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张爱玲的 爱(张爱玲的母亲对她的态度),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张爱玲的 爱(张爱玲的母亲对她的态度)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张爱玲的 爱(张爱玲的母亲对她的态度)

文|六子平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24岁那年,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留情》里便写下了她一生的情感预言:与朋友、爱人、父母间热烈真挚的情感中,掺杂着淡淡的悲凉。

与朋友炎樱,从大学时的闺蜜室友,到后来同在异国,窘迫的张爱玲对已富有的炎樱三缄其口。

与爱人胡兰成,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的一往情深,到后来对方的背信弃义。

与父母亲间,彼此相爱,却不知如何爱,终爱得“心力交瘁”。

尤其是与母亲间的情感交织,算是一语成谶。

终其一生,母亲一边劳神费财地替女儿谋划未来,一边又时常脱口而出的刻薄言语,敏锐的张爱玲在不理解中“委曲求全”般依赖着母亲。

即便母女间兹生了情感裂痕,也磨灭不了彼此内心深处的爱。

张爱玲与母亲一路走来,在恩恩怨怨的情感里磕磕绊绊,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一张刻薄的嘴,一颗悲怜的心

无论母亲的境遇多么荒凉,子女一直都是她内心最柔软的牵绊。

当张爱玲父亲答应母亲戒烟戒赌,撵走姨奶奶后,离家出走四年多的母亲终于回来了。

迎接母亲归来的那天,张爱玲和弟弟特意换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翘首以盼等娘归。

可是,他们等来了久未谋面的母亲,却没有等来母亲温暖的怀抱和怜爱。

相反,是毫不留情面的打击,母亲对张爱玲说:“怎么能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刘海太长了会盖住眉毛的。”要仆人把她刘海剪短。

转过来又对旁边的弟弟说:“哑吧……不叫人”

饭后还训话:“受教育最要紧,不说谎、不哭、弱者才哭等等”

之于母亲的种种,张爱玲很有意见,认为短短的刘海显得傻相,最气人的是对她最喜欢衣服的批评。

母亲总是,按她固有的理念去教育子女,对孩子总有一肚子倒不完的教育课,而子女则大多用沉默的方式来抵触。

相比母亲的说教父亲更武断,因继母的片面之词,张爱玲被父亲狠打,不得已投奔了母亲,而她说此时母亲的家也不复柔和了,因为母亲也常为些小事出言尖酸。

有一次她得了严重的伤寒,母亲找了一位法国医生来医治,她自己负责照顾女儿每日的饮食起居,弄得烦闷的时候便抱怨起来:

“你就是个害人精!只会拖累别人,真不该管你”。

每每此时,张爱玲陷入内心自责又纠结的旋涡……

而事实却是,母亲刚经历了恋人因战争丢了性命,在英国工厂学做定制手袋到东方没市场,感情不顺与事业挫折,太要强的母亲不愿透露给女儿,让张爱玲产生了误解,以为自己是母亲的累赘。

母亲总是这样,一边在付出爱,一边又浑然不知地留下了伤害。

尤其是像黄逸梵这样情绪化的女人,生气时挑最伤人的话说,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最亲的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然而,任何人不要让你脱口而出的痛快,湮灭了你小心翼翼付出爱。

母亲的遗憾,总希冀在女儿身上

张爱玲4岁那年,母亲因嫌弃父亲堕落,以陪姑姑留学为借口去了欧洲,在国外的几年里母亲学会了英文、游泳、滑雪……每每说起这些,张爱玲都心生向往,母亲也希望将女儿打造成欧洲上流社会的淑女。

她这样维护女儿,归根是,对她的母亲忽视她读书的遗憾,及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憎恶。

因此她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在离婚协议上加了一项特别规定:小煐(张爱玲)的教育必须征得她的同意,包括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

长大后张爱玲问过母亲,嫁父亲缘由,母亲只幽幽的说:“你外婆要强好面子,都说你父亲家大就定了,反悔要遭人笑话,末时声音一低‘我们这代人是晚了’。”

