高风亮节。

1968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 *** 出任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不久以后,又当选为 ***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

1968年10月,全党召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 *** 作为安徽省的负责人列席了这次大会。当周恩来念会议人员名单念到 *** 的名字时, *** 突然问:“谁是 *** ?”

周恩来连忙对 *** 说:“ *** 同志,你站起来一下。”

*** 站起来后,周恩来向 *** 介绍说:“ *** 同志是安徽的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

*** 笑着对 *** 说:“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你是哪里人啊?”

***

*** 回答说:“我是河南省新县人。”

周恩来问:“你和许世友同志是一个县的吧?”

许世友也接过话说:“德生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 又问:“ *** 同志今年多少岁?”

*** 回答:“52岁。”

随后 *** 高度肯定了 *** 在稳定安徽局势时取得的成绩,这第一次见面, *** 给 *** 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69年4月, *** 九大在北京举行。 *** 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在 *** 九届一中全会召开前, *** 又被提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选人。

***

这让 *** 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徐向前、聂荣臻这样的老帅也没有被纳入到政治局候选名单,于是他给老领导许世友和陈锡联报告,希望他们能给 *** 说说,不要选他。

但许世友和陈锡联都表示这是中央的既定决策,自己不能传这个话。在 *** 九届一中全会上, *** 正式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 *** 在安徽接到周恩来的电话:“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工作。”

*** 感到非常突然,他对周恩来说:“总理啊,我比较适合在下面工作,是不是建议中央考虑,我仍然在安徽工作好一些。”

但周恩来说:“这是中央决定了的,请安排一下工作,尽快到北京来。”

7月28日, *** 来到了北京,周恩来征求他对工作的意见,他表示愿意做地方的工作。周恩来说,中央除了让 *** 参加政治局活动外,还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工作,同时仍兼任以前在地方上的职务。

不久以后, *** 在见到 *** 时,提到自己现在管理的事情太多,希望能够免除在地方上的 *** 。

*** (右)陪 *** 接见外宾

*** 却说:“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你把时间分成三块,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1970年4月, *** 又任命 *** 为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他又兼任了 *** 司令员。

1973年春, *** 十大在北京举行,会前政治局开会讨论提名党的主席、副主席人选,委员们一致推选 *** 继续担任主席。

关于副主席的人选, *** 说:“现在的候选人里,只有‘老的’和‘青的’,还没有‘中的’,我们也要老中青结合啊!”

那个时候40岁以下都叫青年,60岁以上的算老年, *** 的这番话,让江青等人也有了想法。但 *** 又说了一句:“这个‘中’,我建议从军队里面选。” *** 的意思明显就是 *** 了。

***

周恩来马上站起来说:“同意主席的意见,建议 *** 同志作为候选人。”

*** 毫无准备,他连忙推辞说自己的能力和资历都不够,但在 *** 的坚持下,在 *** 十届一中全会上, *** 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他仍然兼任 *** 司令员等职,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点。

1973年12月12日, ***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议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对调,他对 *** 说:“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也不太好。你在 *** 搞得倒不是那么久。李家出了个李铁梅,你就是李铁梅,你就是陪绑的。”

*** 还风趣地说:“ *** 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最终他决定让 *** 和 *** 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 (左一)和 ***

在党的“十二大”上, *** 再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担任 *** 司令员长达12年,走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和军营哨所,为巩固东北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9月,因年龄原因, *** 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同年11月,他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担任政治委员。1988年9月, *** 恢复军衔制, *** 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0年4月, *** 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积极参加 *** 党史、军史研究工作,先后主编了《从郭兴福教学法到科技大练兵》,撰写了《 *** 回忆录》和《军事思考录》等著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1年5月8日, *** 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他虽然没有活到 *** 所说的“九十九”,但也是难得的高寿了。

***

***

1916年, *** 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6岁参加红军,历任排长、政治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特派员、大队政治教导员、团总支书记等职,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时期, *** 在李克农的领导下,担任过 *** 中央社会部第三室副主任、第二室主任等职。

1947年3月,胡宗南带领 *** 军队进逼延安, *** 和中央机关准备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这个时候, *** 选中了 *** ,任命他为 *** 中央机关直属队三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党总支部书记、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负责党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 *** 后半生与 *** 不离不弃的亲密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转战陕北

*** 上任以后,工作非常细心,积极布置中央的撤退方案,他问 *** 的秘书叶子龙:“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打算怎么走法?是坐车走,还是骑马走?”

叶子龙回答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准备坐车走。前面路上安全如何?”

