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因为我是女性》: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来自于与母亲关系的复制
人们常说:“幸运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起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一个人未来人生的底色。而在童年成长环境中,母亲对于孩子的人格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母爱的羁绊》里面曾这样写道:“我逐渐意识到,在我和那些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的女病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就是一种有心理营养的、共情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而我们的母亲很有可能也没能从她们的母亲那里得到。”
这种对于爱的能力的缺失,让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没有安全感,低价值感以及情绪容易失控的人。而我们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种模式,将这扭曲的爱继续遗传下去。受害者往往成为了施虐者。
在《因为我是女性》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候玉珍,带领我们去探索自己是如何被抚养长大的,从母亲是如何影响的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影响,去自我疗愈,通过七个步骤突破这种代际遗传的束缚,找回生命的力量感。
01
母亲的养育质量直接影响了婴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人在三岁之前就形成了稳定的内在关系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很可能会持续一生。
很多人长大后和母亲保持着一种复杂的关系,和母亲之间未被和解的感情只是被表面上搁置,但是内心却在备受煎熬。并且这种痛苦会通过其他的亲密关系暴露出来,比如说和伴侣或者亲子关系,有时候还会带来医学上不能解释的,身体上的疼痛。
电影《松子的一生》就讲述了一个从小母亲缺位,而父亲也不能给予足够关注的女孩,是如何卑微地用一生苦苦寻求爱的回应。即使被虐待被利用,也不愿离开,因为她在情感上是饥渴的,渴望情感的缔结。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心理学的案例,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医生在观察他早年视频时,发现一些征兆。当孩子被逗笑,转过头去看向母亲的时候,母亲总是故意把头扭了过去,来回几次以后,孩子的笑容变得黯淡,眼神也变得呆滞。
这些悲剧的起因都是因为有一个“无回应的母亲”。正是这种,无回应的养育导致了孩子情感严重匮乏,心智受损,缺乏爱的能力。但是,当我们回头去思考为什么一个母亲会丧失母性,无法回应孩子,就会发现她们往往心情持续低落或者患有抑郁,亦或者情感严重隔离。
正是那句话,“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又怎么懂得爱别人呢?”
02
“共生型母亲”,也很常见。她们往往伴侣关系不融洽,将所有的精神支柱投射在孩子身上,会向孩子倾吐伴侣的种种劣迹,来弥补自己缺失的爱。孩子因为需要依赖妈妈生理的照顾,因而对妈妈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为了生存,孩子会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满足和回应妈妈,这是一种错位的“反哺”的养育关系。可悲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又会因为爱的匮乏,对爱的期待变得非常理想化,当自己的伴侣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时,就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开始憎恨伴侣,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还有,一种“消失型的母亲”,也容易被人忽略。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被迫和母亲分离,这种创伤体验会带来巨大的恐慌感。在未来的日子里,一旦这种感情被唤醒,即使明知对方是自己并不爱的人,也会产生“自己要被抛弃”或“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念头,甚至为了恢复关系,委屈求全。
所以,不管你是否承认,你在一些事情上,总是和你的母亲表现得很相像,包括你欣赏的,或者厌恶的。这是因为,母亲对于她自己,对你和对这世界的感知和看法,都透过常年累月的情感联结,被内化为你的一部分。
03
一位诗人曾说:“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想彻底摆脱这种影响,作者提出了七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步,如何割舍掉病态的关系,这也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健康独立女性的必修课。
首先,要实现与母亲心理上的分离,保持自己的心理边界。
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会成为孩子内在妈妈的声音,形成自己人生的核心信念和核心关系模式。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孩子总会把内在妈妈的声音投射给他人,这就形成了你的关系模式。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因为母亲长期的忽视和打击,一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来弥补儿时被否定的创伤。
要想实现分离,就需要察觉和分辨出这种声音的存在,并反思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是怎样被潜移默化带入了这种模式,意识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才能独立,从而设立底线,维护自我,最终将拒绝表达出来。
其次,哀悼失去的母爱,直面真实的现在。
那些被忽视被隐藏的童年的经历,仍潜伏在你的潜意识里,没有被抚平,这就造成现在与过去的断裂。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曾经失去的是什么,未被满足的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愤怒和哀伤。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写道,所有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而,我们要做的是接受。
允许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报复性地涌现出来,给自己情绪一个出口,它可以是找人倾吐,跑步,瑜伽,绘画等等,让这种情感流动起来。无法哀悼自己的过去,会让我们卡在抑郁里,导致强迫性重复。通过宣泄,将这种愤怒和哀伤转化,就像失恋后大哭一场,然后,找到当下真实的感觉。
再次,自我接纳,疗愈母爱的缺失。
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考了年级第二,但是妈妈仍觉得她应该考得更好。这种压抑的鞭策容易让孩子无法完成自我认同。孩子们通常会自我攻击,他们预设自己不好,同时害怕被别人看到这一面。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自我接纳,同时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夺回定义自我价值的权利,往前走,用事实打破头脑中的幻想。
正如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说:“请不要爱我,如果你不爱自己的话。因为你没法给我,你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
最后,放下期待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关系。
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就会很纠结,一方面渴望被爱,另一方面又会对这种安全感表示怀疑,总想做一些事来破坏。
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强烈想要改变某人或者某件事的时候,需要反思我们到底想通过改变,得到什么。”只有放下对理想妈妈的期待,才能做回自己。
04
在完成设立底线、建立边界、放下期待以后,我们就能做回自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加固自己的内心力量。
通过加强自我认同,减少内在冲突;发展理想的自我,提升自尊水平;最终实现独立而自由的自我突破。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母婴关系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雏形,这个很难改变。童年有什么样的经历,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学会体察内心,才能真正做到释怀和放下,与创伤和解。
希望有过家庭创伤的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你弄明白你为何成为现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