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窑湾古镇风光。
马陵山风光。
这片土地,深邃而厚重,走在上面,能听到先祖铿锵的足音,看见漕运码头的熙熙攘攘;此处风景,湖山相掩映,秀美且灵动,在这里能见证沧海与桑田的邂逅,写就历史与现实的相逢。
这里就是江苏新沂,承楚风汉韵,融吴越之风,得孔孟之熏染,乃一座兼具北方豪爽与南方细腻的心仪之城。
山水风情
新沂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给这座小城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情。
京杭大运河纵贯中国南北五省,在与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骆马湖交汇处,自北向东拐了一个弯。在大运河的这个臂弯里,静静依偎着一座千年古镇,这就是新沂窑湾古镇。
孕育了窑湾古镇的骆马湖,湖面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独特,湖产丰富,所产湖蟹、青虾等远近闻名。窑湾古镇就像镶嵌在骆马湖边的一颗明珠,散发着水乡古镇的特有风韵。
窑湾古镇身上带有深深的运河色彩,古民居、古街道、古码头,铸就了窑湾古镇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是古运河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水是新沂流淌的血液,那么山就是新沂健壮的骨骼。
“峰峦横万迭,绝胜蓬莱境”。位于新沂市南郊的马陵山,山冈连绵起伏,因形状像正在奔跑的骏马而被称为马陵山。马陵山地跨苏鲁两省,融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今日之马陵山,既胜在眼前的美景,更胜在历史赋予它的传奇经历。早在新石器时代,马陵山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这里孕育的花厅文化被誉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备受关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是马陵之战的发生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镇柔情
窑湾古镇,是许多人来新沂的第一站。
历史上,大运河畔的儿女善于利用特有的淤泥烧制黑陶,制作陶缸、陶罐盆等生活器皿,于是,这方土地上诞生了窑群无数,这也正是窑湾地名的由来。
走在窑湾古镇的青石板上,能感受到一种古镇穿越历史的柔情,而这份柔情,因一个“融”字而更加富有魅力。
一条大运河,孕育了窑湾古镇南北交融的灿烂文明。
窑湾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明清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是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货物依托窑湾码头实现南北流通,有的还远销南洋,“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
水运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清末民初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8省会馆和10省商业代办处,四面八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
窑湾古镇的建筑特点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而是有着清晰的南北交融的印记。山西会馆和山东会馆庄重宏伟,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呈现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落宽大;江西、苏镇扬人的住宅多注重室内装饰,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
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在这里相聚,不仅做生意,也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当地人问我:你知道为什么窑湾的许多菜里都有豆腐吗?
是啊,窑湾明明并不盛产大豆。原来,历史上,从北方运来的大豆要经常在窑湾进行中转,而一旦遇到天气不好,大豆容易变质,所以就有人想出了把大豆做成豆腐的办法,豆腐成了当地常见的一种食物。
铁血豪情
新沂地貌复杂多变,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新沂纵横的山水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铁血豪情。
眼前这座马陵山中的三仙洞,乍看起来并不起眼,殊不知,这里是1946年宿北大战的前沿指挥所旧址。
宿北大战期间,陈毅元帅亲自坐镇指挥,前两夜都是在山脚下的村民家中,后来在三仙洞度过了五天五夜。走进三仙洞,墙上凿有放煤油灯用的石洞,石壁上被熏黑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辨,墙里边的两个小孔,是用来挂军用地图的。
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洞,见证了70多年前的铁血豪情。陈毅和粟裕在此以一场“宿北大捷”为解放战争奏响了胜利的序曲。
新沂从来都不缺乏英雄的故事。这里还有一群勇士,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桥梁;正是有了这样一座桥梁,战士们通上了一条大道,打赢了一场战役。这座桥就是“十人桥”,这场战役就是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窑湾战斗陈列馆,一座“十人桥”的巨型雕塑,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9纵队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挡住了道路。关键时刻,十名战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肩扛木梯搭成浮桥,使大部队顺利通过,乘勇追敌,为取得战斗的胜利赢得了关键的战机。“十人桥”的事迹不断被传颂,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后人。
来到新沂,游名山访古镇,徜徉在别样山水的怀抱里,沉醉在千年古镇、大运河畔、红色地标的熏陶中,拾一份留恋带上归途。游走新沂,所到之处皆让人心旷神怡。(刘发为 本文图片皆为资料图片)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