*** 说:“如果坐汽车走,先要派人去机场联系,那里现在正在挖壕沟,要通知他们留出一条汽车通道。”

在 *** 的安排下,中央机关顺利撤出了延安。6月7日, *** 军刘戡的部队又向中央机关临时所在的王家湾扑来,敌人的行进速度很快,中午时距离王家湾只有20里了,周恩来等人都劝 *** 赶紧撤离。

*** 却说:“不要急,不要慌。我要看到敌人才走。”

***

任弼时急了,他说:“你别的意见我们都照办,就是这个意见不能办,你得听支队的安排,马上走!”

但 *** 坚持说:“要走,你们先走,我看到敌人再走也不迟。”

此时周恩来为了打破僵局,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对 *** 说:“主席,是不是可以派一个同志替你,等看到敌人再走?”

*** 于是回过头来,对身后的 *** 说:“ *** ,你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

*** 果断地脱口而出:“怎么不敢?只要主席下命令,我就留下等敌人!”

*** 高兴地说:“给你一个加强排,加上5个骑兵,任务是替我看到敌人才能走,还要打他们一下。”

*** 和 ***

在 *** 中央机关转移后, *** 带着这个加强排连夜部署,在王家湾山顶上设伏,并阻击了敌军一个团的兵力,由于敌人不知我军虚实, *** 只付出了一人轻伤的代价,就三次打退敌人,最终使得敌人比到达王家湾的预定时间整整晚了12个小时,为中央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 *** 表扬 *** 说:“你们打得好!你们用极少的兵力阻挡了大量的敌人,我们的勇敢和智慧是可以以少胜多的。”

几天以后, *** 又交给了 *** 一个新的任务,让他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去袭扰敌人后方。 *** 不仅多次打击了敌人,还帮助群众收了800多担麦子。

事后 *** 再次夸奖 *** :“你们帮助和保护群众收获了800多担麦子,这同消灭800个敌人一样重要。你们这次深入敌后开展的活动, 一方面了解了敌情,打击了敌人;另一方面也了解了民情,任务完成得很好。”

通过这两次的考察, *** 真正赢得了 *** 的信任。中央机关到达西柏坡以后, *** 担任了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仍然工作在 *** 身边。

1949年3月,中央机关和 *** 总部向北平进发, *** 亲自带人为 *** 开道,见证了“进京赶考”的历史时刻。新中国成立后, *** 任 *** 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主管 *** 内部的警卫工作。

*** (左)陪 ***

1949年底, *** 率 *** 代表团第一次访问苏联,访苏之前,他就选定由 *** 负责警卫工作。 *** 为了确保 *** 的安全,派了足够的兵力负责从北京至满洲里沿线桥梁、涵洞、制高点的警卫工作,他自己则负责 *** 的贴身警卫工作。

到了莫斯科后,有一次 *** 在和斯大林会谈时, *** 在值班室里等候了5个小时,连饭都不敢去吃,只喝了一瓶汽水。 *** 知道以后非常感动地说:“等的时间太久了,下次不要跟去了,让苏方保卫安全,你们在驻地等我。”

此后 *** 先后担任过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总参警卫局局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3月, *** 离开北京,到江西省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但在1960年9月,他突然接到了 *** “提前回京工作”的指示。

*** 回京以后, *** 对他说:“我要你提前回来,是要你帮我‘抓老鼠’。我发现身边的‘鼠害’还严重哩,这可不行啊!”

原来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 *** 发现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在北京和随他外出期间有多吃多拿多占、索要市场上紧缺生活日用品等违纪行为,甚至个别人还有贪污、渎职行为的嫌疑,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他才召回 *** ,让他对身边的人进行“整风”。

*** 和 ***

*** 于是组织召开了主席办公室党支部扩大会议,宣布了“整风”的计划,然后组织大家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最后让大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自我批评中,大家都如实地检查了自己的问题,有的人说自己在天津时,吃过人家的 *** 花;有的人说自己到郑州时,因为正是夏天,所以接受了当地 *** 的西瓜;有的人说自己到山东时,曾收过别人给的“大公鸡”牌香烟……

最后 *** 总结说:“以后地方送东西来,都必须经过管理员,该给钱的要给钱,一分不能少!”

