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人爱喝茶,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要场合,茶都是很常见的。
在古代,喝茶被称为“吃茶”。你或许听说过“吃茶去”的典故。“吃茶去”是禅门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我国吃茶之风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汉代已有吃茶习俗,自晋入隋绵延至唐时。吃茶之风大兴,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陆羽《茶经》)
在唐代茶风的激荡下,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国,饮茶之风不断;当今更是茶风昌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吃茶”大国。
吃茶即饮茶的意思,古代都写作“喫茶”。古文中“吃东西”的“吃”本字作“喫”,“吃”是汉字简化后的写法。《说文解字》里解释“喫”说:从口,契声,本意为喫东西,这里引申为饮茶。
如《五灯会元·卷第三》“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条载:师乃打翻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师曰:“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销!”
再如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吃”在此处都作“饮”解。
作为一种益生饮品,茶叶的功用在唐代陆羽《茶经》刊世后,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识。茶叶不但可以解渴,还可以长精神,适量饮用,还可以健脾胃。
如今,市面上常见的诸如绿茶、花茶、乌龙、红茶甚至砖茶、普洱茶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尽管“吃茶”的“吃”并不是指真的吃而是喝的意思,但事实上茶叶也确实是可以吃的。茶叶最初就是作为一种可以食用的菜蔬而出现的。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济”的诗句。据说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叶,可见是和荠菜相提并论的。
早期茶叶饮用方法极为简朴粗放,甚至有放入盐、姜、葱、椒等和水连叶煎煮而食。晋代郭璞《尔雅注》云:“(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陆羽在《茶经》里记载唐初饮茶风俗时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
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描写道:“(王婆)便浓浓的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递与这妇人吃了。”
饮茶不言“喝”而冠以“吃”字,大概正和这种连汤带叶一起吃掉的饮茶习俗有关吧。所以卢全才有“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诗句流传后世,所以赵州和尚才有“吃茶去”的法语遍布天下丛林,所以如今南方的一些城市仍有吃早茶的习俗。
据考证,茶叶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如钙、磷、钾、镁、锰、铝、硒、锌等。茶叶经过几次冲泡后,其营养成分大部分已经浸出,但还有一些矿物质残留在茶叶里,弃之可惜,于是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有连茶渣一起吃掉的习惯。
《清碑类钞》里便有湖南人饮茶习俗的记述:“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据说毛主席也很喜欢喝茶,每次喝完茶后也会将茶渣吃掉。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喝茶吃茶渣可能是他小时候在家乡养成的生活习惯。
说到“吃茶”,不能不提禅门吃茶之风。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从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隋唐时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在我国开始确立,至唐代中叶以后,禅门茶风兴盛,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茶”的坐禅嗜茶风尚。
据《百丈清规》及《禅苑清规》所载,僧人们煎水煮茶或点茶称作煎点,煎点好的茶水称作茶汤,投放茶叶称作下茶,分茶称作行茶,饮茶称作吃茶等,都有相应规约,不可随意为之。另外,禅寺还专设“茶头”,用以煎茶瀹,供奉大众茶汤。
禅门茶风发展到南宋为最鼎盛期,五宗七派已划分完毕,茶道艺术也已达到顶峰,著名的径山茶会就形成于此时,并对日、韩两国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
禅门里曾出现过许多吃茶高僧和居士,如泰山降魔禅师、南泉普愿禅师、赵州从谂禅师、庞居士、圆悟克勤禅师等,禅门茶风在我国茶道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要吃出茶中学问,要领悟茶中至道,就必须“老实吃茶”。老实吃茶的关键在于“老实”。老实者,恭敬也,诚实也,守信也,不欺诈也。茶人应该按汲水、备器、添炭、煮水、备茶、投茶、瀹茶、出汤、分茶、饮茶等程序,老老实实做来,认认真真对待,不懈怠,不敷衍,这样才叫做老实吃茶。不可大意,不可一日无茶,这样才称作老实吃茶。
老实吃茶的关键在于以平常心品饮,以清静心品饮,每次品饮都要做记录和总结。茶煎好了,要总结;茶没煎好,也要总结,以能使每一品茶的茶性完全显露出来为能事。煎茶之功是老实吃茶的基本功夫。
但切不可为吃茶而吃茶,要知道吃茶是有禁忌的,如空腹不饮,身体有病时不饮,心绪不宁时不饮等。
茶品不宜多,每日品饮次数也不宜多。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暗澹。”茶器不可过求奢侈,简朴实用最好。茶有九德,俭德其一。总以精行俭为茶人操守。
“老实吃茶”其实说的就是茶道礼法。茶人饮茶,或独饮,或二三好友共饮,瀹一壶之清香,得半日之清闲,自有闲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间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然而却极具礼法。
茗壶列张,炉鼎毕陈,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候汤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间法度森严,礼仪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而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
昔年怀海禅师住在百丈山时,有感于天下丛林禅魔风行,正道衰微,于是制定《百丈清规》为天下则,从此法度具备,正声始振,禅宗因此得以流传后世。茶道自唐陆羽编纂《茶经》始,礼仪稍具,至宋而齐备,至明清而衰,至今而废。
当代茶人马守仁爱茶至深,对茶道颇有研究,同时又遗憾于古时的茶道未能传承下来,于是自己粗略制订了几条茶道礼法,用于自律,也共其他茶友参考。
第一,茶品须稍精。粗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不可饮用。夫子割不正尚且不食,何况饮茶。
第二,茶器须稍备。除常用的壶、盏、杯外,更可添置茶池、茶局、瓯注、茶巾、茶合等器具,以备茶事。茶器须极洁净,不可有尘垢异味,最忌俗客用手摩挲,可专备一块丝巾或棉质细布,以供抹拭茶器用。
第三,藏茶须仔细。家居饮茶,多为半斤八两,用通常的茶罐即可。最好先将茶叶放入无异味的塑料袋(最好用锡箔袋)封口后再放进茶罐,这样的茶可保存一至两个月。藏茶不可用纸袋,因为纸袋会吸茶香。
第四,用水须讲究。陆羽《茶经》里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然而现代人生活居住在都市里,只有自来水可饮用,等而下之的井水尚且不易得,更何况江水和山泉。自来水是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用水,用来烹茶时最好先放置一两个小时,凡浑浊、有异味、有异物的水不可饮用。
第五,瀹茶须得法。茶品有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及黑茶之分,茶器有紫砂壶、玻璃杯、盖瓯、青瓷茶瓯之别,水有温、沸、老、嫩之论,投茶有上投、下投、中投之说,因此对不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季节应采用不同的茶器瀹茶,这样才能得茶品真味。
第六,饮茶须精行修德、清心寡欲之人。
第七,酒肉后不饮,吸烟时不饮、身体有病时不饮、心绪不宁时不饮、气候异常时不饮。
第八,忌恶声恶味、忌客有恶趣。
日常生活中,我们泡茶喝茶则简便得多,自然是不会像茶道的要求那么严格执行。不过,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对茶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着有空时认真“吃”一次茶,感受“吃茶”的奥妙。
- 版权信息 -
编辑:子水 黄泓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图片来自网络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作者:马守仁 著
以茶证道,深具性情
文淡如茶、深具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