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小伊觉得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自己努力,运气好或者这次的任务简单。对失败的解释是自己没有能力不足,自己比较笨。

大王觉得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能力强。对失败的解释是努力不够、题太难、运气不好等。

你觉得他们谁更自信?

每个人对成败的分析的原因不同,会影响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

一、如何正确分析成败呢?

我们先把成败的归因进行分类。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可控与不可控进行分类

(1) 内因:指存在于我们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等

(2) 外因:指外在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等

(3) 稳定性:指我们自认影响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4) 不稳定性: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均为不稳定者

(5) 可控: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6) 不可控: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儿童尝试学习掌握新任务时总会有失败,但是他们对失败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为什么有的儿童不畏挫折最终成功,而有的儿童一旦失败就选择放弃?

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得了100分,有的儿童属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如果考的不好归结为外部原因(试卷含混不清,不公平),或归结为自己容易克服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努力,我会考得好的)。这样他们失败后并不气馁,坚信努力会使自己成功。虽然他们认为能力是较为稳定的因素,不会在几天内就有改变(这使他们对再次成功有了信心),但是相信失败后的努力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增长观)。所以,这样归因的青少年对掌握新本领有很强的动机,而不在乎此前类似任务的成败。

原因是能力和任务难度这两种稳定因素能导致强烈的成败期望,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随着环境不断变化,很难让人产生期望。比起归结为幸运和考试难度太低等外部原因,从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内部归因方式更能让我们重视自己取得的成绩。更好的是将成功归结于能力强,因为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归因使我们看重自己的成功,并使我们期望能再次成功。

相反,另一些儿童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如努力或运气;从而无法体验到因为自己能力强而产生的骄傲和自尊。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稳定的内在因素——能力不足,这又导致他们对以后成功的期望过低而放弃;如果归因于努力不足,则可能通过努力学习来克服。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这使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努力,下次会更好。

延伸: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质的成败行为进行归因时找出的原因是不一致的。例如,学生对取得学习成绩的归因多在于学习者的努力和能力,但对胜任班级干部的归因多在于这个学生的性格、工作方法和人际关系,虽然我们可以把对成败行为的归因进行统一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似乎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而且,有的研究还发现,在实践领域人们对成败行为的归因是极为多样的。有人运用开放式问卷的方法,了解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结果找出了16个原因:专业能力、身体素质、以前的基础、习惯、态度、自我意识、成熟、努力的特性、准备时的努力、注意、目标、教学水平、任务的难度、心情、家庭因素、同学的影响。在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调查当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因于很多方面:课堂上的行为(如注意听讲)、课外的行为(如复习)、学习方法、学习的基础、努力的特性(如勤奋)、能力、兴趣、学习态度、教学水平、学习内容、家庭条件、偶然因素(如心情不好)。为了说明这多样的归因,有人指出,仅仅依据控制的位置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是不够的,还应进行更为详尽的分类,除了可以把归结的原因分为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以外,还可以根据“有意性”(intentionality)的维度分成有意的原因和无意的原因。例如,努力是有意的,而一时的情绪则是无意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意的,学习内容的难度则是无意的。

二、为什么归因对人的成败影响很大?

1. 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败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把成败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败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败行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例如,如果认为这次成功是努力的结果,那么人可能产生下次也成功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因素,成功与否取决于下一次是不是努力。但是,如果把成败行为归结为能力或课题的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败行为结果的期待往往与这一次成败行为结果是一致的。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那么人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2. 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把成败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3. 归因所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感反应会影响下一步成败行为的动机,影响下一步成败行为的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性。

 三、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由于学习差生往往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度,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对学习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往往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根据韦纳的理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因此,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那么人们就会在行为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后三个步骤重复进行,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德韦克(C.S.Dweck,1973)对一些数学成绩差而又缺乏信心的学生进行了归因训练,在训练中,让这些学生解一些数学题,有的解开了,有的没解开。解开的时候,告诉学生这是努力的结果,没解开的时候,告诉学生努力得还不够。经过训练后,学生不仅形成努力归因,而且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

舒恩克(D. Schunk,1984)的研究表明,在归因训练当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努力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使他们不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无助感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从而坚持努力去取得成败。

有些学习上的问题仅仅靠增大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更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够带来进步,学生就会陷入更大的无助感之中,调查表明,学生往往把数学、语文、英语这几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归于努力因素,而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成绩归于能力因素,把理科和社会学科归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在任何时候都把学习上的成败归于努力并不合适。研究发现,当儿童失败时,使他们归因于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样归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考虑如何加强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各种策略,即考虑如何去努力,不是蛮干,而是巧学。

很多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学习差生学会把自己的成败归结于某些因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被叫做积极的归因。但是在归因训练中是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还是正确的归因这一点上有争议,我国有的研究指出,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即找出造成学习成败的真正原因。怎样做更合适呢?我们认为,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角度考虑,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这些学生的能力低一些,但是如实告诉他只能使他感到无能为力;而如果让他感到原因是努力不够就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力差一些并非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不过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上长一些,努力更大一些。努力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勤能补拙”,这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同样,有时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学习内容的难度,但在学校当中很少有完全不可理解的内容。内容难,通过努力可以掌握;教师讲得不好,自己努力也会明白,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学会积极地归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习得无助感。

更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