*** 组织的“整风”长达50天,最后为了挽回这些不良作风的影响,他派人下去一一如数退赔,对个别问题严重的人,给予了相应的纪律处分。

***

正是因为 *** 十分忠诚, *** 曾感慨说:“今天在座的,受过我批评最厉害的是 *** 同志,除他之外还有罗瑞卿同志。我骂过他们,要他们从房子里滚出去。我 *** 批评了他们,但是他们从来不恨我。”

1969年, *** 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7年8月在 ***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 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央副主席。

但随着党和国家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1980年2月, *** 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 *** 辞去 *** 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央副主席的职务。 *** 似乎一下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面对这种大起伏,他却很快适应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生活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 *** 长期赋闲在家,深入简出,他很少会客,但接待家乡的干部和父老乡亲却很热情。

1994年,弋阳的同志前来拜访 *** ,并为编辑出版《弋阳党史人物传》来征求他的意见。 *** 说:“你们事先寄来的书稿我看了, 没什么问题,建议这本书中人物加两个人,一个方志敏,一个余汉潮。 ”

来者向 *** 解释说, 方志敏在我们党史办编印的《弋阳英烈》中出现了,再收编进这本书里怕重复不妥。

但 *** 坚持说: “不要怕重复,方志敏是全国著名烈士,影响很大,要经常宣传……”

最后在 *** 的坚持下,方志敏和余汉潮都被收录进了《弋阳党史人物传》。

晚年的 *** 生活非常规律,他每天早晨、上午看“大参考”、报纸和读书,会客大多安排在下午,晚上7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半后再打1小时的台球活动身体,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才就寝。

随着时光的流逝, *** 对 *** 的思念之情不减,每逢 *** 的生辰、忌辰,他都当成大日子来过。每年到了 *** 逝世的日子, *** 都会去纪念堂献花、瞻仰,即使年纪大了、身体变差,也没有耽误过一次。 *** 的诞辰更是 *** 家里的节日,全家人要吃面条庆祝。

2015年8月21日上午5时28分, ***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100岁。

刘华清

在刘华清近70年的军事生涯中,从事海军工作的时光占了三分之一,他为人民海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航母之父”。

刘华清

但刘华清和大海结缘,曾让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意外,他曾说:“我是山区长大的,以前从未见过大海。没想到,30多岁后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2月,时任人民 *** 第10军副政委的刘华清接到中央军委通知,让他立即飞赴北京,海军司令员肖劲光要找他谈话。刘华清感到非常疑惑,海军司令员约谈话,不会是要我去海军工作吧?

果不出刘华清所料,肖劲光见到他后,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刘华清同志,欢迎你到海军工作。”

随后肖劲光向刘华清介绍了海军建设的情况:海军机关已成立两年,现在摊子已经逐渐铺开了,到处都需要人,总部答应了海军可以从全军范围内选调干部,经过研究,组织决定安排刘华清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委。

肖劲光

刘华清听后连忙推辞说:“我文化水平低,哪能办海校?”

肖劲光却说:“你在西南军政大学不是办过学吗?(刘华清曾担任过西南军政大学党委书记兼政治部副主任)”

刘华清说:“那个学校与海军学校不一样,我不懂海军。”

肖劲光笑着说:“海军建设对我们大家都是新课题,需要边干边学习。你打过仗,办过学校,又年轻,这都是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办海校?相信你一定能够胜任!”

刘华清听了这番话后,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也就不再推辞了。1952年5月4日,刘华清正式到大连海军学校上任,具体主管学校政治工作。

刘华清

1954年6月,刘华清等9名海军的领导干部被选派赴苏联海军学院留学。刘华清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颇有些顾虑,毕竟自己已经38岁了,又不懂俄文,数理基础又差,学习肯定会有许多困难。

但刘华清转念一想,派自己出去学习是组织的信任,自己决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于是他开始了出国前的学习准备。刘华清的妻子徐虹霞是俄语翻译,于是他请妻子帮自己补习俄语,又找了几个人帮自己补习数学、航海知识。

1954年8月,刘华清等人坐了一路火车,到达了位于列宁格勒的海军学院。9月初,学校正式开学,9名中国学员组成了一个班,刘华清被选为班长。

刘华清

学院将刘华清等人的教育计划定为3年半,预科半年,本科3年。开学以后,学校的课程非常紧张,每周学习6天,每天8节课,晚上自习3-4小时,星期日才能休息。

预科阶段主要是为本科学习打基础,总共有3门课程:俄语、海军常识、苏共党史。刘华清此前断断续续学过一些苏共党史,海军常识他也在出国前恶补了一些,这两门课对他问题不大。最让刘华清伤脑筋的是俄语,许多单词拗口,难以读得清晰、准确,也不好记忆,特别是动词变格、变位,记起来很难。