后来张家玲从长辈的闲谈中拼凑出,当年的母亲是不太情愿嫁父亲的,说要读书,外婆三天两头找母亲哭诉,说舅舅气她母亲也气她。

没多读书,成为真正的上流人士,早早嫁给不作为的父亲,便成了母亲的遗憾。

所以母亲在培养女儿成西式上流淑女的道路上,扮演着尽心尽力的角色。

当说服不了守旧的父亲坚持在家请私塾时,她便独自领着张爱玲去朋友的黄氏小学校报了名,还给她挑了一位白俄钢琴家做钢琴老师。

当父亲不同意她出国留学时,她则用她不优渥的财力,请上海租界的英国老师给女儿补课,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张爱玲取得了伦敦大学入学通知书。

何为母爱,母爱就是,把儿女朝她自认为最好的地方带。

然而世事无常,计划不如变化来得快。

满怀希望的留学梦,因欧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暂停,后来改入香港大学,后又因战争终未毕业,以至于后来在美国做翻译工作时吃了“敲门砖”的亏。

天下母亲都是,用尽全力不让子女,踏足她曾摔过的坑;再走一遍她曾走过遗憾的路。

母亲的希冀,张爱玲除没考得母亲期许的那张学位证书外,其它方面已远远超出了母亲的期望。

年轻时不懂得,年老时才歉然

因为年轻的不懂得,才有后来的内心亏欠。

看过一段形容母爱的话:“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

母亲爱子女,都易犯“不知所措”的症结。

从张爱玲笔下的文字,不难发现母女间的那份爱是不知所措的。

“有两次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 *** 感。”

“反正自己的事永远是美丽高尚的,别人无论什么事马上坏的方面去。”

爱得不知所措,是一种对你的爱无处安放的情感,亦或是不知怎么爱,实则是不理解。

年轻的张爱玲是不太懂母亲的,一次不小心打破了母亲的一个茶壶,花高价钱也要买相近的英国货,来赔给母亲。

“琵琶(张爱玲)打破了茶壶,没敢告诉母亲,怕又要听两车的话。”

然而知道事情原委后的姑姑却淡淡的说:“不就一个茶壶,你二婶不稀奇,至于你跑上几条街。”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不止一次说过:“我知道二婶(张爱玲母亲)为我牺牲了很多,我将来一定要还钱给二婶的。”

她总是,用自己那点“小九九”跟母亲这样暗自较劲,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认知去理解母亲的一言一行。

可当她把一箱子钱递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却是又惊又愧,哭着说不要,张爱玲到底还是不理解一个母亲的心思。

年轻时不懂得的爱是,彼此间小心翼翼、亲密有距离、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般计较到泾渭分明的境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张爱玲不止一次说过:“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未必如此,张爱玲终其一生没做过母亲,但她的《小团圆》里说过:

“害怕生了孩子会对她不好,替她的母亲报仇。”

张爱玲到底还是知道对母亲有所亏欠的。

毕竟,母亲晚年在伦敦病重时,希望女儿能去看她一趟,状况窘迫的张爱玲,只随即汇了一点钱及文字资料给母亲。

几天后,当她打开母亲从英国寄来的箱子时,泪流满面随即大病一场,原来母亲已病逝,箱子里装是,母亲留给她的满满一箱子古董。

因一直对母亲的不理解,因还没来得及去和解,母亲便走了,所以后来,才有“低徊愧人子”的眼泪。

面对母亲的遗物,她与母亲执拗多年的倔强,此刻已化作决堤的泪水肆意流淌,歉疚不已。

三毛说过:“父母子女间心灵上的隔离,是爱的方式不很有技巧而造成的。”

为人父母,对子女有技巧的去表达爱,是好父母必修课。

张爱玲对母亲的训斥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晚年给宋淇夫妇的信中还要说:“家长对孩子最好多夸奖少批评,这样孩子容易建立自信。”

别让我们不会表达的爱,成为对方的伤害。

母亲对她的情感,在她的《天才梦》中母亲告诉她:“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这是母亲爱女儿,爱到骨子里的感言,与其看到你活在世上的不快乐,我宁愿你从未来过。

她对母亲的情感,从不理解到有亏欠的醒悟,从未来得及去和解到后来愧人子的眼泪。

她是爱母亲的,所以在她的《爱恨录》中,是将母亲最终归入自己爱的人。

毕竟,血浓于水的母女,能有多大的理由,不真心相爱呢!

愿我们付出的每一份爱,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提供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更多张爱玲的 爱(张爱玲的母亲对她的态度)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