但刘华清并不放弃,学员们的翻译徐执提就住在他隔壁,他经常去找徐执提求教,放暑假回国时他也找妻子恶补英语。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华清已经能够轻松听懂苏联教员用俄语授课了。

转眼3年多过去了。1958年初,刘华清迎来了毕业考试,他最终的成绩是:全部课程21门,其中8门属考查课,不计分;其余13门课,10门是优,3门是良,总评优秀。

海军学院给刘华清的鉴定是:

在海军学院学习期间,该学员表现了高度的纪律性。作为集训班和中国学员班的班长,极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学习成绩优良。

1958年2月,刘华清回国,担任了旅顺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1年8月,周恩来签发命令,任命刘华清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此后的20多年,刘华清历经了多次职务变迁,但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在海军工作了。

刘华清

1982年8月28日,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对于这次任命,他有些犹豫,因为这时他已经66岁了,在精力上已经不如从前,而且在副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已经干了两年多,分管业务已经很熟悉了。

后来 *** 找到刘华清说:“你还是要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面对老首长的重托,刘华清不再推辞,欣然上任。

刘华清和 ***

刘华清决定首先从海军机关开刀,进行纪律整顿,整顿的内容就是院容、军容、风纪、工作秩序,经过他的狠抓,机关的整顿效果十分明显,受到了 *** 的赞赏。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华清的足迹遍布我国的海防线,他对海军上下的大大小小的机构单位,都进行了一次巡察,并先后进行了大小数十项改革,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军面貌焕然一新。

刘华清视察海军部队

后面的几年,在刘华清的改革下,海军建设的势头非常好,外媒曾这么评价:

从80年代以来,大陆海军确有颇大的起色,如水下潜艇发射导弹,使大陆具有在核战略中极为重要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各分舰队远航外洋,向南太平洋水域发射火箭,南沙群岛中越之战,南极考察等等,所有这些,促使大陆海军走向世界、走向了外洋……

198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关于“七五”全军主要战斗装备规划设想的汇报。会议认为,“七五”期间军队装备建设,发展顺序应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

海军排在最后,让刘华清有些坐不住了,更让他吃惊的是,总参一位领导在会见外宾时公开表示,我们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

刘华清决定首先找老司令肖劲光,向他谈了自己关于造航母的看法:“现在搞航母,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所以不能等,要早论证,早研究,这样才有主动权。”

刘华清和肖劲光(右)

肖劲光非常支持刘华清的想法,专门撰写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并在《海军杂志》刊登。

1987年3月,刘华清就此专门向总部机关作了汇报,提出了建造航母的需要与可能,他说:“海军绝不能再搞那些简易、粗糙、水平低、质量差的装备,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30年后就会看到效果!”

*** 非常重视刘华清的意见,同年11月,他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并委以统揽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之重任,使他成为继聂荣臻元帅之后,共和国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战线的又一位领军主帅。

此时的刘华清已经71岁,他在海军司令员任上干了5年多,此前比他小两岁的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已经退出了领导岗位,他觉得自己也是时候该退休了。

但 *** 对刘华清说:“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考虑到军队要搞现代化,现在全军熟悉科研装备的就你了。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 和刘华清

此后的十年是刘华清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十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加速实现海军现代化成为民族意志的表达,更是刘华清孜孜以圆的大国海军梦,他开始大力推动航母的研制。

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 *** 主动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一职,他提名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知道这个决定以后非常吃惊,他觉得自己难以胜任,于是马上去找 *** ,希望能够换其他人。

但 *** 却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好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聂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看资格好。

1992年10月6日, *** 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给政治局写了一封信,他建议刘华清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进入政治局,以便更好地领导军队的工作。中央政治局采纳了 *** 的意见,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从此,他进入了党的最高决策层。

刘华清也没有辜负 *** 的信任,他在中央军委副主席任内8年,积极配合军委主席领导全军工作,为我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在他去世半年后,通过改装苏联时期的航母“瓦良格”号,中国海军拥有了首艘航母平台,并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海军。老将军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更多开国少将地位有多高(开国少将还有几位在世)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